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军与正道:对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考察
- 胡军华
- 894字
- 2025-04-22 17:40:09
第一章 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与愿景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1933年春,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1]
作为三省交界处的赣南、闽西,是紧密相连的两大区域,都是在崇山峻岭包围之中,交通极为不便,都是客家人聚居区,有深厚的客家文化,有共同的历史、心理、语言和风俗,遭受着共同的压迫和剥削,是思想闭塞、观念落后、经济转型迟滞的落后地区。这里经济的主体为小农经济,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只有分散的个体农业、手工业和中小商业,“赣南各属之农民生产仍是旧式的,土地公司的组织上没有的,工业更谈不上。商业除赣县一城比较大点,其余则完全为旧式的贩卖”[2];有的地方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落后阶段,“还停留在杵臼时代(山地大都用杵臼舂米……)”[3],“有些地方更还是杵臼时代,如山上的农民都还是用手臼打米的”,“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老死不相往来的神气”,因而“边界的经济较其他地方都要落后些,人民多务农……农民被剥削较严重,苛捐杂税也较他处为甚,所以农民的生活较苦”[4]。基于如此境地,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区域能够兴起规模浩大的妇女解放运动?毛泽东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革命战争的洗礼、革命形势的发展、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组织力量和政策五个方面认真剖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5]基于革命的宏大叙事而言,这种“五因素论”对我们的问题研究不无启示。而1923年康国在《妇女杂志》第9卷第1号发表的《妇女运动的成立及要求》对我们的问题探讨也有裨益。该文认为妇女运动的形成至少要具备以下几点因素:须有对妇女压迫的事实;反抗压迫事实的意识;反抗压迫的团结组织的实际行动。正如该文作者所说“倘使社会上向来没有为压迫妇女特设的习惯、道德、法律(男子和妇女完全同等),便决不会发生妇女运动。如果大家都承认妇女的受压迫是正当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没有一点反抗的意识,便决不会发生什么妇女运动”[6]。有鉴于此,笔者试图探析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和愿景,追问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基于怎样的社会基础?又具有怎样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愿景是什么?其目标聚焦何处?核心价值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