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劲自喜

在古代,离婚的权利多掌握在丈夫手中,因此休妻现象并不鲜见。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吴起休妻的理由。

即便用当时一般人的眼光来看,织的丝带不符合要求,无论如何也都只能算作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吴起大光其火不说,还无情地将妻子休弃。事后,即便是丈人、妻兄甚至国君出面说情,依旧不为所动。

而这,其实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单单用“绝情寡义”一词显然已很难准确概括吴起的这一独特个性,北宋司马光的用词是“刚劲自喜”:有自己的坚守和原则,不为任何外力所撼动,“刚劲”是也;有时候不通人情,自视甚高,“自喜”是也。

这是一种极为偏执的性格。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童年对其性格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吴起出生时,吴家“富而不贵”的境况,已经在时时提醒着这个家族的人们,他们缺乏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施展空间。

战国初年,各国政权仍被旧贵族所垄断,选官用人只问出身,不问贤愚,因此,贵族尸位素餐,庶民则鲜能出人头地。卫国更是如此,以昏乱的国君居首,旧贵族把持政权、压抑人才,时政极其腐败。吴起家族虽可能是“没落贵族”,但也无缘要职。

很可能,到吴起的父亲这一代,仍在为家族崛起而努力。不幸的是,没等吴起成年,父亲就去世了,只留下吴起与母亲相依为命。

于是,建立功名、重振家声的重任,便早早地就落到了吴起的肩头,由此也开始塑造并最终形成他“刚劲自喜”的性格。

西方有一部曾被很多国家列为禁书的小说:《红与黑》。主人公于连,出生在一个木匠的家庭里,自幼丧母,在父亲和兄弟的言语侮辱与拳打脚踢下长大。与此同时,于连始终自励自强,试图通过自身奋斗和努力实现他所希冀的名利欲望,但遗憾的是,他最终未能如愿,遭到了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下场。

于连是19世纪西方底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尽管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点,但人的本性在某些方面却有着共通之处。于连就与吴起极其相像,他们都具有足以打动人心的特质:于连容貌俊秀、天资聪颖,记忆力非凡;吴起学习刻苦,办事认真而且重信守诺,很早就显示出远大抱负和常人所不及的才能。于连有着强烈的进取意识,不甘心重复父辈的命运,一心想要打破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壁垒;吴起家境殷实,却不肯依赖祖业,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才智出人头地,改变吴氏家族“富而不贵”的现状。

然而,不完整的童年以及各自所面临的社会和现实困境,又让于连和吴起都表现出某种程度上被扭曲了的性格:于连敏感易怒、自卑善妒;吴起求胜心强,热衷功名,却又狭隘偏执,易于动怒。

一边是极端的自卑,很难信任他人,一边是极端的自负,野心勃勃。这是《红与黑》对于连的概括,但又何尝不是吴起的个人写照?

小说中,于连一出道,即以出色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引起了社会的注意。吴起的第一个“伯乐”则是他的妻兄,正是后者看出吴起对法治的浓厚兴趣,知道吴起欲以制定和推行法制作为其进入仕途和建立功名的利器。

只是这位妻兄恐怕也明白,至少在卫国,吴起这么做希望不大。否则以他所拥有的政治资源,应该很早就会在卫国国君面前推荐吴起了。当然,就算妻兄不从熟悉法治的才能方面推荐吴起,也并不等于他不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帮助吴起上位。或许妻兄也曾向吴起进行过类似暗示,只是吴起本人无意于此,因此,他对吴起“一条道走到黑”式的心理也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也才会在妹妹前来求助,要求重回吴门时,表示自己对此无能为力。

于连在小说中有一段精彩自述:“出身的骄傲,犹如一座高山,形成了她和我之间的军事阵地。那座高山,便是我进攻的目标!”

为了跻身上流社会,于连决定追求贵族女性。他把对方的社会地位比作“高山”,欲征服这座高山。同样,吴妻及其家族也给吴起展示了一座“高山”,如果他愿意配合,或许就能以这座“高山”为桥梁,获得他所追求的仕途。

事实上,吴起的婚姻确实完全有可能成为其仕途上的最大助力。吴氏家族与齐女联姻,这应该就是当初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吴起的婚姻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政治婚姻。

然而,吴起似乎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这一点,或者他其实也意识到了,但却不愿通过这样的“捷径”来获取功名,而单纯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来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