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综述

1.2.1.1 城市活力研究

(1)研究历程

国内关于城市活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城镇化进程进入“下半场”,城市建设由空间增长转向内涵品质提升,国内对城市活力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城市活力被认为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根本。

1985年周天豹等对城市活力本质特征、影响城市活力的主要因素等内容的浅析,打开了国内城市活力研究的大门。1996年孙超法通过研究城市活力的发生空间探究城市活力的来源。2000年凌作人论述了如何利用新建筑激发城市活力。2004年董军等通过研究和分析当代欧美的城市理论和思想,强调了城市活力对城市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探讨城市活力的问题。2005年张曙等开始通过实例研究城市活力的塑造。2007年汤培源等定义了城市创意活力,并列出了城市创意活力的测量内容,即经济活力、社会活力、环境活力、文化活力等。此后直到2010年,关于城市活力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在此之前,城市活力大多作为各种研究的“附属品”,或是设计的目的,或是相关评价的衡量标准,鲜有真正把城市活力作为主体的研究。此时的“城市活力”还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名词,更多的是关于“活力的城市”的研究,城市活力更多趋向于空间活力,综合性的城市活力研究仅在相关论坛、经济杂志中出现。2010年之后学界开始关注城市活力本身,对城市活力概念等的研究开始增多,针对个案城市活力的研究也多了起来。此外,研究者对城市活力的关注角度也越来越广泛,研究中出现城市活力与产业发展、生活水平相关的内容。城市活力研究的对象变得多样化,从街道空间、公共空间再到地下空间、滨水空间、轨交站域等。其中典型的研究见表1-2-1。

表1-2-1 城市活力文献代表学者及其主要研究方向

续表

(表源:作者自绘)

在大数据广泛应用之前,基于数据量化分析城市活力的研究较少,且用的数据多为统计年鉴中的传统指标数据,如刘黎等利用人均GDP、外贸依存度等测度经济活力,利用单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环境噪声达标面积率等测度城市环境活力。2014年大数据开始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新的数据环境为城市活力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关于城市活力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发文数量逐年增多,见图1-2-1(a),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广泛,见图1-2-1(b)、图1-2-1(c),经过对城市活力测度的研究,可以对不同尺度、类型的城市活力进行量化。不论是在技术进步还是在大数据应用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全面地衡量城市活力指数,一直是城市活力研究的重点。有关城市移民、城市潜力、经济活力等规划研究领域之外的城市活力研究也渐渐多了起来。这之后,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城市活力的差异成为又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城乡规划与建筑学领域的学者通过构建多样的影响因素体系,并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探究城市活力的影响机制,主要关注的是城市建成环境对城市活力的影响。

(2)研究尺度及研究对象

城市活力研究对象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各层面内所包含的研究对象也十分多样,见表1-2-2。

图1-2-1 城市活力文献发文情况分析图示(图源:作者自绘)

表1-2-2 城市活力文献的研究尺度、对象汇总

续表

(表源:作者自绘)

(3)研究数据及研究方法

依据大数据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来研究城市活力,其类型多样,见表1-2-3。大数据帮助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测度城市活力,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如大数据处理较为复杂,需要做大量工作从中去除冗余数据;社交传感类大数据,如百度热力图和社交媒体签到数据等存在低精度的局限性;大数据捕捉的多为手机端用户的反馈数据,导致测度城市活力的“画像”结果多为手机端用户,而除手机端用户之外的多数老年人的活动难以被测度。大数据的使用也促进了数据处理与应用方法、模型的大量出现、发展及广泛应用。根据主要研究内容的不同,城市活力研究又分别有多种研究方法,见表1-2-4。

表1-2-3 城市活力文献研究数据汇总

(表源:作者自绘)

表1-2-4 城市活力文献的研究内容、方法汇总

续表

(表源:作者自绘)

除文献研究之外,相关机构、研究院等也依据大数据提出城市活力观测报告。百度地图自2018年开始发布《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总结城市文旅活力等城市活力内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2019年、2020年、2022年三个年度发布了三份中国城市繁荣活力评估报告,探究如何评价城市活力、城市活力如何表征、城市活力如何提升等问题。2019年报告提出城市繁荣活力是对中国城镇化下半场的城市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2020年报告聚焦大城市与特大城市,继2019年多维度聚类分析和差异化评估方法之后,结合中央控制问题差距和扩大内需的工作,更加注重宏观和微观视角的结合,加强多维度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进一步提高评估建议的适用性。2022年的报告针对全国36个主要城市,通过利用“活力指标体系”“活力基因图谱”和“活力观察矩阵”三个工具,探索“城市活力”的空间基因。报告有三个主要关注:关注“大城市”活力,关注“人”的活力,关注“活力”和“空间”的关系。

1.2.1.2 城市空间活力研究

城市空间活力的研究尺度、对象、内容、方法、数据等与城市活力基本相同,相较于城市活力,其关注点更多在于城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街道空间、滨水空间,以及空间品质和景观设计等是城市空间活力关注的重点内容,见图1-2-2。

图1-2-2 城市空间活力文献关键词聚类(图源:作者自绘)

1.2.1.3 夜间城市活力研究

“增长城市的活力时间”的概念在2010年就已被提出,黄婷婷在论述低碳集约型城市的发展方向时,认为城市活动时间的延长会使城市扩大,日夜不同形象使城市看起来像两个独立个体,然而,人类的活动并不总是发生在白天,如果一个城市在夜间是有活力的,那么夜间的活动也可以成为活力的来源。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夜间城市活力的研究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直到大数据兴起带来城市活力研究的新蜕变,借助城市夜生活兴起和夜经济发展,关于夜间活力的研究才渐渐多了起来,具体研究发展见表1-2-5。对城市中心区和主城区的夜间活力研究占主要部分,夜间灯光遥感数据是在原有探究城市活力数据基础上新出现的数据。夜间城市活力的主要研究内容,仍是对夜间活力时空特征、昼夜城市活力特征及影响机制的探究。

表1-2-5 城市夜间活力发展历程、研究对象、数据汇总

续表

(表源:作者自绘)

1.2.1.4 城市活力流动研究

流动是城市活力的基本特征之一,但现阶段关于城市活力流动的研究却很少。活力流动的狭义是关注活力变化与人群的集聚与消散,现有研究者从居民活动特征的相对动态变化、非固定人群流动和活力时空变化等角度来测度城市空间活力的动态流动。如钟炜菁等通过时段间的活力值变化率测度夜间城市活力的变化;张程远等则通过上午、下午、晚上的活力空间变化对活力的变化进行描述;梁立锋等建立了一种顾及人群集聚的综合活力评估框架;郭翰等在对北京六环路内的昼夜人口流动与人口集聚区的研究中关注了人群流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