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阳光把电动车座晒得发烫,老张的工装裤膝盖处磨出了毛边,坐垫上垫着林芳用旧毛巾缝的软垫——这是她昨天在超市上夜班前塞给他的,针脚歪歪扭扭,却让屁股少受了不少罪。手机支架上的导航被他换成了手写的巷弄地图,A4纸上用红笔标着“死胡同““狗洞钻行““二楼阳台跳台“,都是这半个月跟着老李和小李踩出来的近道。
“老张,接医学院的单记得走后街垃圾站旁边的消防通道,“老李在站点充电时敲了敲他的地图,“上个月我从三楼空调外机爬上去送过一单,比绕正门快七分钟。“他晃了晃手机,屏幕上“服务分 98“的绿色标识格外刺眼,“看见没?把这些野路子摸熟了,系统就拿你没辙。“
老张摸着地图上歪歪扭扭的箭头,想起上周在城中村迷路的经历。当时系统派了三个紧挨着的订单,地址却分别藏在三个不同的巷弄里,他在青石板路上转了四十分钟,最后还是靠卖烤红薯的大爷指路才找到。现在他学会了每到一个新小区就绕着围墙走一圈,把所有可能的出入口都记在小本本上。
正午十二点,热力图红得像块烙铁。老张在“老陈家牛肉面“后厨帮老板娘端了三趟餐盘,换来优先出餐的待遇。不锈钢盆里的热汤贴着他的大腿,隔着保温箱都能感觉到温度,他忽然想起儿子明明昨天说“爸爸身上有火锅味“,忍不住笑了笑——这半个月来,他身上永远混着麻辣烫的麻、酸辣粉的酸和奶茶的甜,连做梦都在闻各种食物的味道。
“21号订单!多加醋少辣!“老板娘的嗓门还是那么响,老张接过袋子时注意到餐盒上贴着他手写的备注:“301室门铃坏了,敲门三下“。这是他从被投诉的教训里学来的:遇到地址模糊的订单,提前给客户打电话,语气要像跟同事请教问题般客气。
在商业广场送单时,老张发现电梯里多了个穿西装的男人,胸前挂着“区域经理“的工牌。“最近超时率有点高啊,“男人扫了眼他的工牌,“听说你是程序员转行?送外卖可不需要写代码,得学会跟系统打交道。“电梯到 15楼时,他塞给老张一张传单,“明天下午三点,站点有跑单技巧培训,来听听吧,别把自己当局外人。“
培训会上,投影仪亮着刺眼的光,屏幕上滚动着“如何提升接单效率““避免客户投诉的三大技巧“。老张盯着台上年轻的讲师,发现对方演示的“最优路线规划“里,居然包含三个违反交通规则的近道。当讲到“客户催单时要使用标准话术:'亲,你的餐品正在配送途中,预计 5分钟到达'“时,后排突然有人冷笑:“上周我这么说,客户直接回'那你超速了算谁的?'“
散会后,讲师单独叫住老张:“听说你懂技术?能不能帮我们看看这个抢单软件?老是闪退。“老张接过对方递来的手机,发现所谓的“神器“不过是个破解版 APP,界面粗糙得像大学生的课程设计。他刚想指出代码里的漏洞,讲师突然压低声音:“别声张,这玩意儿在站点私下传了半年,比官方派单快 3秒。“
深夜回家,老张在笔记本上画下系统派单的逻辑图:订单密度、骑手位置、历史准时率像三条交织的线,在算法里织成一张大网。他忽然想起自己写程序时追求的“用户体验“,此刻在骑手端,所谓的“优化“不过是把人变成更高效的机器。
端午节前一天,老张接到一个特殊订单:配送地址在殡仪馆旁的老旧小区,备注写着“给父亲的忌日餐,不要打电话,放在门口石凳上“。他特意绕到便利店买了束廉价的康乃馨,轻轻放在塑料袋上。离开时,听见屋里传来老人的叹息:“老头子,你最爱的烧鹅,这次没撒葱花。“
那天傍晚,老张的服务分涨到了 85分,系统奖励了他三张“优先派单卡“。但他更记得石凳上那束康乃馨,花瓣上的露水在夕阳下闪着光,像某种温柔的慰藉,让他在这个被数据统治的世界里,忽然触碰到了真实的温度。
六月初,林芳正式在超市上班,早班和晚班交替,家里的闹钟从三个变成了五个。明明学会了自己热牛奶,每天早上把温好的杯子放在玄关,杯壁上用蜡笔歪歪扭扭写着“爸爸加油“。老张的电动车换了新电池,刹车线也用铁丝加固过,车筐里多了个保温杯,是林芳从超市积分换的,杯盖上贴着“少喝冰水“的便利贴。
某个周末正午,老张在写字楼大厅等电梯时,看见曾经的同事小陈抱着纸箱走出来。对方愣了愣,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最后只拍了拍他的肩膀:“张工,楼下便利店的咖啡第二杯半价。“老张看着小陈西装革履的背影,忽然觉得那身笔挺的衣服离自己很远,远得像另一个世界的幻影。
手机震动,新订单来了。老张看了眼地址,是自己曾经上班的科技公司。他轻笑一声,点击接单,电动车轻快地滑入车流。阳光穿过写字楼玻璃幕墙,在他头盔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像无数个未完成的代码,在风里轻轻摇晃。
这一天,他的跑单笔记又多了两页:
·医院订单走急诊通道,保安大叔会帮忙按电梯
·雨天给客户带包纸巾,投诉率下降 40%
·系统派单前 30秒,把手机网络切成 2G,能避开远距离订单
巷弄里的风带着饭菜香,老张哼着不成调的曲子,朝着下一个目的地骑行。地图上的红点点亮又熄灭,像他生活里的希望与艰辛,在城市的褶皱里,慢慢织成一张属于自己的生存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