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古文里的大语文:古代名篇
- 南熊编著
- 4字
- 2025-04-16 17:31:23
孔子来了
01 论语·学而篇
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yuè)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④,不亦君子乎?”
曾(zēng)子⑤曰:“吾日三省(xǐng)⑥吾身:为人谋(móu)⑦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⑧不习乎?”
注释
①〔子〕孔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③〔说〕同“悦”,喜悦,高兴。
④〔愠〕恼怒,生气。
⑤〔曾子〕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yú)。
⑥〔三省〕这里指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
⑦〔谋〕谋划,出主意。
⑧〔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正是人格高尚的人所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守信了?对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拓展故事
第一段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学习。学习的态度,决定了学习的成果。当你能够体会并享受学习的乐趣,你才会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也会收获更好的学习成果。第二件事是朋友。有朋友,是让人快乐的。我们要敞开心扉,和朋友一起学习,体会友谊的美好。面对学习,我们要有专注、认真的态度;面对朋友,我们要有接纳、合作的态度。这样,我们才可能达到孔子所说第三件事的境界,即“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我们,我们也不要生气。这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应该拥有的宽大胸怀。
享受学习,结交朋友,平静地面对别人的不理解。
第二段是曾子说的。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孔子有很多学生,有的聪明,有的活泼。曾子是一个有些迟钝的孩子,但是他很勤奋,孔子看重他。《论语》中这段曾子的话,反映出他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
曾子说,他每天都会进行自我反省。反省的内容主要有三点:第一,别人找他帮忙,他有没有尽心尽力呢?第二,朋友和他交往,他有没有做到真心实意和信守承诺呢?第三,老师教的知识,他有没有好好复习、用心体会呢?只有三个答案都是肯定的,他才满意。
除了孔子、曾子,后面我们还会认识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人。为什么都叫“子”呢?这个“子”字,并不是他们本来的名字。“子”,既是古人对男子的一种美称,也是一种尊称。他们都是学识渊博、胸怀天下、人格高尚的人,因此,后世用“子”来称呼他们,表达敬爱之情。
知识拓展
《论语》的故事
我们来说说《论语》到底是一部什么书。
首先,作者是谁?我们可以说是孔子,但也不是孔子。说作者是孔子,是因为这部书里的内容主要都是孔子的语录,还有一些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的言行。全书共20篇,篇名是后人取的,用首章第一节的前两字或前三字作篇名。上面节选的《学而》篇,“学而”就是前面的两个字。
说作者不是孔子,是因为这部书不是孔子亲笔写的,而是孔子的学生将老师的言行记录下来后代代相传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孔子学生的言行。最后,形成了《论语》现在的内容。可以说,没有孔子,就没有《论语》。因此,《论语》的作者应该说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
最后,我们说说“论语”二字。论,是收集、汇编。语,指话语、言谈。要注意的是,这个“论”字读作“lún”,只有在这里才读这个音。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把一些人说的话记录和收集起来,汇集成一部书。全书共492章,16000字左右,以语录为主,叙事为辅,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