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教育发展是进化而非革命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曾经计算过,在西方至今仍有85个1520年前建立的组织,它们仍然以同样的方式,使用同样的名字,做着同样的事情。其中70个是大学,其他是宗教组织。这些组织幸存下来,不是由于领导的魅力,而是由于这些组织对自己特性和使命的坚守与继承。

斯坦福大学第五任校长斯特林在他任职的19年中使斯坦福实现了巨大飞跃,人们惊叹于他带给斯坦福的新变,但是往往忽略了他是那么谨慎地前进,在接受一种新想法之前,总是反复测试和思考。他谆谆告诫:“在没有认真看看新的东西之前,不要做那个弃旧纳新之人。”该校另一位校长利曼(R. Lyman)进一步指出,大学仅仅在渐变。他说:“在基本要素方面,斯坦福进展很慢,在基本可预见的和既定的轨道上前进。”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来解决。教育事业要长久发展,就必须深化改革,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是进化而非革命,应是在继承中创新,而不是另起炉灶、推倒一切重来。

从本质上讲,改革就是不断调整、使之相适应的过程。教育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在保证基本教育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中不合理的、落后的教育状况乃至教育理论进行改革,以使教育获得预期进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它受到社会系统的制约和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绝不是一帆风顺,或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时,称自己的学说为“经过改变的继承”(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后来才使用了“进化”(evolution)一语。以此为鉴,“进化”更能体现教育发展的延续性。“改革就要大刀阔斧,创新就应宽容失败”的观念在一定情况下适用,但在教育领域却不宜提倡。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为目标的活动,涉及面广,关系重大,影响深远,一旦出现大的偏差,不仅意味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出现延误乃至断层,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甚至会由此而影响到学生的家庭,往往关系到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未来发展。这方面,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训。因此,教育改革决不能朝三暮四、轻率妄为,一定要目标明确,思虑周详,稳中求变,体现严肃性、责任性、延续性。

庞朴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中指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就是说,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甚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这一席话发人深省,教育改革何尝不是如此?能够继往,才能开来;懂得传承,才有延续。只有尊重历史,把握现实,才能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

可以说,教育之变化,旨在去其糟粕;教育之不变,是为了承续精华。唯有创新求变,才能与时俱进,永葆生机;唯有坚守教育的本真和规律不变,才能积淀历史,形成文化,铸就特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在于规律。只有深入探求教育本真,把握教育规律,正确处理好教育的不变与变的关系,才能为实现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