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鸿门宴

袁谭在青州的主要势力败亡之后,乐安郡剩余的城池,都不再挣扎。

他们在收到了代表朝廷的檄文后,没有选择负隅顽抗。

而是尽数打开四方城门,迎接徐州朝廷的王师奔赴进城。

两天不到。

乐安全郡便已经回归朝廷管辖。

那些联合袁谭,据住济水北岸和徐州军对峙的乐安本地势力,一个个战战兢兢。

有道是成王败寇,押注输了的他们,都在等待着最后的审判。

可出乎意料的是,朝廷对他们的处理结果,却和临济县、利县两地截然不同。

众人的家产、田地、店铺、奴仆等等,都没有遭受哄抢瓜分。

甚至也没有任何的卸职、贬职文书传到他们的手上。

令人惊喜的同时,又使人彷徨不安。

卫尉王融代表朝廷,把这批人都请到了治所临济县的太守府里。

所有人都认为是一场鸿门宴。

“也许在这场宴席里,他就要对我们做出惩治了吧?”

博兴、利津、千乘、高青等县的门阀望族,已经做好了心里准备。

被大砍一刀,甚至敲断脊梁的准备。

他们微颤着身躯,踏进了太守府里。

此刻的太守府里灯火通明,喧嚣不断。

站在袁氏对立面、支持朝廷、押注成功的乐安郡士族门阀,都兴高采烈地坐在一张张案桌后面,谈笑风生。

这种欢庆之音传到押注袁氏失败的乐安郡门阀代表耳中,十分刺耳。

大殿里安排了一列案桌,是专门供给这批人落座的。

他们来到案桌后,低头俯首,忐忑不安。

热闹是属于胜利者的,他们这些失败者,只能沉默。

喧嚣持续的时间不长,王融进殿之后,现场安静下来。

“诸君何以至此?”

王融看向低头俯首的众人。

“你们莫非以为,融在此间大殿设一场鸿门宴?”

他笑问道。

“那你们可就想错了。”

当下,王融表示把他们请来太守府,是要商议着大家以后共同管理乐安郡的相关事项。

“临济县、利县两地的抵抗最激烈,也最为顽固,无视朝廷,所以城破之后,他们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如果朝廷王师在攻打济水北岸城池时,你们也像临济、利县两地势力那般执迷不悟,抗旨不尊,结果就一定和他们一样。”

“但是你们接受了朝廷的劝降檄文,打开城门,恭迎王师进城。”

“朝廷又怎么会追责大家呢?”

王融当场表态,说博兴等北岸四县城池内的人事职务不做任何调动。

以前是怎样,以后还是怎样。

唯一的区别是,朝廷以后将有兵马在乐安驻军,防范袁氏兵马去而复返。

众人听了,震惊抬头,都看着王融。

“难道诸位还信不过我吗?”

王融反问。

“融自办事至今,还未出现过任何的失信的行为吧?”

他向来说到做到。

“不说徐州,单论北海、齐国两地,你们大可问问那边的人。”

见此。

原本低头俯首的人,纷纷向王融拱手,谢过王融。

“我等愿为朝廷效力。”

战败之后,被原本站在对立面的对手接纳,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大家很快欢笑起来,屈辱不再。

在乐安战事过程中,临济县、利县两地的门阀损失最惨重,被其余县域的门阀联合起来,群起而攻之,再也无法站起。

没有人关注他们的惨败,众人思虑更多的,是以后的青州。

一个即将稳固下来的青州。

没有战乱,没有颠沛流离,重新恢复秩序的青州。

所有人都渴求着这个时代快点到来。

“卫尉,济南国和平原国那边,竟还未表态?”

“不如下令沿着济水、黄河冲杀过去?”

有人久等不到消息,还以为济南、平原两地的世家望族要和朝廷一刚到底。

索性出兵,打断他们的骨头,教他们认清现实。

“不必急躁。”

王融总是保持着云淡风轻的常态。

“济南、平原两地的门阀望族何其之多,当面临抉择时,内部出现意见分歧是再正常不过了。”

“统一意见需要一些时间,给他们一点回旋的余地。”

同样是门阀世家出身的王融,深知世家内部的一套运行规则。

他在等。

等济南、平原等地的各家门阀掌舵者解决族内的不同意见。

当意见统一时,家族这辆战车才能顺应局势,滚滚向前。

最先传来喜讯的是济南国的东朝阳县。

东朝阳县坐落于济南国济水北岸,是后世的济阳县东北方位。

本地还没有出现士族,只有豪族荣氏。

荣氏内部还未有过人员当官。

而豪族向士族过渡的渠道,就是族内不断出现官吏。

东朝阳县的县令带人找到了荣氏家主,商议着同进共退之事。

他们遣出了代表,沿着济水往东,进入了乐安郡的临济县,寻见王融,说着全县归顺朝廷的事项。

“东朝阳县隶属于济南国,济南国隶属于青州刺史部。”

“而青州刺史部,一直归朝廷管辖。”

“我东朝阳县虽是座小县,但也愿为人先,顺应朝廷号召。”

东朝阳县的表态带起了不小的表率作用。

附近的营县、著县等城池,都接二连三遣人过来。

王融很欣慰,他从东朝阳县的荣氏子弟里抽出了一名代表。

荣鑫。

“乐安郡利津县百废待兴,境内缺一个县令,你去吧。”

王融代表朝廷,效率很高,不需要走一般的举孝廉出仕渠道,直接通过朝廷征辟的方式,将荣鑫征辟到朝廷,再从朝廷下放到利县当官。

从此,还没出过官员的东朝阳县荣氏,正式踏上了从豪族向士族转变的征程。

也标志着东朝阳县的荣氏,成为了琅琊王氏麾下的门生故吏。

王融作为荣氏的领路人,将受到荣氏全体子弟的推崇。

“东朝阳县全体子弟,谢卫尉栽培提携。”

荣鑫出发利县赴任的那天,东朝阳县内的豪族、豪强代表齐聚临济,他们带来了属于东朝阳县人的心意。

一车车粮草、锦缎、金银,沿着济水往东而来,铺遍江畔。

他们不缺钱资,缺的是子弟出仕的机会。

不出意外的话,利县县令荣鑫今后会为东朝阳县子弟谋取到不小的利益。

大家也将竭尽全力把荣鑫一步步堆上更高的地位。

同乡大族同心协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报,卫尉,济南世家代表到了。”

有人向王融汇报。

“请他们进来。”

王融吩咐。

不一会儿,济南的用氏、京相氏代表进殿,向王融行礼。

“我等拜见卫尉。”

他们之所以来迟了,是因为要对族内那些还对袁氏抱有希望的人员进行劝说,统一意见。

家族能否更进一步,在于族人是否一致对外,没有意见相左。

“家里的事,都解决了吗?”

王融问两人。

“禀报卫尉,都统一意见了。”

两人回应。

济南国门阀将不再对袁氏抱有任何希望,现在的局势是,原本和田楷分庭抗礼,平分青州的袁谭,也已经成为了朝廷的罪犯,收押于临济。

田楷早就败走了,这不用多说。

青州境内,势力最大,实力最强的也就是徐州部众所代表的朝廷兵马了。

远在黄河北岸的冀州袁绍,受制于公孙瓒,根本无暇南下。

如果济南国的高门阀阅代表再不做出选择,迎接他们的,将会是无情的屠刀。

硬杠到底,这并不符合绝大多数世家大族的生存发展法则。

相反,顺应时势才是一个大族最先该考虑的问题。

用氏、京相氏众人都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好。”

王融点头。

“平原那边似乎还没什么动静,你们帮忙去问一问什么情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