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阉人催诏,凭陵自恣(求月票,Orz)

在常梦锡三人高谈阔论的同时,东宫内。

…………

“陈乔回都城了?”

李从嘉稍显惊讶的开口问道。

身旁的陆安点了点头,表示消息的可靠性。

这两日他从内侍省领取俸禄的时候,偶然听到了侍奉国主的一些个小太监在谈论此事。

说是李璟身子骨越来越差,急着把陈子乔从洪州调了回来。

陆安看着主子有些吃惊,不明所以的开口说道:“殿下,都是道听途说的传闻,或许国主的身子骨硬朗着呢……”

李从嘉不在意的听着这些话,李璟的肺疾是咋样他一点也不在乎。

倒是陆安的这番话引起了他的思考,之前一直考量着六部与宰相之位,倒是把内侍省这个“庞然大物”给忽略了。

内侍省是皇帝的近侍机构,负责管理宫廷的内部事务,北齐的时候分为侍中省和长秋寺两个部分,隋初被统一成为了“内侍省”。

守御宫门,洒扫内廷,内库出纳和照料皇帝的饮食起居都在其职责之内。

这些个内侍省的小太监竟然嚼起了一国国主的耳根。

当真是嫌自己的脑袋长得太端正了。

话说回来,李璟身体状况是谁透露出来的,总不会是太医吧……不对,那些白胡子老中医没有这个胆量。

想到这儿,他侧身看着陆安,开口问道:“如今的内侍省省监是谁?”

陆安见李从嘉表情严肃,知道他在思量问题,立马开口回应道:“是王绍颜王公公。”

王绍颜……那便说的通了,他可是李璟的贴身太监,在太上皇在世的时候就侍奉着李璟。

李从嘉冷不丁的问了一句:“你说王公公是有意为之还是老糊涂了管不住下人的嘴。”

要说这内侍省省监作为内侍省名义上的头领,朝堂从三品官员,总判诸局事务,在宫廷内部事务管理中拥有全面的决策权和管理权。

同时,在一些重要的宫廷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皇后亲蚕时,内侍监要升坛执仪;大驾出入时,要作为夹引。

在宫中也算是个手眼通天的职位,要说不知道这些个小太监的闲言碎语,他是一点也不相信的。

陆安接着说道:“殿下,听说去年新升任的少监杨之密可是王公公一手带上来的。”

“那杨之密之前可一直是郑王的心腹。”

郑王就是他的好弟弟李从善,李煜皱了皱眉头,实在是没想到其中还有这般关系。

这内侍省少监只有两位,都是从四品的官职,这职位说升就升了?

怕是王绍颜没少在背地里给李璟说好话。

当然了,李从嘉心里也清楚陆安的言外之意,杨之密担任内侍省少监的职位,对他来说百害而无一利,要是到时候内廷出了什么意外,他作为太子不一定能够把持得住。

这么来看,这官职的升降就不仅仅是什么个人的得失了。

一个内侍省少监的任职就可以反应出许多问题。

李从嘉忽然觉得有些头疼,早知道自己在现代的时候就少玩一些脑瘫的治国游戏了,一点裨益也没有——纯纯打发时光。

这内侍省啊水倒是不浅,凭他现在的能力还掀不起什么波澜。

“杨之密……”

李从嘉默默的记下了这个名字,又是一个难缠的对手。

而且在这从四品少监的背后,站着的都是些什么人?

李从善、王绍颜、还是说…………冯廷巳,陈觉?

内廷与外廷的勾结就像是一张编织的巨网,等待着一只只猎物上钩。

不过很不幸的是,对于拥有上帝视角的李从嘉而言,他才是真正的猎物。

只不过现在这杨之密他还动不得,打草惊蛇,得不偿失……

想到这儿,李从嘉忍不住按了按自己的太阳穴。

内侍省掌握在王绍颜手中,解铃还须系铃人,按理来说首先需要针对的就是这位王公公。

若是等他登基之后一切自然好办,那个时候他可以让陆安担任省监,自己对于内廷的担忧也会大大减少。

但时间不允许他再这样拖延下去了。

自己这些日子已经得罪了宋党的领头人物,势必会加剧朝堂上的党派斗争,再加上后周那边还有一位赵爷虎视眈眈,估计不久就会建立他的大宋王朝。

他必须要与时间赛跑,只是他要怎么去插手内侍省的事务,又该如何去插手?

“殿下,你忘了今日该去翰林院视察了。”陆安在一旁小心的提醒道。

他不说自己倒是真忘了,李煜老爹特地让他去翰林院见见几位翰林大学士。

神神秘秘的,也不知道这个老头子又要搞什么鬼……

他挥了挥手,示意身侧的宫女让路,快步踏出了殿门。

偏殿的窅娘远远看了他一眼,行了礼数,看上去颇有些大家闺秀的味道。

“娥皇倒是把她调教的不错。”李煜快速瞟了一眼窅娘的身姿,见大周后不在,这才惬意的长舒了一口气。

近些日子里这两位面子上也算过得去,并未给他平添什么烦恼。

窅娘跟着周娥皇学习一些宫中礼仪,在钟皇后和李璟面前也只称是他的贴身侍女。

这内院和谐也间接帮助他缓解了压力,至少舆论上的压力减少了许多。

总不能让坊间传闻他李煜是一个疼爱小妾疏远正妻的寡恩太子吧。

他可不想在古代还要受到舆论暴力(虽然说也没人敢在正面蛐蛐他。)

窅娘或许没有想到这么多,反正在宫里也是闲着,不如跟着大周后多学一些,技多不压身,总比当个花瓶要好…………

李从嘉漫不经心的继续走着:“对了陆安,这翰林大学士都有哪些人?”

既然李璟让他去视察翰林院,他自然要提前洞察其中的重要人物,以免到时候闹出笑话,丢了皇家的脸面。

“最主要的就是翰林三君子,常梦锡、陈乔和萧俨。”

“常梦锡年纪最大,平日里好读书,卖弄诗中雅句,对了,他家里的夫人是个母老虎。”

毕竟被宋党打压了这么多年,能够坚持本心就算不错了,卖弄才情并不是什么坏处。

想想后世的宋朝宰相,有几个不是才情傲世的?

读书人的才情发泄能被叫作张狂么?那叫真情流露!

陆安继续说道:“萧俨为人刚正不阿,是个直性子,没少冒犯国主。”

李从嘉放缓步伐,仔细的听着。

这萧俨作为孙党的急先锋,在奏议上向来直来直往,估计得罪了不少官员。

“至于这陈乔嘛,一直在洪州任职,只知道是国主极为信赖之人。”

李从嘉挥了挥手打断他:“这些事情你都从何得知的?”

他心中困惑,没道理啊,陆安常年侍奉在他身边,他是怎么知道这么多事情的,没道理…………

陆安憨傻一笑:“也是听内侍省的同伴说的。”

李煜无语,看来这嚼舌头有时候也未必是件坏事啊…………

想着想着,他不经意绊了一跤。

不容易稳住身形,就看见了一个老太监急匆匆的向他奔来。

“殿下,怎么还在这里,翰林院的学士都已经等候许久了!”

见到身形不稳的李煜,他又狠狠的瞪了一旁的陆安一眼:“你是怎么照顾殿下的?”

李从嘉尚未抬头,不过从其犀利的语气就大致猜出了来者何人。

内侍省省监王绍颜。

只不过他不待在李璟身边,这个时候跑来寻他作甚,难不成老爹死了?不应该啊,还没到时候。

李从嘉眯着眼睛静静的看着眼前的这位老太监。

身形清瘦高挑,肩膀微微内收,透着股别样的柔弱劲儿。

腰肢仿若春日里随风轻摆的柳枝,纤细且灵活,走起路来,衣袍仿若云雾般轻盈飘动,下摆几乎不沾地。

说实话跟其他太监相比确实多了几分妖娆的气质。

想来能够活到这个岁数的太监,演技自然也不会太差,逢场作戏的能力自然是一绝。

李从嘉挤出来一个大大的笑脸:“王公公费心了,不知道你来所为何事?”

“是父皇有什么指示么?”

李从嘉说完,不紧不慢的看了身旁陆安一眼,神色完全恢复正常,看着王绍颜的目光逐渐变得凌冽。

王绍颜也算的上是看着李煜长大的人,自从他当上太子后性情就变得很不寻常。

这番前来,也只是为了验证一下他心中的猜想。

王绍颜面色为难的摇了摇头:“就是国主让我来催你早早去往翰林院候着,免得怠慢了众位大臣。”

见李从嘉面色自然,处变不惊,他倒是有些不自然,貌似这位太子能够看透他的心思一般。

“倒是劳烦王公公了,不过我也不急,慢走过去也不是不可以。”

听了这话,王绍颜也是愣了两秒,忍不住开口问道:“殿下的意思是…………”

翰林院的学士大多都博学广闻,部分大学士更是国主的得力助手,你李从嘉这般举动,不是在打老爹李璟的脸吗?

这些道理李从嘉心中自然是清楚,他冷笑了一声,要知道翰林学士大多是些心性孤傲之人,受不得半点委屈。

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被他的好父亲给“娇惯”坏了。

文官啊,既要给他们甜头品尝,也要用棒子去约束他们。

李从嘉整理了一下语言,开口说道:“王公公,朝堂之上,有文官数辈,罔顾朝纲,肆意妄为。

议事之际,常以己意凌人,言辞傲慢,目无同僚。每有良策陈于御前,彼等不究利弊,动辄厉声驳斥,以逞其私。”

“若不加惩戒,怕是要乱了这君臣关系。”

话说的有些难听,但说这话的李煜全程都带着笑容。

倒不是李从嘉卖弄文采,咬文嚼字。而是事实如此,他只不过是敢于发声罢了。

王绍颜听了他这一番话倒是面色一黑,怎么听都有点在内涵他的意思。

稍稍回过神来,他反驳道:“只是国主说了殿下要善待翰林学士。”

王绍颜语气低沉,隐隐约约有用李璟的名头来压制他的意思。

李从嘉感受的到王绍颜的用意,也不理会。

他肃容说道::“以为仗着几分才学,竟在政令之事上多有置喙,全然忘了这皇权至上的道理。”

“公公,你说我还要去涨了他们的气焰么?”

王绍颜动了动嘴唇,一时间无法言语。

李煜说的在理,他无法反驳。只是打击这外廷翰林院学士的气焰又何尝不是在给他这个内侍省省监一个提醒。

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这敲山震虎的道理他也是明白的。

李从嘉见这老头半天不说话,索性推了一把身边的陆安:“王公公统领内侍省,常伴父皇身侧,这些个功劳从嘉心中是明明白白的。”

王绍颜听着这话,只觉得嘴巴里面塞满了棉花,想要发力又无处可使。

“陆安年少,资历尚浅,但是性纯谨而敏慧,心向勤勉,颇具可造之资。

吾意将其托付于公公,望汝悉心栽培,使其能有所成,日后于吾之左右,亦可襄助诸事!”

话刚说完,他就侧身给了陆安一个眼神。

陆安也是会意,上前恭恭敬敬行了拜师之礼。

王绍颜心头一跳,这来试探太子一番,怎么把自己给折进去了。

诶,当真是骑虎难下了…………

————————

注释:

①:王绍颜(生平不详):内侍省监、李璟贴身宦官。

保大十四年(956年),后周世宗南征时,王绍颜被派往前线监军,但因干预将领指挥导致兵败,遭李璟贬斥————————见《资治通鉴·后周纪五》:“唐主遣内侍王绍颜监军,绍颜躁挠,将士皆怨”。

曾主持修缮金陵宫苑,在落成碑文中自题“监修内臣”,现存残碑藏于南京博物院。

据《江南野史》载,其“性贪而愚,好以佛事媚上”,曾挪用军费修造栖霞寺金身佛像。

ps:杨之密是虚构人物,没有原型,望谅解。

②:内侍省是中国古代宫廷中掌管宫内事务的机构,官职分为:

内侍监,内侍,内常侍,内给事,谒者,典引。

③:翰林院:是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翰林学士。

承担修撰国史、实录以及编纂各种典籍、史书的任务,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大型书籍的编纂都有翰林院官员参与。

官职分为:

翰林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编修、检讨,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