-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大学》为例
- 肖甜 杨舒涵 陶云
- 6064字
- 2025-04-08 14:47:10
第一节 文化与心理健康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出了诸多学问。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科学发展和文化发展都呈现出质的飞跃式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源泉。对内寻求心灵的宁静、祥和,对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中国圣贤对君子德行的要求,“修身”、“修心”与“修性”是君子获得身心健康的必经之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心、人性和道德修养的智慧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身心健康的中国人,时至今日,仍然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保持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道德健康具有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 文化与心理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文,错画也,象交文。”“文”在甲骨文中写作,是错画“纹”的象形,意指“纹”,象征人身上的花纹。在文化学的引申中,“文”的含义小到“记号”“符号”“文字”的文,大到整个社会和人的生活样式,中国先祖用“纹”贯穿“文化”的概念。古人认为,“言”“动作”“服”都有“文”,具有和文字一样的共同作用和文化意涵。不仅如此,《礼记·表记》中指出“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耻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礼记》中“文”包含着利益关系和伦常关系,同时包含着人的行动系统和道德系统。《说文解字》中又说:“化,从匕,从人。匕:变也,从倒人。”“化”字,从倒人,人终比化,是一种由自然人的状态到文化人的“异化”,而这种“异化”正是文而化之过渡到“文明人”的过程。《易·贲·彖传》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古籍中对“文化”的理解以观察万物运行的规律与表象为基础,人文要遵从天文,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尊重自然规律,使之化为生存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即“人文教化”之意。
在西方文化中,“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本义为耕种、培养、教育、发展、尊重,而“Cultura”又是由“Cultus”衍化而来,包含为敬神而耕种、为生计而耕种的意思。维克多·埃尔在《文化概念》中将“Culture”解释为:“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西方的文化概念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方式。从中国与西方对“文化”一词最初的理解可以发现东西方对待世界、自然及人本身的差别。近几十年来,各国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文化学者都在讨论什么是“文化”,但都没有获得共同认可的答案,文化是概括的、复杂的,涵盖人类在适应或改造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经历、思维方式、技术、习俗或实践等。
文化的形成跟人类的心理过程息息相关,同样,人的心理过程也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进化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作为一种动物,其很多心理和行为是通过自然进化得来的。心理是采集时代祖先长期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整套信息处理装置,所以在当今的人类心理中,仍然带有漫长历史经历所留下的痕迹。观点与之相反的是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的一些心理和行为,尤其是区别于动物的高级心理和行为是在文化中生成的。汪凤炎认为,人的心理有两种不同的机制,一种是心理的自然机制,是通过生物进化形成的具有文化普适性的心理自然机制,包括心理的生理机制和心理的普适性形式、结构以及发展规律等;另一种是心理的文化机制,通过文化沉淀逐渐形成,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包括人的社会心理机制和审美心理机制等。文化的重点在于生活经验,而经验是心理学得以发展的重要核心,文化为人们提供了特定的体验,而人的一些心理也在文化中生成。Steven J.Heine也认为人类的心理过程是由经验塑造的,身处不同文化中的人拥有不同的经历和经验。许多文化心理学家都主张文化与心智不可分割,两者相辅相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历代圣贤和学者对人的心理进行过深入、系统的讨论,古代中国社会虽然没有“心理”的概念,却一直对“心”有诸多探讨和研究。在甲骨文中,是人或鸟兽心脏的象形,心中的两条斜线形象地表示出心房和心室。随着时代的变迁,“心”字的形状开始变异。慢慢地,“心”不再仅仅是一个身体的器官,象形的心包和血管开始消失,心开始成为感知的器官,拥有思维的能力,象形性逐渐消失,成为符号性更加显著的
。与心有关的汉字,通常都会与“忄”(竖心旁)、“心”(卧心底)或“”(竖心底)相伴。有人认为,带竖心旁的字,多是源于外在事物对个体的刺激,进而激发出不同的内心感受;而带心字底的字,多是源于个体由内而外生发的内心感受。也有人认为,带竖心旁的字多与人的情绪有关,带心字底的字多与人的情志有关。虽然没有定论,但从中国古人造字及汉字的衍化过程中可以发现中国古人对“心”的认识起源极早且“心”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中国先人认为,人的思想活动、意志不是通过大脑生发,而是由心而出,“心”被视为思想、情感和意志的主体。
《尚书·大禹谟》记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相传这是从尧开始就代代相传的,以“心”为主题,既涵盖了个人道德修养,又涵盖了国家治理的准则。儒家上承尧、舜、禹的思想,强调诚意正心、克己修身的中庸之道。《孟子》中写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人有四心,而这四心正是良善的人性发端,也是个人拥有的基本道德感、同理心、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等。同时,孟子对君子之心和众人之心又进行了区别,对君子有更高的要求,他认为,君子不同于普通人是因为君子“存心”,而“仁”和“礼”是存心的方法。《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个纲领,而要达到这三大纲领的要求需要通过“八目”,也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君子个人修养的方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德外化的成就。程颢认为,进修的基本是“诚意正心”,意念真诚、内心纯正而没有邪念是通往完善的道德自我的必经之路。明代大儒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重视“心”的指导作用,继承和发扬了陆九渊的“心即理”这一命题,明确“至善”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人们可以通过道德自觉和实践,达到发现心中固有道德本然的目的。中国先哲对“心”的研究由来已久,尤其是对人心、人性、道德、自我、人格等内容的探讨既宏大又精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对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讨论,以及维持良好心理状态的方法和途径。
二 现代文化与心理健康
现代对“心理”的定义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的表现形式叫作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又可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现代讨论与研究的“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从狭义上看,心理健康是指人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完整与协调一致;从广义上看,是指人达到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心理状态,能够促进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从定义上看,现代心理健康研究的领域仅包括个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协调一致性。世界卫生组织(WHO)1985年提出的健康概念除了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以外,还要加上道德健康。虽然心理健康的定义中没有包含道德修养的内容,但道德健康是以心理健康为基础的更高层次的健康。
随着世界大环境的改变与发展,人们的心理需求也多样化,在多媒体网络科技的推动下,信息的传递效率变得越来越高、传递方式越来越多元,现代文化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构建和传播。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学习外来文化,现代文学及各国主流思想不断被引入中国,供学者研究探讨。与历史相比,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汇中产生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现代文化。但在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新中国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趋向于学习西方文化、新经验,而相对忽视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现代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人们逐渐感受到西方文化与中国本土的社会道德风俗、行为习惯不适配的情况,越来越多的人在强调“自我”的感受,标新立异地凸显自我的同时,逐渐丧失了“慎独”的能力,情绪容易被外部环境所裹挟,“不走心”“缺乏真诚”“淡漠”等人际交往的感受加深了青年人的孤独感。中国青年人在繁华的现代文化面前,却显现出层次不一的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失范的现象偶有发生,伴随着网络普及化和信息传播多样化,好坏不一的价值观、摇摆不定的个人立场、社会的加速发展让人们感觉到力不从心,生存的焦虑不断发酵,部分青年对未来充满了未知与迷茫,社会安全感、人际安全感降低。一些青年人表现出心理素质低下、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生命意义感减弱等问题,现代文化带给当代青年丰富的物质享受、应接不暇的精神刺激的同时,也让他们迷失在色彩绚烂的钢铁森林中。
三 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
中华传统文化是诸多先贤领悟并传承下来的精神与物质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道德素养、行为标准的由来,它包含着经久不衰的文学巨作、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知行合一的心理学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学问是入世的学问,在汉朝以后,儒学获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国家开始重视教化的力量,同时教育思想打破了等级的界限,教学上注重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差异发展。在教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关于君子的标准和要求,而君子是评价人品、道德水准、身心健康的重要尺度。要成为君子,首先要修“仁”,“仁”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范畴。“仁”是什么意思?孔子的回答是“爱人”,孟子也说“仁者爱人”,因此,“仁”包含了“爱”的意蕴,涵盖了对自身生命的敬重以及对自身身心修养的关怀,再推己及人,逐渐延伸到对亲人、友人、君臣、周围人乃至天下人的尊重与和谐相处之道。儒学对君子的培养提出了“修、齐、治、平”的基本纲领,以礼教德治的精神促进君子健全的人格发展,强调适度“内省”的自我调整方式,用“慎独”“中庸”的思想指导君子保持自我同一性,并且有效地调节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儒家“中庸”的概念和思想出自《中庸》,其中的“中”是指行为过程,有不偏不倚、遵道而行的意思,也是指导君子修德修道的路径,包括“慎独”、“修德”和“至诚”三个方面内容,对内强调立德,对外需要修身,通过修身立德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心理道德的健康。在现代生活中,生活的压力大,有的青年人在不断努力向前奋进的过程中,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受到一点挫折的时候又会自怨自艾,看到他人超过自己的时候会嫉妒跟风,看到别人不如自己的时候又容易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中庸”的思想指导青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慎独”的方式,自我证成。在空间维度,需要个体与环境互动的时候,融独为众,克服异化与分裂;在精神维度,需要个体通过自省,达到“不自欺”的境界,诚心诚意地对待自我。这里的自我与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人格三元素——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中的“自我”并非同一个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表达的“自我”是将道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逐渐认同并内化为个体的意识活动,使之成为具有自发性的信念的过程。但如果仅是强迫、故意让自己去执行这些道德活动,最后就成了自欺欺人,不断地将自己的身心问题合理化,这就偏离了“中”的本质。不是发自本心去做某事,超出自己的能力和心理承受度,反而更容易将自己推入痛苦的境地。因此,“中庸”之道是让每个人始终保持本心,诚心诚意地看待自己,这能让自己变得平和起来,少些焦虑和敌对,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中正平和、以诚待人,而非一味地讨好他人或是趋炎附势,坦然诚恳地面对自我与他人,从而实现自我统一。
孔子贵仁,以仁为核心,这是孔子继承发扬周礼的集中体现。“仁”所体现的是周朝人对祭祀祖先的重视,通过祭祀的方式来教化民众,用“爱”来增强血缘共同体意识,用“敬”表明上下尊卑和亲疏远近,教民知孝悌。孔子通过继承与重新诠释,用“孝”体现人伦精神,让“爱”与“敬”并重,逐渐形成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义、礼、智、信、孝、悌、忠、恕、敬、诚等重要价值观层层推衍拓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核心价值体系。“仁、义、礼、智、信”是儒家观念中人格品德的最佳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待人宽厚、待事祥和,与人交往具有仁爱之心,潜在意思是说,当我们进行人际交往的时候,要实实在在把自己和对方当作“人”来看待,由己及人,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与父母交孝顺图报,与子女交宽严并济,与陌生人交尊重有礼,与朋友交诚恳信任,与上级交忠诚有度,与下级交理解宽待,等等,慢慢体会儒家“仁”的核心思想,逐渐让人际关系变得和谐起来。
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传承的两千多年间,从未间断,不断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儒学蓬勃的生命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君子,恪守“仁”“德”的教诲,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扬的过程中,我们要对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整理、挖掘与再诠释,但也要谨慎对待在传播过程中因对优秀传统思想曲解而产生的消极思想和不良行为,这些歪曲和误解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警惕。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提倡“自省”、“克己”、“谦虚”和“慎独”,这是针对个人修身养性的思想理念,但有的人在理解这些思想的时候,容易仅仅停留在字面,没有深入地体会儒家核心价值所传达的本义,面对问题要么一味地自责内疚,要么过度地压抑自我,或者讨好他人,积存于心底的不满、悲伤等情绪无处发泄,最终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
儒家思想重视“忠孝”,对待长辈讲“孝顺”,对待领导讲“忠诚”,但在传播的过程中,有的人就理解为对待长辈必须无条件地“顺从”,稍有不顺就是不孝。所以,有的人就算在面对长辈无理的要求或者不合理的行为时,也会选择违背本心去完成,以实现“孝”。也有的人在面对领导的不合理要求时,会违背良知去达成,以体现“忠心”。但这些行为的出发点本身就与儒家“仁”的本义相违背,要做到“仁”首先要做到“诚”,对己诚,对人诚,只有这样才能通往“仁”“德”的最高境界。因此,违背规律,违背良心会导致“知”与“行”的失调,随着时间的积累,反而让人身心疲累,甚至会影响人格的正常发展与心理健康。
四 结语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也是文化的产物,文化不断地影响并重塑着个体、群体、民族和国家的心理,人总是生活在某种文化当中,所以,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自我的意识与自我的认同,也影响着我们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引导人们进行自我探索,完善自我同一性方面具有深入且独特的探讨,因此,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希望挖掘出那些能够帮助现代青年人塑造更健康的人格,成就健康人生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