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本书以“古代中国生活审美理论”为研究对象。本书的研究目标有二:一是深度区分“生活审美”和“艺术审美”,对“生活审美”进行精准界定;二是通过对古代中国生活审美倾向化的社会文化背景、民族特性、社会形态等问题的研究,分析中国古代生活的审美性;在现代化背景下,对古代中国生活审美的现代意义、价值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对此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有以下八点说明。
第一,“古代”相对于“现代”,“中国”相对于“西方”。在“古今”和“中西”的两对对比中,“古今”先于“中西”。所以,“古代中国生活审美论”主要是以古代生活审美和现代生活审美的比较为视角进行的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远比西方要漫长,且有些边缘地区至今有古代生产生活方式的遗存,因此以中国为例研究古代生活世界的审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古代的生产生活以农业为主(四大文明古国皆如此)。农业生产使得人们随着季节变化而进行生产生活,耕种收获的生产生活节奏自然而合理,符合自然的运行规律,也符合人自身的生命活动规律,是自在与自为的有机统一,因而有着内在的和谐与美。现代社会以工业生产、信息传递为主,建立在工业生产、信息传递之基上的生活(现代分化后的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相对的狭义的生活)从自然身体和生命规律上来讲是违背人性、不利于人类和个体长远发展的,因而属于丑、荒诞等审美范畴。这种违背人性而又披有美之外衣的现代生活正是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1946— )等人批判的原因所在,所以“古今比较”是主要维度。
第二,虽然“古今”是主要视角,但依然穿插了中西比较的维度。古代西方由于主客观思维的过早分化、个体原子式的生存方式,由于宗教文化的影响,认知性和实践性的分裂等,形成了以认知和宗教为主要特性的社会文化。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和重视生命的文化取向,注重伦理践履性、宗族血缘泛情性。这些特性使得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古代中国的生活比古代西方的生活更具审美倾向性。所以,虽然“中西”比较为次要维度,但依然是本书一个极为重要的维度。
第三,“古代中国生活审美”这一判断并非全称判断,即中国古代生活就是一种生活审美,确指对中国古代向审美倾斜的文化生活及相关现实生活审美活动的研究。对其研究并不否定中国古代生活具有的伦理性、政治性和经济性。质言之,中国古代生活具有丰富的多维性如伦理性、政治性、等级性、农耕性、审美性等,审美性只是中国古代生活多维性中的一维。但这一维并非湮没于多维性中藏而不露,在一定程度上这更能代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格式塔质。
第四,本书对“中国古代生活审美论”的阐释逻辑是“自上而下”的,但这只是行文方便而非“理论先行”,是对“在中国古代生活中客观存在着较强的审美意蕴和大量的审美活动”这一事实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第五,这一理论概括和总结的逻辑证明并不意味着审美与古代中国(人)生活的这种内在关联都可在现实生活中展开,而是指中国古代生活有向审美倾斜的趋向。这种趋向要落实于现实生活中还需诸多条件的同时满足(如一定的经济基础,个人审美心胸的形成,审美能力的高低等)。
第六,选题有一定难度,现象层面的生活内容又极为庞大,搜集资料相对也较为有限,所以本书虽以“古代中国生活审美论”为题,但在论述过程中事实上是以汉民族生活为主,对边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审美虽有论述但并没有作为重点来进行分析。这种策略虽是为了论述的方便,但在理论上也具有合理性: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民族,历朝历代汉民族的人群数量都居于首位(即使在元代和清代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时期依然如此);汉民族相对先进的文明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少数民族的生活,周边少数民族的生活在诸多方面和汉民族生活具有相似性,如四合院(见图0-10)是中国古代各民族民居的普遍存在形制,祖先崇拜(见图0-11)、以善为美也是中国古代各民族普遍存在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俗。

图0-10 白族三坊一照壁与汉族的四合院形制极为相似

图0-11 侗族民居里的祭祀,融祖先崇拜和天地崇拜于一体
第七,从审美的视角研究中国古代生活并不是要为中国传统摇旗呐喊或张目美化。中国古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和过度强调封建伦理对民众个体的自由和创造竭力压制,是极端反人性和反审美的;农业宗法制遏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开发,导致生产力长期缓慢发展。我们对此均应有清醒的认识并对之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中国古代生活审美需经现代性洗礼才能重生。因此,在现代化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生活,以现代性视角批判汲取古代生活世界中有益于现代人生存的具有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味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样态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
第八,对古代世界的研究当然要尽可能真实客观,但生活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现代的思维,“现代化—现代性”是现代人反观古代世界的原初的解释学视野。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发现儒家礼制下人们日常生活言行举止中透出的审美意味。再者,研究古代终究是为了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做出回应,尽可能为其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或思考理路,所以现代性是本论题不可或缺的一个研究视角,我们无法避免,也无须竭力逃脱。
二 研究方法
本书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跨学科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又名“交叉研究法”,是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本课题内容兼涉社会学(生活和风俗方面)、历史学和美学,内摄古今、中西两对比较,因而在研究中既使用了社会学、历史学研究经常使用的实地考察、个案研究、功能分析等研究方法,也使用了美学研究经常使用的查找文献、哲理思辨、分析归纳、理解描述等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法”非常适合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书中多有使用民俗学、服饰学、建筑学、文学、舞蹈、音乐等方面的资料和素材,但并不意味着此书是这些学科的拼凑或简单的综合,而是要在审美的视野下对这些分门别类的内容进行更高的提升和整合,将其放在具有审美化倾向的生活世界中打通,还原其生活情境并让它们在“生活母体”中贯通为一[52]。
本书侧重对中国古代生活审美的原理性研究,在对古代生活审美进行宏观考察的同时必然会对众多细部、细节有所忽略或不予精细考量。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02—1985)的“长时段理论”认为社会学家应将孤立的“事件”置于跨时段的广阔的相互关联的社会生活网中进行研究才更为合理合法。本书将“古代”作为一个“长时段”进行整体性研究,正是为了宏观地对古代生活审美的基本原理进行较为合理、合法的研究。
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本书对中国古代生活的审美性研究只是一种尝试性的研究,粗浅而不成熟。但这种粗浅和不成熟并不意味着其研究的无意义和无价值。关于中国古代生活(不是艺术)审美的理论性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本书虽则粗浅,相关方面的探讨却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
[1] 中国历史学重在研究汉民族形成、中国历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战争和资本主义萌芽这五个方面,生活史的研究则在20世纪20年代后才进入史学家的视野,到目前为止,研究成果较为有限。
[2] 参阅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三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许明主编《华夏审美风尚史》(11卷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3] 参阅刘悦笛《“生活美学”建构的中西源泉》,《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仪平策《生活美学:21世纪的新美学形态》,《文史哲》2003年第2期;叶玉露《生活美学的涵义、理论溯源及实践展开》,《华北水利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
[4] 参阅李修建《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曾婷婷《晚明文人日常生活美学观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12年,2017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赵强《“物”的崛起:晚明的生活时尚和审美风会》,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2016年由商务印务书馆出版;常康《李贽“自然人性论”审美意蕴的哲学解读——兼论泰州学派倡导生活美学的当代意义》,《前沿》2010年第2期。
[5] 参阅万志全、万丽婷《庄子的生活美学思想略论》,《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1期;万志全《以水为师:老子的生活美学思想探究》,《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方小凤《苏轼“清欢”生活美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卢杰《张岱散文中的日常生活美学思想》,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06年;刘红娟《李渔生活美趣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刘辉成《建立在死亡意识上的生活美学——〈闲情偶寄〉新释》,《柳州师专学报》2007年第9期;田军《〈长物志〉的生活美学》,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李修建:《如何研究中国古代生活美学——以六朝生活美学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7] [加拿大]艾伦·卡尔松:《日常生活美学的困境和出路》,《哲学动态》2013年第4期。
[8] 三卷英译本为: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 I,Translated by John Moore,Verso,London,New York 1991;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 II:Fondation,of a sociology of everyday life,Translated by John Moore,Verso,New York 2002;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 III:From Modernity to Modernism(Towards a Metaphilosophy of Daily Life),Translated by Gregory Elliott,Verso,London,New York,2003。
[9] 参阅刘怀玉《为日常生活辩护——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基本意义》,《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10] 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 I,Verso,London,New York 1991,p.129.
[11]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12] [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页。
[13] [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霍桂桓、索昕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84页。
[14]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页。
[15]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16] [匈]乔治·卢卡契:《审美特性》,徐恒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17] [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18] [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19] 参阅杨楹《马克思生活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李文阁《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2期。
[20] 孙云龙:《〈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生活概念探微》,《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21] 马拥军:《马克思主义生活本体论概说》,《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8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3页。
[24] 传统社会学和主流体系社会学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日常生活世界,微观民俗学、民族学、文化社会学又将日常生活世界非理性地神秘化和永恒化了。在一些极端的法兰克福学派那里日常生活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无法反抗的、沉沦异化的世界,日常生活批评家(如列斐伏尔、赫勒、科西克等)则将日常生活视为具有鲜明二重性的世界。
[25]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9页。
[26] John Dewey,Art as Experience,New York:The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1934,pp.3-1.
[27] 参阅潘公凯、[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艺术边界问题对谈》,《诗书画》2011年第3期。
[28] [德]鲍姆加通:《美学》,简明、王旭晓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5页。
[29] 尤西林:《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2页。
[30] 生活审美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在生活中审美”,亦非一般意义上的“以生活所用品为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生活审美与艺术审美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审美场合的区分(艺术审美在艺术馆,生活审美在日常情境中),也不仅仅是审美对象的区分(艺术审美以艺术品为审美对象,生活审美以生活品为审美对象)。生活审美是不脱离生活原初场域、在生活母体中、对人类生活行为本身和生存必需物等在内的全部生存境域的整体的审美。生活审美与艺术审美根本的区别在于二者的审美心理机制不同。举例说明,以生活器物(玉)的审美为例:将玉置于生活情境中,侧重玉对君子修身养性之功用的审美就是生活审美;将玉视为艺术品,侧重赏玩玉之色泽、纹理、形状、触感等外在形式的审美就是艺术审美。以自然物(花)的审美为例:开在路边的野花,侧重于野花对马路或田野的装饰作用,将野花视为人类生存空间一个组成部分的审美就是生活审美;将野花对象化为艺术品,侧重欣赏野花的外形、色彩、香味等形式因素,就是艺术审美。生活审美接近于实用美。实用美的实质是由于现实生存特定需求的充分满足而引发的愉悦,充分满足隐藏着针对个体的一定程度、特定时段的自由,这是“实用→实用美”的根本原因所在。可参阅以下文章:尤西林《关于美学的对象》,《学术月刊》1982年第10期;尤西林《现实审美与艺术审美:以“旭日阳刚演唱”为个案》,《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11期。
[31] 西方学者普遍承认,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即高雅艺术直到19世纪才出现,艺术的出现与宗教的衰微有着紧密的关联:就社会精英阶层而言“‘艺术’逐渐取代了上帝”。参阅[英]戴维·英格丽斯《文化与日常生活》,张秋月、周雷亚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页。
[32] 参阅[英]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95—104页;[英]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33] 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4页。
[34] 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4页。
[35] “现代化”指社会化的专业分工及相关的专业分工的物态化表现(如机器工厂、高楼大厦、网络的普及等)。“现代性”指外在的专业分工内化为个人主体的心性的分化。相关内容可参阅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5页。
[36] 自2001年陶东风在《哲学研究》第10期上发表《日常生活的“美学化”——文化视觉转向的一种解读》一文以来,关于生活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感性和理性(超越性)的论争就一直存在。以王德胜为代表的一方肯定美学的感性和生活性,认为感性和现实的日常生活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开放性,有鲜活的生命质感,所以应重视感性的生活美学并确定其理论的合法性地位。以杨春时、赵勇、毛崇杰等为代表的一方则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异化的生活,是一种“眼睛的美学”,他们认为真正的美学应是杨春时倡导的“超越性美学”,其主张审美“对理性化的现实的超越”和对“感性化的现实(日常生活)的超越”。情理结构一直是美学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只不过在“超越性美学”那里,更强调理性对感性的主导性地位;在“生活美学家”那里,更强调生活感性活力对理性束缚的突破。双方均没有片面地只强调一方面。参阅王德胜《回归感性意义——日常生活美学论纲之一》,《文艺争鸣》2010年第3期;杨春时《“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
[37] 比较而言,“生活审美”侧重研究日常生活中审美活动,“生活美学”侧重研究生活审美理论、观念和思想等。但生活实践中的审美活动和生活美学原理本身存在着难以割舍的内在关联,所以二者虽各有侧重,却不能决然割舍彼此。
[38] 除却生活审美历史的动态性,劳作美、技艺美、礼仪美因身体各部位直接、活跃的参与性更鲜明地体现着生活审美的动态性。参阅《美学原理》编写组《美学原理》(第一章第三节“审美本质及其逻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39] 参阅高小康《生活论美学与文化生态学美学》,《文艺争鸣》2010年第21期;鲁枢元《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兼谈消费文化、城市文化与美学的生活化转向》,《文艺争鸣》2010年第21期;刘悦笛《生活美学:是什么与不是什么》,《艺术评论》2011年第4期。
[40] 参阅[德]韦尔施《重构美学》中“伦理/美学:美学的伦理学内涵与后果”一章,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集团2006年版;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116页。
[41] 薛富兴:《生活美学——一种立足于大众文化立场的现实主义思考》,《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
[42] 尤西林:《心体与时间——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8页。
[43] 李泽厚曾劝勉刘悦笛说:“要接着我的实践美学,去做你的生活美学!”以此可推断,李泽厚先生认为实践美学是生活美学的基础,生活美学是实践美学的发展。参阅韩天琪《刘悦笛:“生活美学”的倡导者》,《中国科学报》2015年3月25日第5版。
[44] 刘悦笛:《从“实践美学”到“生活美学”——当代中国美学本体论的走向》,《哲学动态》2013年第1期。
[45] 李泽厚:《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页。
[46] 李泽厚:《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页。
[47] 参阅[加]艾伦·卡尔松《日常生活美学的困境和出路》,《哲学动态》2013年第4期。
[48] 参阅[英]本·海默尔《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周宪、许钧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76页。
[49] 按照马克思思想,现代社会以工业生产为基础,人的生存摆脱了人身的依附拥有了人格的独立及发展的自由,但人对物的依赖依然很明显。未来社会则既无人身依附,也摆脱了对物的依附,个人全面发展,人类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50] 文中涉及中西对比时,古代西方主要指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欧洲大陆上的国家,如古希腊、古罗马、法国、英国等。
[51] 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汉民族不仅人口数量众多,而且其文化也最为发达。即使是在元朝蒙古族、清朝满族的少数民族统治时期,汉民族文化因着深厚和宽广依然是古代中华文化的主流。
[52] 现代文化中生活美学的相关理论是各门艺术学科之纲,可以驾驭和统摄各门艺术学科,其理论上的深度和广度对实用艺术更具有阐释性。生活美学也因这些学科资料和素材的填充使其更为血肉丰满。中国古代生活审美的理论研究应对生活中各个领域内的审美现象起统摄、驾驭、阐释之功能,而古代生活审美的理论也因着这些具体生活审美内容的加入而变得骨健肉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