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诗韵新声
- 穿越时空的诗心:与李白同行
- 梅临溪
- 2788字
- 2025-04-18 08:43:54
第八卷:生命的循环
秋日的阳光透过城市高楼的缝隙,在柏油马路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影。街边商铺的电子屏闪烁着炫目的广告,短视频平台的热门 BGM裹挟着嘈杂人声扑面而来。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娱乐至上的时代,李教授站在诗庐的露台上,望着远处车水马龙的街道,手中的李白诗集被风掀起几页,沙沙作响。他知道,传承李白文化的征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
互联网的浪潮席卷一切,短视频平台上,十秒一个的搞笑段子、五分钟速成的热点解读占据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传统文化的传播阵地被不断挤压,即便偶尔有关于李白的内容,也多是“李白是大唐第一剑客”“李白的朋友圈有多豪华”这类博眼球的标题党视频,真正沉下心解读诗歌内核的少之又少。“李教授,您看这个。”小张抱着笔记本电脑匆匆赶来,屏幕上正播放着某平台爆款视频——博主头戴夸张的古装发饰,用夸张的语气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背景音乐却是动感的电子舞曲,评论区满是“哈哈哈太魔性了”“原来古诗还能这样玩”的留言。
李教授眉头微蹙:“娱乐化并非不可,但当形式大于内容,文化的本真就会被消解。我们必须找到一条既能融入时代,又不失诗歌精髓的传承之路。”此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尖锐的汽车鸣笛声,将他的思绪拉回现实。楼下的街道上,外卖骑手风驰电掣地穿梭,行人低头刷着手机快步走过,仿佛每个人都被无形的时间绳索牵引着,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疲于奔命。
转机出现在一场科技与文化的跨界论坛上。会场内,全息投影技术投射出的虚拟敦煌壁画在光影中流转,人工智能创作的古典诗词在大屏幕上滚动。李教授受邀发表演讲,他的目光扫过台下年轻的科技创业者和资深文化学者,缓缓开口:“李白曾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壮阔胸怀拥抱世界,今天,我们为何不能用科技为诗歌插上翅膀?”他的话引起了台下一位年轻程序员陈默的注意。陈默创立的“青墨科技”专注于传统文化数字化,此刻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会后的咖啡厅里,暖黄的灯光氤氲着咖啡香气,玻璃窗外的街道车水马龙,形成一道流动的光影屏障。陈默握着微微发烫的咖啡杯,指节因为紧张而泛白。这位年轻程序员身着简约的黑色连帽衫,胸前印着一行像素风格的诗句,镜片后的眼睛却亮得惊人,“李教授,我想开发一款沉浸式李白诗歌APP,结合VR技术让用户‘穿越’到唐朝,亲身感受诗歌创作场景。”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李教授鬓角的白发,“但我们团队都是搞技术的,缺乏专业的文化指导,您愿意合作吗?”
李教授轻抿一口茶,杯沿腾起的热气模糊了他的镜片。他望向窗外电子屏上不断切换的短视频广告,又低头看着陈默递来的项目策划书——封面是一幅用3D建模复原的长安城剪影,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城楼飞檐在暮色中勾勒出金属般的冷光。“好。”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与陈默相撞,“不过我们得约法三章:第一,所有场景必须有史料支撑;第二,诗歌解读不能偏离原意;第三......”他指了指策划书上跳动的AI写诗模块,“技术可以创新,但不能让算法亵渎了诗意。”
三个月后的深夜,诗庐书房的灯光与青墨科技办公室的霓虹遥相呼应。古籍堆成的小山占据了李教授的书桌,泛黄的《唐六典》摊开在最上方,书页间夹着密密麻麻的便签,标注着长安城坊的布局、建筑规制。他戴着老花镜,逐字核对团队发来的VR场景脚本:“这里的丹凤门应该是五个门道,不是三个”“胡姬酒肆的琵琶声应该用五弦琵琶,而非后世的四弦”......窗外的月光爬上他微驼的脊背,将案头的《李太白全集》染成霜色。
与此同时,青墨科技的机房里,技术主管小林盯着显示屏上不断闪烁的代码,黑眼圈深得像被水墨晕染。“陈总,光影算法又出问题了!”他扯了扯皱巴巴的领带,“按李教授的要求,黄昏时黄鹤楼的光影要随着长江水流变化,但GPU渲染根本撑不住这么复杂的动态效果。”陈默盯着大屏幕上生硬的光影过渡,突然抓起安全帽:“走,去黄鹤楼实地测数据!”
暴雨倾盆的长江边,陈默和技术团队架起精密的光谱分析仪,任凭雨水打湿设备。当夕阳穿透云层的刹那,分析仪捕捉到江面反射的橘红色光晕,在水面形成万千流动的光斑。“原来这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光线!”陈默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兴奋地对着对讲机大喊,“把这个动态光谱数据导入VR引擎,快!”
随着开发进入尾声,团队在细节上精益求精。为了还原李白饮酒的动作,他们请来了戏曲演员做动作指导,反复打磨举杯、甩袖的弧度;为了让NPC的对话更符合唐代语境,李教授带着中文系研究生逐字校订台词。当第一版测试版完成时,李教授戴上VR设备,瞬间“穿越”到黄鹤楼前。江风裹挟着水雾扑面而来,远处帆影点点,耳边传来酒肆中琵琶与箜篌的合奏。他转身看见虚拟的李白正倚栏而立,月光为诗人的白衣镀上银边,仿佛千年前的诗魂真的在此刻苏醒。摘下设备时,李教授的眼眶微微湿润,“就是这种感觉,这就是大唐的诗意。”
APP上线当日,恰逢霜降。诗庐内,李教授和团队成员围坐在电脑前,紧张地刷新着下载数据。当数字突破十万时,窗外的梧桐叶正簌簌飘落,金黄的叶片铺满庭院小径。首批用户的反馈纷至沓来:“戴上 VR眼镜,我仿佛真的站在蜀道上,理解了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的震撼。”“原来‘举杯邀明月’的孤独感,可以通过场景互动如此直观地体会!”
然而,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学术圈内,部分老派学者在期刊上发表文章批评:“技术的堆砌会消解诗歌的留白之美,李白的意境岂能用代码还原?”网络上,更有网友嘲讽:“不过是科技公司蹭文化热点的噱头。”面对争议,李教授没有急于反驳,而是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下活动。
深冬的文化广场上,巨大的 LED屏幕循环播放着 APP中的经典场景。寒风中,人们排着长队体验 VR设备。一位白发老人摘下 VR眼镜时,眼中噙着泪水:“我年轻时在课本上读李白,今天却‘亲眼’看见他在月光下写诗,这感觉太神奇了。”活动现场还设置了“AI写诗挑战”,观众输入关键词,AI便能生成诗句,再由李教授现场点评。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输入“雪花”,AI给出“寒英舞碧空,素影落千重”的句子,李教授笑着鼓励:“不错,但少了点灵气,若改成‘寒英偷把云揉碎,散作人间万点霜’,可否更添趣味?”周围响起阵阵掌声。
与此同时,李教授与教育部门合作,将 APP中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在一间现代化的智慧教室里,学生们戴着轻便的 AR眼镜,看着李白的虚拟形象在课桌上吟诵《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句化作流光溢彩的文字环绕四周。老师适时暂停画面:“同学们,此刻李白为何突然从梦境跌入现实?”学生们争相抢答,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这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如同冬日里的一团火,不仅驱散了外界的质疑,更点燃了大众对李白文化的热情。但李教授清楚,这只是开始。深夜的诗庐书房,台灯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窗外的城市霓虹闪烁,与案头的古籍形成鲜明对比。他翻开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写下一行字:“真正的传承,是让诗歌精神在时代的土壤里,长出新的枝叶。”而在时代的浪潮中,新的机遇与挑战,正悄然等待着他和他守护的诗韵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