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教
“君子之国”的另一面却又糟糕至极。
卫人善于经商,民众的经济状况普遍较好,这也促成了俗文化的盛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郑卫新声”的出现。所谓“郑卫新声”,是指当时流行于卫国和郑国的世俗民间音乐。众所周知,西周周公制礼作乐,旨在帮助人们修身齐家,但“郑卫新声”却以娱乐性过强甚至不雅而著称。《论语》《礼记》等文献均称“郑卫新声”为“乱世之音”“亡国之音”,可是偏偏卫国君主又大多对此沉迷不已。
殷商留给卫人的遗产,除了经商传统,还有逸酒即过度饮酒的风气。周灭商后,周人总结历史教训,认为正是商王不分昼夜地酗酒,导致荒废了政事,因此,他们把商人逸酒视为造成商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引以为戒,并加以严格限制。
可是另一方面,周朝在卫国又实施特殊政策,允许卫人继承商人的逸酒之风。周朝这么做,既是考虑到殷商遗俗根深蒂固,出于有利于卫地社会稳定的需要,不应强行禁止卫人逸酒,同时暗地里却也有放纵作为殷商后代的卫人,削弱他们反对周朝能力的意图。
周朝的良苦用心显然没有白费,卫国社会就像商朝一样,酒文化很发达,而从卫国国君们的表现来看,他们显然也都没有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酒照喝,舞照跳。
一个国家的腐化,往往从上层贵族开始,而上层贵族中最容易堕落的自然是国君。卫国历代国君,除第一代的康叔等少数人外,多数为胸无大志、耽于享乐的昏乱之君,凡是声色犬马、玩物丧志等误国之道,他们样样俱全。
卫国民众富裕,但缺乏礼教的必要引导,其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国人过于注重自己的个人利益,为此甚至可以忽视和不顾国家利益。春秋时晋齐两大国争夺卫国,在晋军的攻击下,卫都外城被攻破,卫国国人为了免受战乱之苦,竟然驱逐了亲齐的国君,接纳了新君。
还有一个卫国国君,把鹤当宝贝,让鹤和他一同乘车。后来狄族入侵卫国,国君准备发兵抵御狄寇,国人均持消极态度,并讽刺道:“让鹤出征吧,鹤可是有爵位的。”
由于国人拒绝出战,国君只好率少量部队御驾亲征,结果战败身死,卫国亦一度破灭。这就是历史上“好鹤失国”的故事。平心而论,卫国国君虽有错在先,但卫国国人面对大敌仍不分轻重缓急的态度和做法,更令人无言以对。
国君昏乱荒唐,国人自私狭隘,这样的卫国想不衰弱都难。卫国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下去,甚至在灭国后还能恢复,正如季札所指出的,是因为这个“君子之国”的士人们在努力维持,否则可能早就和诸多不幸的小国、弱国一起,被历史的滚滚车轮碾得粉碎了。
在吴起出生前的春秋时代,各国政治舞台上已经开始发生“高山为谷,深岸为陵”般的巨大变迁,出现了大国称霸的局面。这些霸主“大鱼吃小鱼”,通过兼并战争,使得其周围的小国纷纷被吞并,因此这一时期也被钱穆先生称为“霸政时期”。
到了吴起生活的战国时代,社会变迁更是骤然加剧,各国进行战争的唯一目的,就是抢地盘和吞并对方,而不再是称霸。除了大国继续吞并小国外,大国、强国之间也开始相互厮杀、兼并,“大鱼吃中鱼”甚至“大鱼吃大鱼”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南方的越国,本是从春秋时期霸主地位沿袭下来的大国,但随着国力的衰退,它先是由大国沦为小国,继而又被楚国一口吞噬。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一旦落后,关系的已经不是能不能保持国际地位,甚至都不是挨不挨打的问题,而是还能不能活下来。国与国之间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由此变得空前激烈,小国渴望变强,大国、强国则追求更强,钱穆称这段时期为“军国时期”。
“军国时期”的卫国,如果还是停留在现有状态,不思进取,那么它的覆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年轻的吴起看到了这一挑战,也看到了挑战背后的机遇。
功名由事功和声名组成,事功是得到声名的基础,而得到声名又是创建事功的必然结果。吴起渴望冲破“富而不贵”对自己造成的桎梏,通过在仕途中创建事功,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可是,他很快就遭遇了挫折,而这次挫折又与他的婚姻密切相关。
在商朝及之前的时代,同姓通婚是不受限的,但到了周朝,开始实行婚娶以礼的原则,其中一项重要规定就是同姓不得通婚。同姓不婚的背后,是当时的周人已经产生了同姓同血统的认识,意识到如果同姓婚配会影响后代的生育。还有一种说法,是周人有一个传统观念,认为同姓人通婚会带来灾难。
卫国的第一代国君康叔,在立国之初便严格遵循周朝规制,在婚姻方面,明确禁止同姓通婚。如此一来,卫人主要就需到外族去寻找婚配对象,进行聘娶。吴起的妻子,便是来自齐国的一个异姓女子。
据说有一天,吴起让妻子为他织一条丝带,并事先规定了长、宽的尺寸。可是织完后一量,发现丝带的宽度比规定尺寸要窄,吴起让妻子重新织。妻子点头答应,不料这次织完后再一量,还是不达标。
吴起大怒。面对丈夫的怒火,妻子辩解道:“我开始织的时候,织机的经线就已经固定好了,你叫改的时候已经没法改了。”
吴起断然决定休妻,将妻子赶出了家门。妻子赶紧求助于自己的兄长。兄长很为难,他分析说:“吴起是一个注重法治的人。他以制定和推行法制为己任,并想借此建功立业。现在他还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会先在自己的妻子身上做试验,然后再进行推广。据我对他的了解,他一旦做出决定,就不可能反悔。你回吴家无望了!”
话虽这么说,妻兄终究还是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妹妹被休,只得托人打招呼。然而结果正如他所料,最后甚至都找到卫国国君出面说情,却仍无法使吴起收回成命。这就是吴起故事中的“休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