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图书馆

中学时,我开始在校图书馆担任管理员。

学校的前身是美国人约翰·马吉100多年前建立的教堂——道胜堂,后来改名叫道胜小学、道胜中学,现在叫南京十二中学。

这是座中西结合的建筑,外表看上去是中国园林,里面却是现代化的设施,有壁炉,有风扇,还有阁楼。中西结合不仅体现在建筑上,还体现在具体的装饰上:图书馆共有两栋楼,左侧一栋楼的墙壁上刻满了《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经典;右侧一栋楼上刻的全是《理想国》《圣经》等西方经典。

每天中午有一个半小时的自习,我都会去做图书管理员。擦窗户、擦桌子、拖地,干活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可以了,其他时间就待在图书馆里。图书馆的大部分读者是老师,而且大多年纪比较大,所以图书馆里总是很安静。有些老师会下棋,我有时和他们一起下棋,有时就站在阁楼上看书。

多年之后,我联系到了学校创始人约翰·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他是一位好莱坞摄影师,跟祖父从事同样的职业。我邀请他回到南京把他祖父走过的地方走了一遍。他用一台相机拍摄南京,还跟我一起重回图书馆,如同跨越时空一般。

那座图书馆的阁楼是我最喜欢的地方。阁楼里,只有小半扇窗户开着,大部分空间是昏暗的,一束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明晃晃的,又暖暖的。不管遇到什么烦心事,抑或感到焦虑或有压力,一旦进入那个空间,整个人就会安静下来。

中学时,我特别喜欢几个人的书,如刘瑜、熊培云,还有一个特别喜欢的作家——扬之水。图书馆订了一本考古杂志,杂志上经常刊登扬之水的文章。我比较喜欢这种学者型的作家,她比较低调,写文章用字干净,文字抒情,非常有气韵,将一些问题研究得非常透彻。从读她阐释的《诗经》开始,到读她写的与文物相关的书,很长见识。总之,特别迷恋这位学者的书,还给她写过信。

图书馆里历史书籍多,也是有缘由的。我们学校的校长叫唐云龙,他是我的班主任,也是历史老师。学校规定,老师可以给图书馆提需求,想读什么书,让图书馆买。所以,我看的很多书其实都是老师想读的书籍。校长还经常请一些历史学者来我们学校里开讲座,比如秦晖。

我也很喜欢鲁迅的文字,还获得过鲁迅青少年文学一等奖,当时是鲁迅的孙子周令飞给我们颁的奖。

我还喜欢季羡林。初中时,我作为江苏省数理化学科竞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去北京参加全国决赛。决赛在北大举行,颁奖典礼就在北大的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北大邀请了很多老学者来颁奖,其中就有季羡林。那时候,季老已经快90岁了,由儿子季承搀扶着来给我们颁奖。

这座图书馆在我心中是天堂一般的存在,安静、自由。在图书馆遇到的书,以及因缘际会遇到与书有关的人,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