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我自幼生长在山村,虽物质匮乏,但母亲的巧手总能将随手可得的食物幻化成美味,这便造就了我挑剔的味蕾和热爱美食的心。山村是真的宁静,王维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我经常能看到的情境;竹林尽头,老土木房升腾的炊烟,总使我忍不住遐想曲径通幽的另一端是否有桃花源。

大学毕业后,我虽旅居过多个城市,但对美食和山水田园的追求,一直深埋于心。

直至2018年抵达杭州,我为此处的宋风遗韵及江南水乡情调沉醉。2020年,在一次参观杭帮菜博物馆时,我更是被其中的宋代美食打动,莲房鱼包、蟹酿橙等美食不仅精致,背后的典故更是动人。我忍不住好奇:这到底是什么“神仙”味道?后又从径山寺了解到点茶宴,我发现精妙的点茶技艺,让喝茶变成了一件充满雅趣之事。

我遂着手去翻阅一些宋代的美食典籍。

我在南宋文人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仿佛看到了宋代文人雅士的美食天地。他笔下的笋蕨馄饨,只有坐在古香亭中,对着玉茗花、品着菊苗茶时吃,才最能匹配春天笋、蕨二鲜相撞的惬意美味;他访友时,吃到僧侣相赠的洞庭,它虽个头不大,包着橘叶,竟能让人如置洞庭山畔。《山家清供》记载了百道美食,每道不过三两行描述,读来不禁让人生出舌尖上的遐想,更使我对那个诗意的、缥缈的浪漫年代心生向往。于是,我翻开书本,从首推的青粳饭开始,尝试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复刻过程。

南宋陈元靓编撰的《事林广记》和《岁时广记》,详尽记载了宋人春夏秋冬四时节气习俗活动、衣着服饰及美食饮品等。忍不住古今对比:有多少得到了完整传承;有多少已经中断;又有多少依旧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流行,只是换了名字。比如古时的“灌肺”,虽做法繁复,但在今天的新疆依旧存在,只不过叫“面肺子”;比如宋人过年要吃的“馎饦”,依旧是今天陕西周至人们日常吃的面食,叫“坨坨”,连酸汤的口味及制作手法都高度相似;古时上元节流行的各色“浮圆”,与如今的汤圆并无二致。

看《东京梦华录》《梦粱录》和《武林旧事》等纪实类笔记,可以领略宋代都城的城市风貌、街头食肆,亦可一览宋时流行的美味及宴会活动。民间食肆推出的莲花鸭签,也是宫廷御宴的常见菜品;入冬的仪式感,是一场有烧烤、有美酒,会吟诗作对的暖炉会给的;爱吃羊肉的宋人,硬是将羊的各个部位的吃法开发了个遍,糟羊蹄、羊脚子、旋煎羊白肠、虚汁垂丝羊头……

六月,我泛舟西湖、观荷饮冰时,不免畅想孟元老笔下的“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很难不生出一种穿越之感。

而所有的这些领悟体验,皆产生于我旅居杭州之后。这一切,与其说是我选择了复刻宋代美食,不如说我是被宋代美食选中的那个人。这些美食就摆在那里,等待我来到杭州,等待我将它们一一复现。

复刻宋菜,我会尽量对照古籍、文献去琢磨材料和做法,这主要源自内心对宋代味道的好奇:宋代人爱的味道到底有何特色?一个时代的味道到底是什么样的?比如我做馄饨,发现多种馅料辅以煎炒过的香葱和黄豆酱,会更香润而无荤辣感;没有辣椒的宋代,亦爱麻辣口味,时人善用茴香、莳萝、花椒、黄豆酱和醋调五味,如五味烧肉;虽有柠檬,但面对海鲜河鲜,更喜以橙去腥增鲜,如蟹酿橙、蜜酿蝤蛑。每复刻出一道满意的菜品,总能给我带来视觉、嗅觉和味觉上的冲击。

2021年,父亲的突然病重与小儿饭饭的到来,几乎同时发生。我无法对生活做出过多回应,只能被裹挟着前行。我一面回忆咀嚼自己如何被养育,一面思索如何抚育新生命,也一面考究千年前的宋人如何过好每一年、每一天。于是就有了这本关于宋人全年不同节气时令的吃喝的书,我从日常积累的1300多道宋食中,选出60余道进行复刻:有我打小就上山摘来食用,但宋人制作更讲究的烧栗子;有孟元老夏日首推的消暑凉菜麻腐鸡皮……它们都是我回忆中的、必吃的、习以为常的。菜品在结构上兼顾了米饭、面食、粥、炒菜、腊脯、烧烤、兜子、签菜、鲊菜、茶饮、酒品、汤羹及蜜饯点心等多种美食类型;在食材选择上,多以羊、鸡、鱼、螃蟹、豆腐、时令鲜蔬及花材等为主,从宋人的偏好入手。总之,它们都有我必做不可的理由。

感谢吴钩、卢冉、韩喆明等老师给予的专业指导,与他们的每次交流都让我醍醐灌顶。感谢伙伴涯涯以生动的笔触使这些美食得以跃然纸上。感谢编辑姐姐慧眼识珠,提供出版机会。感谢伴侣一成从精神和行动上提供的无条件支持。正是有他们的帮助才有了这本书。

全凭一腔热爱,若有错漏之处,恳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