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镜像中的丝绸之路
- 石云涛
- 4287字
- 2021-01-05 16:22:47
三 唐代长安域外人的诗歌活动
唐朝时入华外国人有的在长安学习,参加科举考试,有的留在中国做官,有的回国效命。他们精通汉文,擅长吟诗,在唐期间与中国朋友赠答酬唱,赋诗咏怀。他们还把唐诗佳作带回本国,或回国后继续诗歌创作。因此,这些人的诗歌活动分为创作和传播两种情况。
这些域外人成为诗歌创作的参与者,唐诗中存在这些人的作品,这些入华异域人的创作成为唐代诗坛一道风景。入华学习的以新罗人和日本人最多,也以他们汉化最深,他们的诗歌创作丰富了长安诗苑。金云卿是新罗国最早以宾贡身份中举的,仕唐任兖州司马。[166]高丽人崔瀣《送奉使李仲父还朝序》记载:“进士取人,本盛于唐,长庆初有金云卿者,始以新罗宾贡题名杜师礼榜,由此至天佑终,凡登宾贡科者五十有八人,五代梁唐又三十有二。”[167]金云卿有《秦楼仙》诗残句:“秋月夜间闻案曲,金风吹落玉箫声。”[168]从诗题看当是在长安所作。新罗人金立之于敬宗宝历元年(825)随新罗王子金昕入唐,曾至长安青龙寺、清远峡山寺,回国后曾任新罗秋城郡太守。[169]《全唐诗逸》卷中存其残句七联,皆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烟破树头惊宿鸟,露凝苔上暗流萤”(《秋夜望月》);“山人见月宁思寝,更掬寒泉满手霜”(《峡山寺玩月》);“绀殿雨晴松色冷,禅林风起竹声余”(《赠青龙寺僧》);“风过古殿香烟散,月到前林竹露清”(《宿丰德寺》);“更有闲宵清净境,曲江澄月对心虚”(《赠僧》);“寒露已催鸿北去,火云渐散月西流”(《秋夕》);“园梅坼甲迎春笑,庭草抽心待节芳”(《早春》)。[170]新罗人金可纪(一作记)在唐开成、会昌、大中年间留学长安,“宾贡进士”及第,隐居子午谷修道,受道教仙祖钟离权传授内丹术。[171]《全唐诗逸》卷中录其《题游仙寺》诗残句:“波冲乱石长如雨,风激疏松镇似秋。”[172]
唐代胡汉通婚者很多,有中土妇女嫁蕃人者,[173]亦有汉人娶异域女子为妻者。在华外国人以新罗人最多,据杜牧《张保皋郑年传》记载,张保皋语新罗国王:“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新罗海路之要),使贼不得掠人西去。”[174]新罗妇女为唐人婢者未见唐诗吟咏,而嫁中国人为妾者则有薛氏,史载其父薛承冲,唐高宗时入华,官拜左武卫将军。薛氏15岁时父亲去世,她出家为尼,还俗后嫁郭元振为妾。陈子昂《馆陶郭公姬薛氏墓志铭》记载:“姬人姓薛氏,东明国王金氏之胤也。昔金王有爱子,别食于薛,因为姓焉,世不与金氏为姻。其高、曾皆金王贵臣大人也。父承冲,有唐高宗时与金仁问归国。帝酬厥庸,拜左武卫将军。姬人幼有玉色,发于秾华,若彩云朝升,征月宵英也。故家人美之,少号仙子。闻瀛台孔雀凤凰之事,瑶情悦之。年十五,大将军薨,遂剪发出家,将学金仙之道,而见宝手菩萨。靓心六年,青莲不至。乃作《谣》,遂返初服而归我郭公。郭公豪荡而好奇者也,杂佩以迎之,宝琴以友之,其相得如青鸟翡翠之婉娈矣。”[175]可见薛氏乃新罗国王族后裔,在唐代人人能诗的环境里,她居然也能吟诗抒怀,今存《谣》一首,为其返俗之作:“化云心兮思淑贞,洞寂灭兮不见人。瑶草芳兮思芬蒀,将奈何兮青春。”[176]
来长安的日本人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吕,十六岁留学长安,在唐朝历任校书郎、左补阙、秘书监等职,与李白、王维、储光羲等为友。其《思归》诗云:“慕义名空在,输忠孝不全。报恩无有日,归国定何年?”[177]他一直在长安为官,这首诗作于长安无疑,表达思念故国之情。晁衡还有《衔命还国作》诗:“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178]唐代入华的新罗和日本国僧人华化最深,很多人能与唐朝诗人吟诗唱和。道慈俗姓额田,日本漆下郡人,少小出家,聪敏好学。长安元年(701)入唐留学,学业颖秀,妙通三藏,曾入宫讲经。开元六年(718)归国,拜为僧纲律师。存诗《在唐奉本国皇太子》:“三宝持圣德,百灵扶仙寿。寿共日月长,德与天地久。”[179]辨正少年出家,长安间入唐,学三论宗,曾以善棋入临淄王李隆基藩邸,后客死于唐,存诗二首。其《在唐忆本乡》诗云:“日边瞻日本,云里望云端。远游劳远国,长恨苦长安。”《与朝主人》云:“钟鼓沸城
,戎蕃预国亲。神明今汉主,柔远静胡尘。琴歌马上怨,杨柳曲中春。唯有关山月,偏迎北塞人。”[180]空海在唐学法期间,有多首题寺诗和与唐僧赠答之作,如《青龙寺留别义操阇梨》诗:“同法同门喜遇深,空随白雾忽归岑。一生一别难再见,非梦思中数数寻。”表达了与中国同学依依惜别之情。他还有《过金山寺》《在唐日观昶法和尚小山》《在唐日赠剑南僧惟上离合诗》等诗。[181]
这些来自域外的僧人有的长于吟诗,并与唐朝诗人交游和唱和,形成长安诗坛一种风气。从印度、西域入华的僧人也有能诗者。武三思有《五言和波仑师登佛授记阁》诗云:“帝宅开金地,神州列宝坊。”说明诗写于长安,从名字可以判断这位波仑师应该来自域外。诗赞美波仑师:“忽有三空士,来宣七觉芳。银函承宝帙,玉札下琱章。辟牖青云外,披轩紫□傍。山川横地轴,辰象丽天□。□□□□□,□绳待慈航。”[182]从此诗乃和诗可知,波仑师有诗在先,武三思和之在后。白居易《秋日怀杓直》诗写一位胡僧:“西寺老胡僧,南园乱松树。携持小酒榼,吟咏新诗句。同出复同归,从早直至暮。”[183]这位善诗的老胡僧与白居易朝朝暮暮同归同出,当有不少诗歌作品,但当时胡僧作品传世者较少。唐志怪小说《东阳夜怪录》刻画了一位生在碛西来诣中国的善诗的胡僧智高(骆驼为妖),[184]正是胡僧善诗在小说中的反映。有学者指出:“唐代的印度入华诗僧、西域入华诗僧和出身移民后裔的胡僧,都有人从事过诗歌创作,只是由于作品散佚,我们今天只能从散存的吉光片羽和文献记载中来追寻他们的创作情况及成因。”[185]玄宗时西域僧人利涉能诗,有《涉集》十卷,已佚,当有不少诗作。他与韦玎辩难,将韦字为韵,揭调长吟偈词云:“我之佛法是无为,何故今朝得有为?无韦始得三数载,不知此复是何韦!”[186]由此可知利涉颇具诗才。唐末来中国巡礼的一位梵僧曾作《长安词》:
天长地阔杳难分,中国众生不可闻。长安帝德承恩报,万国归投拜圣君。汉家法用令章新,四方取则玉华吟。文章绎络如流水,白马驮经即自临。故来行检远寻求,谁谓明君不暂留。修身不避关山苦,学问乃须度百秋。谁知此地却回还,泪下沾衣不觉斑。愿身死作中华鬼,来生得见五台山。[187]
从题目和诗中“长安帝德”“拜圣君”“谁谓明君不暂留”云云,可知这位僧人是入长安后回国的,他没有在中国待太多时间就匆匆西返,不免伤感。他的心愿是到五台山拜佛参谒,但此行未果,故寄希望于来生。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从长安输出的不仅有物质文明,也有精神文明。唐诗作为唐人最重要的精神文明成果从长安走向域外,从域外入华的各色人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唐诗人杨巨源的诗流传到渤海国,刘禹锡《酬杨司业巨源见寄》诗云:“辟雍流水近灵台,中有诗篇绝世才。渤海归人将集去,梨园弟子请词来。”[188]杨诗靠渤海国来使归国传入其地。晚唐诗人徐夤有诗题为《渤海宾贡高元固先辈闽中相访,云本国人写得夤〈斩蛇剑〉〈御沟水〉〈人生几何赋〉家(一本无家字)皆以金书列为屏障因而有赠》,[189]从题目上可知唐代文人作品在渤海国多么受珍视。王建《寄杨十二秘书》诗云:“新诗欲写中朝满,旧卷常抄外国将。”[190]“将”就是带去之意,意谓杨氏诗集常被入华外国人抄写携出国外。白居易《唐故武昌军节度处置等使河南元公墓志铭》说元稹的诗“自六宫两都至南蛮东夷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于珠玉”[191]。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说白居易的诗受到域外的欣赏和珍重:“鸡林贾人求市颇切,自云本国宰相以百金换一篇,其甚伪者,宰相辄能辨别之。自篇章以来未有流传如是之广者。”[192]鸡林国乃唐时新罗国别称,其经商者至唐朝购求白居易的诗携回新罗。岑参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193]。孟郊“诗随过海船”,[194]流传到新罗和日本。白居易诗浅切易晓,流播域外最广。皮日休诗《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过有褒美,内揣庸陋弥增愧悚因成一千言上述吾唐文物之盛次叙相得之欢亦迭和之微旨也》谈唐代文学优秀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传至域外:“自开元至今,宗社纷如烟。爽若沆瀣英,高如昆仑巅。百家嚣浮说,诸子率寓篇。筑之为京观,解之为牲牷。各持天地维,率意东西牵。竞抵元化首,争扼真宰咽。或作制诰薮,或为宫体渊。或堪被金石,或可投花钿。或为舆隶唱,或被儿童怜。乌垒虏亦写,鸡林夷争传。”[195]乌垒是西域国名,鸡林夷则指朝鲜半岛,代指遥远的域外。
唐朝以其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以及独步海内外的诗歌艺术吸引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来华学习。仅以日本为例,有唐一代其遣唐使团达十三次之多,每次少则二三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另有非官派自行入唐者,其人数亦复不少。这些遣唐使固非为专习中国诗歌艺术而来,但他们在入唐学习和求法的同时,学习中国诗歌技能并将大量诗歌带回本土。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归国时携回其在长安等处得到的佛教经论、章疏、传记、诗文集近六百部,包括诗集、诗歌理论著作,如《开元诗格》一卷、《祝元膺诗集》一卷、《杭越唱和诗集》一卷、《杜员外集》二卷、《百家诗集》六卷、《王昌龄诗集》二卷、《朱书诗》一卷等。僧人空海回国,根据在中国的学习及所携中国诗文撰成《文镜秘府论》一书。日本、新罗国遣唐使和留学生、留学僧中许多人掌握了汉诗文技巧,诗写得很好,如日本人晁衡、新罗人崔致远、越南人姜公辅等,都善于诗歌创作,归国之时便把中国诗艺也带回了故国。唐诗传播域外,长安是一个传播的中心,那些来到长安的域外人回国之际,有意无意地把唐诗这一中国文学的辉煌成果传播到海外。
唐朝的强大和繁荣使当时的中国像一个巨大的磁石,吸引了无数域外人来到中国,而长安是外域人入唐的首选之地和最大聚集之地。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歌成为全社会普遍爱好的文学形式和交际工具,也是令域外人仰慕中国文化的重要因素。中外文化交流是唐诗繁荣的原因之一,外来文明为唐诗提供了新鲜素材,唐诗成为域外人喜爱的文化内容,唐代长安是唐王朝最大的文化中心和诗歌中心,生活在长安的域外人在外来文明与唐诗繁荣的互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域外人及其在长安的活动不仅成为唐诗的重要素材,他们的异域特征和别样风情也是激发诗人诗兴的重要媒介;活跃在长安的诗人才子是域外人喜欢交往的朋友,优美的诗歌成为域外人仰慕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动因之一,他们不仅学习唐诗写作,还把唐诗作品带到中国以外的世界,为世人所共享。唐诗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的组成部分,他们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