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抵达应天和朱标的疑惑
- 大明柱国:从清廉知县开始
- 再不写书了
- 2126字
- 2025-04-18 09:28:48
应天府,龙江关。
作为明代重要的漕运枢纽和贸易中心,龙江关位于秦淮河与长江交汇处,承担了长江与大运河之间的物资转运功能,同时也是官方漕运和造船的核心基地。
周维岳火急火燎的冲出船舱。
“记着,将这些船安排个人迹罕至的地儿就地焚烧或是凿沉!等真正运税粮的船到了,再来通知老爷我!”周维岳站在甲板上,紧了紧衣襟。
也不知是港口的原因,还是因为气候转冬,即便是晌午时分,气温依旧低得有些袭人。
“周大人,您可是要去寻那位?”
“去去去!大人的事儿少管!”
周维岳不耐烦的挥了挥手,转身便朝着舷梯而去。
这会儿的周维岳只想赶紧将税粮的事儿解决,然后回到丘县那么个小地方缩起来。
应天太危险。
尤其是朱标。
还好他只是给了自己一块腰牌,没让自己一定要去找他!
现在的周维岳只想敬“朱标”而远之。
被周维岳呛了一嘴的汪泰鸿丝毫不恼,屁颠屁颠的替周维岳扶着舷梯:“周大人您放心!这事儿小民指定给您办好!
“大人届时可是下榻在驿站?”
周维岳刚想点头,又摇了摇头:“你对这应天府可还熟悉?替老爷我安排一间酒楼,回头酒楼钱我照付你便是!”
可不敢去官方的驿站,指不定朱标就找上门来了!
汪泰鸿如今也知道了周维岳“清廉”的性子,没在酒楼钱上争辩,点头哈腰:“好勒!”
……
应天府,皇城,华盖殿(后改称谨身殿)
朱应雄……不,朱标一回来便直奔华盖殿而去。
朱标自然知晓老朱是个工作狂,便是每日下朝后,也常在华盖殿继续批阅奏章、召见重臣商议国事。
果然,朱标一到华盖殿,便见着一位身着赤袍,面有微须的中年男子正提笔伏案,眉头紧皱起,似在思索些什么东西。
这人正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朱标的父亲——朱元璋。
“父皇!儿臣已东巡齐鲁归来!”
一听着这个声音,朱元璋那原本皱起的眉头立马舒展开来,放下手中的折子,笑呵呵向朱标招手:“标儿回来了!来,坐到朕身边来!”
朱标顺从的走到朱元璋对面坐下。
“如何?此次巡视山东可有收获?”
“颇有收获,儿臣过青州时,见老妇持槐叶羹跪献道旁,十指皴裂似枯藤。
“问之方知去岁大旱,今春雨迟,麦苗未及抽穗便遭蝗噬。县衙粮册犹记「丰年余粮三千石」,然开仓仅见鼠雀陈谷,霉气冲霄。小儿啼哭之声,竟比《洪武正韵》更锥人心。”
这话一出,朱元璋率先皱了皱眉:“此去山东……标儿可是逢了什么变故?”
往日朱标即便是巡查地方归来,也不会第一时间就汇报当地百姓惨状和官员的无为。
这次的朱标显然有些不一样。
“儿臣只是觉得……当将民生疾苦放在首位。”朱标虽然嘴上这么说,但脑海里却不由自主的浮现周维岳讲“百姓贪婪论”时的义愤填膺。
朱元璋若有所思道:“看来标儿真是遇到了什么奇人异事了,不妨和朕说说齐鲁此行?”
朱标拱了拱手:“儿臣此去山东,先是到了莱州、登州一带,见到了倭患疾苦,又于返程途中深入青州等地,见到旱地千里,百姓民不聊生……
“儿臣窃以为倭寇之患……
“当在莱州府大开互市,允许外国商人与我朝进行贸易,同时设‘备倭都司’以防御倭寇……
“青州因持续三个月的旱灾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儿臣也与地方官员商讨过赈灾对策,私以为以下几点可用……”
这便是正式的汇报工作了。
朱元璋一边听,一边默许的点头。
对于这个儿子,朱元璋十分有九分的满意,这缺少的一分,大约便是朱标的性子了。
在朱元璋看来,朱标性子还是稍显柔和了些。
负责教导朱标的宋濂虽是儒家大拿,精通四书五经、治国方略及帝王之道,但也因此朱标被灌输太多儒家思想,性格上有些儒人独有的“迂腐”,常常呼吁劝谏朱元璋“诛夷过滥,恐伤天和”。
父子俩也因为理念不合,时有争吵。
朱元璋曾将一根带刺的棘杖扔给朱标,命其捡起,朱标因怕扎手而犹豫,朱元璋则借机教导:“荆棘刺手,我替你削平(指诛杀功臣),你才能安稳执掌天下!”
朱标却反驳:“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尧舜之君不需拔刺”,暗指朱元璋的暴政才是乱源。
朱元璋气得掷凳追打,朱标只能抱头鼠窜。
这也是朱元璋最为头疼的地方。
可朱标接下来的话,却让朱元璋一整个儿的愣住了。
“父皇,孔孟之道果真如先生所说的那般,有着教化世人之功用吗?”
这是什么意思?
自家儿子竟然对一向坚信不疑的孔孟之道起了质疑?
短暂的愕然后,朱元璋心里那个激动啊!
自个儿教导了那么久都没见成效,怎么就巡一趟山东就让朱标对孔孟之道产生质疑了呢?
山东有高人啊!
朱元璋连连点头:“非是说孔孟之道没有教化世人之效,只是手段太过柔和迂腐……”
朱元璋话还没说完就被朱标打断:“父皇又来了,怀柔以民乃是圣贤之言,儿臣只是不解,为何圣人一边倡导‘有教无类’,却又一边行愚化世人之事……”
朱标当然不知道为什么。
现如今的儒家早已与最初的儒家没了什么关系,在历代帝王的需求下,儒家俨然已经变成了一种维护皇权统治的工具。
但这事儿朱元璋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
这种思想转变乃是数千年的潜移默化,说白了就是这位皇帝需要便改一点,那位皇帝需要又改一点,改着改着便已经面目全非,但却越来越符合皇权所需要的模样。
朱元璋只能东扯西扯,企图趁热打铁,让朱标少受些儒家思想的“荼毒”。
而刚回来的朱标又显然不想和朱元璋争吵,两人争辩一番无果后,朱标只能草草起身告退。
等到朱标退下后,朱元璋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朱标的这种变化必然是山东之行造成的,至于具体是因为什么……
问一问就好了。
“来人,传太子卫率指挥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