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历史的回响
- 穿越时空的诗心:与李白同行
- 梅临溪
- 2500字
- 2025-04-10 07:41:57
当涂的春日,桃花如绯云般笼罩着青山。山脚下,一座由原木和宣纸搭建的“诗庐”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从李白诗中走出的意象。李教授和张启明站在诗庐前,望着檐下悬挂的铜铃在微风中轻晃,发出清脆声响,仿佛在吟诵古老的诗篇。
“启明,还记得我们当年的约定吗?”李教授轻抚着诗庐的木柱,眼中满是感慨,“如今,这诗庐算是有了雏形。”
张启明点头,眼中闪烁着光芒:“先生,这只是开始。我已经联系了一些文化机构,他们对我们以诗庐为基地,开展李白文化传承项目很感兴趣。”
诗庐内部,墙壁上挂满了李白的诗作,手写的宣纸墨香四溢。案几上摆放着古朴的笔墨纸砚,旁边是几台平板电脑,里面存储着李白诗歌的数字化资料,既有李教授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有张启明团队开发的多媒体展示内容,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奇妙交融。
就在这时,一群年轻人的欢声笑语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原来是附近大学的学生们,他们得知诗庐建成的消息,自发前来参观学习。带队的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名叫林悦。
“李教授,张总,久仰大名!”林悦热情地打招呼,“我们学校一直很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这次特意组织学生来感受李白文化的魅力。”
李教授微笑着迎接他们:“欢迎欢迎,希望诗庐能成为你们了解李白的一扇窗。”
学生们好奇地四处打量,有的围在李教授身边,询问诗歌中的典故;有的则对着平板电脑上的多媒体资料,惊叹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奇妙。
参观过程中,一个戴着眼镜的男生举手提问:“李教授,您在研究中强调李白诗歌的人文精神,但在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传统文化似乎有些格格不入,您怎么看?”
李教授刚要回答,另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抢着说:“我觉得传统文化不会过时,就像李白的诗,每次读都能给我力量。但现在很多人不了解,是因为宣传方式太老套。”
张启明接过话茬:“这位同学说得对。我们做 AI李白项目,也是想通过科技手段,让更多人接触到李白文化。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在科技的浪潮中,保留文化的内核。”
一时间,诗庐里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科技能让传统文化更生动有趣,吸引年轻人;有人则担心过度依赖科技,会让人们忽略诗歌本身的韵味。林悦老师在一旁微笑倾听,不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这时,一位不速之客走进诗庐。他是一位资深的科技评论家,名叫赵宇。赵宇目光犀利,一进来就直奔主题:“李教授,张总,我关注你们的项目很久了。科技与文化结合,听起来很美,但实际操作中,会不会出现文化被科技绑架的情况?比如 AI李白,它真的能传递李白的精神吗?”
这个问题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李教授沉思片刻,说道:“赵先生,你的担忧不无道理。科技只是工具,文化才是核心。我们在开发项目时,一直努力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就像这诗庐,既有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也融入了现代的展示手段,目的是让更多人走进李白的世界。”
张启明补充道:“我们在 AI李白的开发中,不断优化情感算法,就是希望它能更真实地展现李白的情感世界。但我们也清楚,机器永远无法替代人类对诗歌的感悟。”
讨论正热烈时,张启明的手机突然响起。他接起电话,脸色变得凝重:“什么?有人投诉我们的 AI李白项目,说侵犯了李白的‘文化版权’?”
众人面面相觑,李教授眉头紧锁:“这从何说起?”
张启明挂断电话,无奈地说:“是一些传统文化保护组织,他们认为我们把李白商业化,是对文化遗产的不尊重。”
林悦老师忍不住说:“这太荒谬了!你们做的是传承和推广,怎么能说是商业化呢?”
赵宇却若有所思:“这背后反映的,是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不同理念的冲突。传统保护派认为原汁原味最好,而创新派则想通过新形式让文化更有活力。”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时,一个学生指着诗庐外的桃花说:“你们看,这些桃花每年都会开,李白当年也看过这样的桃花。不管用什么方式传承,只要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这种跨越时空的美好,不就够了吗?”
这句话让大家陷入沉思。李教授望着窗外的桃花,缓缓说道:“孩子,你说得对。李白的诗歌能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能触动不同时代人们的心灵。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合适的方式,让这份触动延续下去。”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达成共识: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勇于创新,在争议和挑战中,不断探索前行。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诗庐上,给它披上一层金色的纱衣。正当众人准备离开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进诗庐。老人身着唐装,手持一根竹杖,步伐虽缓慢却沉稳。
“请问,这里是李教授的诗庐吗?”老人的声音略带颤抖。
李教授迎上前:“老人家,我就是李教授。您是?”
老人眼中泪光闪烁:“我叫王逸,年轻时曾在当涂生活。当年,我亲眼见过您和李白先生……”
众人惊讶地看着老人,李教授更是激动不已:“您是……当年那个给我们送过草药的小王?”
老人点头,泪水夺眶而出:“没错,是我。这么多年过去,我一直忘不了李白先生的风采,也忘不了您对他的情谊。今天听说诗庐建成,特意赶来看看。”
李教授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感慨万千:“没想到还能再见到您。这些年,您过得好吗?”
王逸老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这些年,他一直致力于传播李白文化,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从未放弃。听到这里,张启明深受触动:“王老先生,您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者。我们做的这些,和您比起来,实在微不足道。”
老人摆摆手:“你们做得很好。时代在变,传承的方式也要变。只要李白的精神能传下去,就好。”
夜幕降临,诗庐里亮起昏黄的灯光。李教授、张启明、林悦老师、学生们以及王逸老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关于李白的故事和感悟。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宛如一层银霜,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唐朝。
“今天的讨论让我收获很多。”林悦老师说,“我回去后,会把在诗庐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更多学生,让他们爱上李白,爱上传统文化。”
张启明也表示:“我们会继续完善 AI李白项目,同时以诗庐为依托,开展更多文化活动,让李白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李教授看着大家,眼中满是欣慰:“历史的回响从未停止,只要我们心中有诗,有对文化的热爱,李白的精神就会永远传承下去。”
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诗庐见证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也开启了李白文化传承的新征程。未来的道路或许充满挑战,但他们坚信,只要携手共进,李白的诗歌之光,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