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va编程从入门到精通
- 胡平 刘涛主编
- 1942字
- 2025-04-02 16:03:02
前言
作为发展速度最快、最为开放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Java已成为网络环境下软件开发的首选之一。从消费类电子产品到超级计算机,从Android智能移动终端应用到企业级分布式计算,Java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书作者作为具有18年Java平台下企业级商业项目的设计开发经验以及14年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经验的实践派,常常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前会报名参加一些社会机构组织的、价格不菲的Java技术培训(事实上,培训的大多内容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为什么很多毕业生在求职面试时,对用人单位问及的一些主流技术和框架完全不熟悉甚至未曾听过?原因之一是一些Java基础教材在组织内容时仅停留在知识点本身——学院派味道十足,未能形成完整的、贴近企业真实技术需求的知识体系,从而导致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要么不知道应继续学习哪些可用于企业实际开发的知识,要么因基础不够扎实而不具备自主学习这些知识的能力。
本书主要定位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学科相关专业的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同时对于从事Java平台下软件开发的企业技术人员同样适用。无论是行文风格,还是知识点扩展,本书均以提升读者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相对于同类教材,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1. 立足新工科和工程教育,从实践者视角构建内容体系
当前,全国很多高校正在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一些专业也在积极准备工程教育认证,如何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应用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是每个教材编写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本书立足于新工科和工程教育,从工程应用和实践者的视角,系统介绍了目前在工业界中使用最为广泛的JDK 8的全部核心知识。全书共包含150个示例程序、16个案例实践、14次习题练习,对于正文中需要进一步解释和延伸的内容,本书都给出了相应的脚注。此外,本书还专门以附录形式给出了主流IDE的使用、API文档和源码查阅、编程规范与最佳实践、Java全栈工程师学习路线等带有强烈工业色彩的内容。
2. 注重核心知识,不追求大而全
Java不仅仅是一门编程语言,而是语言、平台、架构、标准和规范的总和,这一点可以通过其官方站点的文档所含内容之多得到印证。此外,由于Java的发展一直非常活跃——每半年就发布一个JDK主版本,因此即使是只针对Java SE,也几乎不可能将其所有内容在一本书籍中详述殆尽。
本书不追求大而全,而是着重介绍Java SE的核心及目前工程实践中经常使用到的知识,使得读者在学习完这些内容后,具备自主、高效学习Java EE(也包括Android、大数据)等其他领域知识的能力。
3. 遵循最佳实践,强调惯例和约定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Spring、Spring MVC、Struts、MyBatis、Hibernate、Spring Boot、Spring Cloud等开源框架在分布式企业级项目开发中的广泛使用,在Java开发领域流行一句名言——约定优于配置、配置优于编程。惯例和约定不是企业对开发人员制定的可遵循、可不遵循的代码书写规范——遵守惯例和约定是一名优秀的Java开发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书各示例程序和案例实践无论是类、方法、变量的命名,还是代码的组织风格,都遵循Java程序员的惯例和约定,其目的就是使读者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此外,为指导实际开发,本书以附录形式给出了较为完整的Java编程规范与最佳实践。
4. 深入浅出,在快速入门和参考指南之间合理平衡
学习一种新技术,阅读官方网站提供的文档无疑是较好的方式。通过阅读官方文档中类似于Quick Start(快速入门)的内容,可以对一种技术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该技术是什么、能做什么,以及该技术的简单示例。若要以该技术开发实际项目,则还需要继续阅读其Reference/Guide(参考/指南)——与该技术的高级主题相关的文档及最佳实践。相比之下,快速入门类的书籍内容简单,读者通过其中可实践的示例,能够快速掌握一门技术最基本的用法,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很难指导实际项目的开发。而参考/指南类的书籍虽扩展和延伸度都较为深入,但初学者阅读这样的内容,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往往会因为没有实际项目经验而不自知地偏离学习主线,因此不适合于初学者。
本书大多知识点以快速入门型的示例程序开始,并在案例实践中做适当扩展后及时回归到知识主线。此外,在罗列相关API时也针对企业实际需求有所取舍,以期在快速入门和参考/指南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此外,为使读者在初学时就知道所学内容在整个Java技术栈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技术方向,本书以附录形式给出了Java全栈工程师的学习路线图。
本书由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胡平副教授、刘涛教授统筹,全书共分为14章,其中,第4章由刘涛编写,第11章由张义老师编写,第13章由汪国武老师编写,第1章由宿州学院姜飞副教授编写,第3章由巢湖学院许荣泉老师编写,其余各章及附录由胡平编写。参与本书统稿工作的还有邹姗、谷灵康等老师。
因时间仓促加之能力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