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好生活经济学: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
- 赖德胜
- 981字
- 2025-04-08 18:22:57
前言
短论或随笔在学术评价中一般是不算成果的,除极个别现象外,很少有人把它作为代表作,因为它缺少严格的学术论证,也谈不上遵循严格的学术逻辑。相比学术论文,它更率真,更具个性。不过,正因为如此,写好短论或随笔,也不是件容易之事,它往往也需要灵光闪现,需要酝酿许久,需要激情澎湃,方能动笔成文。过去十几年,或因朋友相约,或因工作需要,或因写瘾发作,我写了不少短论或随笔,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整理,发现它们已初具规模,正所谓集腋成裘。于是临时决定,将它们结集出版,集中呈现,这对自己算是一个交代,对喜欢的读者也可能是件好事。
收录在这本小册子里的篇章,主题大多与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等相关,这些话题所涉及的对象正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写作视角大多从经济学的思维出发,因此,书名就叫作《美好生活经济学》。为便于阅读,我将这些短文或随笔分为五个部分,即论公平、思教育、悟人文、观社会、谈治学。每部分所选文章,尽可能聚焦相应主题,但也难以做到各部分边界清晰、聚焦精准,毕竟当时写下这些文字时,并没有考虑过它们最后会相聚于同一本书。特别是“悟人文”和“谈治学”两部分,更像是两个筐,相关不相关的文章都往里装。好在这无关大体,因为每篇文章都是独立的,各有阅读的价值,无须考虑各部分标题的名称。
这些文章的时间跨度将近20年,而我国最近20年的发展变化可谓突飞猛进,因此,有些文章所论及的现象、所采用的术语、所引用的数据等,用今天的眼光来衡量,就可能显得不合时宜了。但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保留文章原样,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能看见相关领域的变化和进步,这也是好的。当然,出于出版的需要,对有些文章的文字还是做了些微的修正。
这些文章大部分曾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教育报》《经济学家茶座》《法治周末》《前线》等报刊发表过。在此,我要感谢这些报刊的相关领导和编辑,正是由于他们的相约、催促和帮助,这些文章才能被组合出来并及时发表,我的零星时间也才尽可能少地从指尖溜走而转换成本书的文字。我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经济与管理分社社长恽薇和责任编辑孔庆梅,他们的远见和高效,使本书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与读者见面。要感谢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当然,我也要感谢各位读者,正是你们的阅读,才能成就本书的价值。
赖德胜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