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杀猪
即便把现代人分析的角度放在一边,只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看问题,吴起也自有他的为难之处。
首先,是履行誓言本身。吴起的完整誓言是,若不能做到卿相,就绝不回卫国。别人发完誓,可能未必就一定当真,但吴起不同,他一生都把重信守诺看得很重,坚持言必行,行必果,尤其对于自己亲口发过的誓,绝不肯违背。
其次,吴起在卫国杀了那么多人,所以才逃到鲁国。当时诸侯国林立,各自为政,吴起的杀人之罪也就不了了之,无人追究了。现在他无权无势,也不知道卫国那边的情况有无变化,只身回去,便有被官府逮捕或遭到仇家报复的风险,安全难以保障。事实上,也确实有人分析认为,如果当时吴起在闻知母亲死讯后,真的依照礼俗,千里奔丧,回乡送葬,只怕他还没有到达灵堂,就会被仇家乱刃分尸了。
吴起是准备干一番大事业,志在卿相的人,他是绝不肯轻易拿自己生命做赌注,去冒这个险的。
常言道,“为天下者不顾家”,既然尽孝与守信、面子与事业之间难以两全,吴起就只能选择后者。与此同时,超常的心理素质又使得他绝不因为害怕在同伴中被孤立而改变决定。
作为吴起的老师,曾申其实也并不是全然不知内情,之所以起初能够谅解和接纳一个杀人重犯,后来却非要把一个有情可由的高足赶出门去,说到底,还是被他们父子以及洙泗学派本身的固化和保守所累。
曾参重视和亲身实践孝道,这本无可厚非,但他有时又孝顺得过于极端,以至于已可以被称作“愚孝”。连孔子对此也相当不以为然,曾说过“参也鲁”,认为曾参虽然性格醇厚、踏实可靠,但也有着思想呆板、行为刻板的弊病。
有一次,曾参在瓜地里除草,不小心铲断了瓜根。父亲看到后大怒,拿起大木棒就打。曾参被打倒在地,当场晕厥过去。过了一会儿,他才苏醒过来。苏醒后,曾参所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迅速站起身来,跑到屋里对父亲说:“刚才我得罪了您,您费力教训我,该不会累病吧?”
事情还没有结束,曾参又退到屏风后面,忍着伤痛,假装若无其事地弹琴唱歌,目的是想让父亲听到歌声后,知道他没事,从而放心。
这事传到了孔子的耳朵里,老夫子被他这个傻弟子弄得哭笑不得,便关照其他弟子,如果曾参来找他,不要让他进门,因为自己不想见他。
曾参被孔子拒之门外后,只好托人去向孔子道歉。孔子知道曾参其实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便叫来曾参,跟他谈了自己的看法。
上古时代的舜,以孝行而闻名,却遭到父亲的虐待。舜的做法是依旧孝顺父亲,只要父亲找他做事,从来没有他不在父亲身边的情况。与此同时,他又竭力避免被父亲伤害:父亲如果只是用小木棍打他,他就躺着挨打,可如果父亲操起的是大木棒,舜会拔腿就逃,一分钟都不耽搁;父亲想要杀害他,他早就躲了起来,而且藏得严严实实,父亲哪里都找不到他,只好作罢。
孔子引用舜的故事,说明孝道也有一个界限:倘若子女必须面对父母的责罚,原则上应该是轻笞可以接受,重打则应逃避。
结合曾参的事例,孔子指出,曾参在看到父亲发火,甚至要拿大木棒打他时,就应该像舜一样及时避开。结果曾参却直着身子挨打,万一其父一个失手,把他给打死了,岂不是既害了自己的性命,又陷父亲于不义吗?要知道,父亲失手打死了作为儿子的曾参,也是要被治罪的,这就叫“杀身以陷父”,乃是不孝;曾参不但是他父亲的儿子,也是天子的臣民,杀天子之臣民,即是不忠。
孔子批评曾参孝顺过分,反而不孝不忠,走到了孝道的反面。
孔老夫子简简单单一席话,就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儒学经典《孝经·开宗明义》也明确指出:孝道的终极体现,是扬名后世、光宗耀祖;真正的孝道,是“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即从侍奉父母开始,在为君主和国家服务的过程中得到深化,并最终通过立身扬名来达成其最高境界。
吴起既未事母亦未葬母,从表面上看,确实不孝,但终究情况特殊,事出有因,对照儒家训导,只要他一心立身扬名,则同样也是在最大程度地尽孝。
同样,重信守诺也是儒家应有之义。曾参年轻的时候,妻子要去集市买东西,儿子哭闹着跑出门,非要跟着去。由于集市离家较远,带着儿子不方便,曾妻就哄骗儿子说:“你快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儿子一听有猪肉吃,很高兴,也就不继续纠缠他妈了。
等曾妻从集市回来,却发现曾参在捉猪。原来曾妻哄骗儿子的话,曾参都听到了,他正准备兑现承诺,杀猪给儿子吃呢!
曾参安贫乐道,家里并不富裕,圈养的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能杀的。曾妻顿时就急了,她连忙上前拦住丈夫:“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
曾参可不乐意了,他很严肃地说道:“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能撒谎。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你现在骗他,就等于在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如果做父母的经常欺骗子女,子女以后还会相信父母的话吗?这样一来,父母还能教育好孩子吗?”
尽管自己也心疼,发愁以后逢年过节没猪肉可怎么办,但曾参还是咬咬牙,让儿子美美地吃了一顿猪肉。
这就是“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参为了使孩子从小养成言而有信、信而无欺的价值观,可谓不惜代价。不仅如此,他还将这种忠信意识延伸至人际交往之中,《论语》记录下了他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话语,其中一句就是检查自己同朋友交往时,是否做到了诚实可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曾申是曾参的次子,虽然“曾子杀猪”故事中的“儿子”未必是他,但他既然继承了父亲的思想,其中自然不可能不包括诚信守诺。想来曾申在教授吴起时,也会格外强调诚信守诺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之中,曾申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吴起母死不归的重要缘由之一,恰是因为他无法完成对母亲发下的誓言。
换句话说,作为曾申的弟子,吴起才是真正接受并继承了重信守诺思想的那一个,其做法虽然有些极端,但体现的正是重承诺、守信用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