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文献综述

学界将历史题材的古典诗歌分为“咏史诗”“怀古诗”等来进行研究,是延续了古人的文体分类,按照《文镜秘府论·文意论》的经典定义,咏史诗是“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的诗歌,怀古诗是“经古人成败(之地),咏之”[1]的诗歌;方回《瀛奎律髓》设“怀古”类,类序认为“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2],是说怀古诗以历史古迹为诗兴之触发,更重抒怀,与咏史诗有别,但其实在古人那里咏史诗、怀古诗、咏怀诗的界限不甚分明,往往同一首诗中“咏史”“咏怀”“怀古”的因素兼而有之,这种分类具有中国诗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现代学者从各自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了“咏史怀古诗”“咏古诗”“览古诗”等名目,对“咏史诗”“怀古诗”定义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尽相同[3],但大多将二者都纳入研究范围,实际上的研究对象是历史题材的诗歌。

迄今为止,唐代历史题材诗歌研究已取得可观成果。[4]

第一,唐代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围绕着少数诗歌大家进行,如对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杜牧等诗人咏史、怀古作品创作背景的考证,思想内涵、情感内蕴或艺术风格、诗法特色的研究。另外,盛唐吴筠,晚唐许浑、刘沧、温庭筠,以及唐末胡曾、周昙、汪遵、孙元晏等大量创作历史题材诗歌的诗人也进入研究视野。

第二,综合梳理唐代及唐前的咏史诗、怀古诗风貌,研究者尤其注重系统总结唐代咏史诗、怀古诗的发展历程和渊源流变[5]。尤其对数量最多的中晚唐咏史、怀古诗进行了有深度的社会文化心理探讨。

第三,对以吟咏特定历史人物、事件或古迹为题材的诗歌进行专题性梳理,从而透视唐代诗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心理。按歌咏人物分,最热的莫过于对咏昭君诗的研究,此外关注较多的是咏李杨诗、咏诸葛亮诗;按歌咏地域分,研究者对古都金陵题材的诗歌关注较多。

在上述研究成果之余,历史题材诗歌的研究仍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个案研究来看,集中于有限几位诗人;从系统研究来看,虽出现了一些专门探讨某一时代的咏史诗、怀古诗的论著,但又在很大程度上选题重复,缺乏创新;从专题研究来看,热点问题研究较为完备,新的专题很少有人踏足;从研究方法来看,学者多从诗歌的风格、体式、美学、结构、心态等方面予以解析,而从社会历史观念、诗歌历史意象上论述的不多。为了弥补学界研究的不足,突破类型学研究的局限,这里不再拘泥于咏史诗、怀古诗的范围,将所有以历史为题材的唐诗作为研究对象,多角度梳理唐诗中历史因素的来源及史与诗结合的艺术范式,总结唐代诗人历史观念和社会普遍历史观念,包括史家历史观念的区别,总结有唐一代诗人的历史文化心理,望能丰富此前学人对历史题材诗歌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