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陇山:丝绸之路第一山

在关陇道上陇山备受诗人关注,自长安西去多经关陇大道,其中必越陇山。从凤翔西北行,便是陇山,可以称为丝绸之路第一山,也称得上是中国第一诗山。陇山在今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县境,横亘于张家川县东北,绵延百里,在古丝绸之路上扼陕甘交通要道。陇山上有关,名大震关,亦称陇关,是唐中叶以后防御吐蕃的要地。西行者先过大震关,而后越陇山西行。

(一)大震关

大震关位于今甘肃清水县和陕西陇县之间陇山东坡。据《后汉书·顺帝纪》记载,东汉永和五年九月“且冻羌寇武都,烧陇关”。章怀太子注云:“陇关,陇山之关也,今名大震关。”[73]根据严耕望考证,凤翔又西微北七十里至汧阳县,在汧水北二里,又西循汧水河谷而上,八十里至陇州治所汧源县,亦在汧水北岸(今陇县)。因在驿道上,故置有馆驿。陇州又西三十里至安戎关,依山临水,大中六年筑。又西三十里至大震关,后称故关,乃汉以来之旧关,后周武帝复置,以大震名。地居陇山重岗,当陇山东西交通之孔道,隘处才二百余步。开元时,上关仅六,此居其一,地位与潼关、蒲津、蓝田、散关相等,因其为京师四面关之一,且当驿道。朝廷置大震关使,有时以秦州刺史兼任。[74]

汉元鼎二年(前115),汉武帝率百官巡游到崆峒山,翻越陇关时,雷震惊马。北周天和元年(566)于此置关,“大震关,在州西六十一里,后周置,汉武至此遇雷震,因名”[75]。唐后期徙置,更名为“安戎关”。汧源县“西有安戎关,在陇山,本大震关,大中六年,防御使薛逵徙筑,更名”[76]。《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薛逵徙筑安戎关于陇山,由是谓大震关为故关。”[77]新关在故关西,与故关并为戍守处。大震关地处陕甘交界,是历史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通道,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许多战事和重大事件发生在古陇关。张骞通西域,玄奘赴天竺取经,文成公主入藏成亲,都经陇关道。“当唐盛时,西出陇右者亦取此道为多,故文士如岑参赴安西,王维赴张掖,高适赴武威,杜甫至秦州莫不由之,播为诗篇,以寄感兴,传诵至今也。”[78]

岑参赴西域经过陇山,住宿大震关关城,其《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诗写自己的见闻: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79]

严耕望先生说:“此必在大震关而作,故题云‘度陇’,诗云‘月照关城楼’也。”[80]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历史信息。时值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赴西域,入安西封常清幕,途经陇山。他早晨从咸阳出发,傍晚到陇山。山上有关城,即大震关,当晚投宿于此,遇到从安西归来的宇文判官。宇文判官是从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出发,经过大沙碛到此。从长安到西州,经过陇山的驿道十分繁忙,一路上每三十里一个驿站,从驿站出发的驿使像流星一样络绎不绝,他们匆匆忙忙地奔驰在驿道上。那些远赴西域的人们为了报效国家,奔赴遥远和艰苦的边地,为了完成使命,忍受着与家乡和亲人的离别之苦。虽然前途充满艰辛,心里充满离忧,仍然毫不犹豫地奋然前行。王维《陇头吟》云:

长城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81]

此“关”指陇关,严耕望先生说:“维曾赴张掖居延,殆即取道陇上大震关而有此作也。”[82]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云:“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83]严耕望说:“杜翁赴秦州,实由凤翔循汧水河谷而上,经陇山大震关无疑,故云‘度陇怯’‘及关愁’也。”[84]

唐中叶以后,秦陇陷于吐蕃,吐蕃人常由此道入侵。唐将马燧乃立石植树以塞大震关。宣宗大中年间,唐收复河湟之地,秦州归唐,以故关久废,乃东移三十里于咸宜地区筑安戎关,称为新关,以别于大震故关,如上引《通鉴》胡注所云。

(二)作为丝路要道的陇山

过大震关即进入陇山山区。陇山古称关山,又曰陇坻、陇坂、陇首,乃六盘山南段,南延至今陕西西端宝鸡以北。陇山有道,称陇坻大坂道,俗云陇山道。从长安西行越过陇山即至陇右,汉代通西域后成为中西交通要道。行人至此登高回望家乡和来路,往往伤感。过陇山便生远离故乡异地漂泊之感,因此陇山在汉代时便为人关注。许慎《说文解字》云:“陇山,天水大坂也。”[85]应劭云:“天水有大坂,名陇山,其旁有崩落者,声闻数百里,故曰坻聩。”“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有陇县,因此水而名。”[86]汉代扬雄《解嘲》用“功若泰山,响若坻聩”形容萧何、曹参、张良、陈平的政治功业和巨大影响。[87]陇山很早就进入诗人的视野,成为吟咏的对象。关山难越,汉代诗人有此感叹。张衡《四愁诗》云:“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88]更重要的是越过此山便油然产生了异乡漂泊之感,故行人登高回望多有哀叹。汉辛氏《三秦记》引俗歌:“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89]佚名《周地图记》云:

其山高处可三四里,登山东望秦州可五百里,目极泯然,墟宇桑梓与云霞一色。其上有悬溜,吐于山中为澄潭,名曰万石潭,流溢散下,皆注于渭。东人西役,升此而望故乡,莫不悲思。其歌云:“陇头流水,流离四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望远,涕零双堕。”是此山也。[90]

唐代从长安西行入蜀、与吐蕃的交往和远赴西域的行人都经过陇山,正如许棠《过分水岭》诗所云:“陇山高共鸟行齐,瞰险盘空甚蹑梯。云势崩腾时向背,水声呜咽若东西。风兼雨气吹人面,石带冰棱碍马蹄。此去秦川无别路,隔崖穷谷却难迷。”[91]离开秦地西行进入陇右,或从陇右入关中,没有其他道路,陇山是必经之地。

陇山是从内地赴西北边塞和西域的必经之路,陇山之路称“陇道”,早已成为诗歌意象,诗人借以抒写边塞之情。南朝宋沈约《白马》诗云:

白马紫金鞍,停镳过上兰。寄言狭斜子,讵知陇道难。赤坂途三折,龙堆路九盘。冰生肌里冷,风起骨中寒。功名志所急,日暮不遑餐。长驱入右地,轻举出楼兰。直去已垂涕,宁可望长安。匪期定远封,无羡轻车官。唯见恩义重,岂觉衣裳单。本持躯命答,幸遇身名完。[92]

诗用“难”字概括陇道的特点,令人想到乐府旧题中的《蜀道难》。陇道险狭,梁简文帝《赋得陇坻雁初飞诗》云:

高翔惮阔海,下去怯虞机。雾暗早相失,沙明还共飞。陇狭朝声聚,风急暮行稀。虽殄轮台援,未解龙城围。相思不得返,且寄别书归。[93]

这里用“狭”形容陇道。“陇头”包含着度陇远行者的心酸。王褒《渡河北》云: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绝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河(当作阿)。[94]

陇头歌之所以令人断肠,因为越过陇山便生异乡之感,登陇回望是最后一眼回看家乡,从此便成背井离乡之人。王褒又有《弹棋诗》云:“隔涧疑将别,陇头如望秦。”[95]望秦就是回望。总之,陇山是家乡与异域的分界线,登陇回望和度陇西去,都令行人眷恋家乡,肝肠寸断。

唐朝在经营陇右、河西和西域的过程中,奉命出使吐蕃、西域的使臣、从内地赴西北前线的士兵、以文才效命将军幕府的文士都要经过陇山。从秦地入蜀有时也经过陇山。陇山在他们笔下有时是实景。高宗时人徐珩《日暮望泾水》云:

导源径陇阪,属汭贯嬴都。下濑波常急,回圻溜亦纡。毒流秦卒毙,泥粪汉田腴。独有迷津客,怀归轸暮途。[96]

诗写远行者的苦辛,眼望泾水,想到它导源于陇山,便触发了行役之悲。岑参先后入高仙芝和封常清西域幕府,多次往来于陇山,他笔下的陇山往往是写实的。《赴北庭度陇思家》云:

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97]

岑诗写的是自己翻越陇山时的感受,远赴轮台的行人来到陇山,陇山的鹦鹉告诫他,不要忘了经常给家人写信。这是唐代势力进入西域之后的诗,此时陇山只是远赴西域的经行之地。岑参笔下的张郎中赴陇右省父,经过陇山,其《送张郎中赴陇右觐省卿公(时张卿公亦充节度留后)》诗云:

中郎凤一毛,世上独贤豪。弱冠已银印,出身唯宝刀。还家卿月迥,度陇将星高。幕下多相识,边书醉懒操。[98]

岑参和这位张郎中都是实际经行陇山。边塞征战的将士归来要途经陇山,李益《观回军三韵》云:“行行上陇头,陇月暗悠悠。万里将军至,回旌陇树秋。谁令呜咽水,重入故营流。”[99]陇山既然是家乡与异地的分界,陇山送别便成为伤心之事。郑锡《陇头别》云:“秋尽初移幕,沾裳一送君。据鞍窥古堠,开灶爇寒云。登陇人回首,临关马顾群。从来断肠处,皆向此中分。”[100]吐蕃占领陇右、河西,度陇远赴西域的道路断绝。张议潮收复河西,陇山再次成为唐使经行之地,唐朝派往河西任职的官员经过陇山赴任。张乔《送河西从事》诗云:“结束佐戎旃,河西住几年。陇头随日去,碛里寄星眠。水近沙连帐,程遥马入天。圣朝思上策,重待奏安边。”[101]从内地赴河西,度陇西去也是实际路线。

陇山是进入吐蕃的必经之地,唐朝出使吐蕃的使节经过陇山。金城公主入藏和亲,中宗与大臣送行,君臣有奉和之作,诗中写送亲的行人要经过陇山。李适《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云:

绛河从远聘,青海赴和亲。月作临边晓,花为度陇春。主歌悲顾鹤,帝策重安人。独有琼箫去,悠悠思锦轮。[102]

安史之乱后秦陇陷蕃,唐与吐蕃隔陇山对峙,双方使节一般经此道往来。沈亚之《陇州刺史厅记》记载:“昔制戎于安西瀚海之时,而陇汧去塞万三千里。其处内居安如此,朝之命守,犹以为重地,必拔其良能。当时之务,其难者不过理宠门大家之田园陂池而已。观升平之基,其需贤如此。今自上邽清水以西,六镇五十郡既失地,地为戎田,城为戎固,人为戎奴婢。顾陇泾盐灵,皆列为极塞,而陇益为国路,凡戎使往来者必出此。”[103]太原掌书记姚康成奉使至汧陇,见“节使交代,入蕃使回,邮馆填咽”[104]。可见此道利用之频繁。

唐朝与吐蕃使节往来不断,赴吐蕃的唐使往往途经陇山。在同事朋友赋诗送行的作品中,会想象着他路经陇山的情景。郎士元《送杨中丞和蕃》诗云:

锦车登陇日,边草正萋萋。旧好寻(一作随)君长,新愁听鼓鼙。河源飞鸟外,雪岭大荒西。汉垒今犹在,遥知路不迷。[105]

又如皇甫曾《送汤(疑为杨)中丞和蕃》云:“继好中司出,天心外国知。已传尧雨露,更说汉威仪。陇上应回首,河源复载驰。孤峰问徒御,空碛见旌麾。春草乡愁起,边城旅梦移。莫嗟行远地,此去答恩私。”[106]此诗与郎士元诗所送可能为同一人。又《送和西蕃使》云:“白简初分命,黄金已在腰。恩华通外国,徒御发中朝。雨雪从边起,旌旗上陇遥。暮天沙漠漠,空碛马萧萧。寒路随河水,关城见柳条。和戎先罢战,知胜霍嫖姚。”[107]刘禹锡《送工部张侍郎入蕃吊祭(时张兼修史)》云:“月窟宾诸夏,云官降九天。饰终邻好重,锡命礼容全。水咽犹登陇,沙鸣稍极边。路因乘驿近,志为饮冰坚。毳帐差池见,乌旗摇曳前。归来赐金石,荣耀自编年。”[108]无可《送田中丞使西戎》云:“朝元下赤墀,玉节使西夷。关陇风(一作烽)回首,河湟雪洒旗。碛砂行几月,戎帐到何时。应尽平生志,高全大国仪。”[109]这些诗中的“西蕃”“西戎”“西夷”都指吐蕃,写赴吐蕃之途,都经过陇山。

自古陇与蜀关系密切,“得陇望蜀”成为汉语成语,通常所谓“蜀道”指自秦入蜀的道路。往返于长安与蜀中的行人如果行经祁山道,也要越陇山。陇坻上有分水岭,往返于长安与蜀中的行人经过陇山,写诗纪行,写到分水岭。卢照邻《早度分水岭》诗:

丁年游蜀道,班鬓向长安。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马蹄穿欲尽,貂裘敝转寒。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干。陇头闻戍鼓,岭外咽飞湍。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团。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110]

以分水岭为名的地方不止一处,这里与陇头并提,显然指陇山分水岭。卢照邻从长安到蜀中,再从蜀中返长安,都经过陇山。从他的诗可以知道,陇山上有唐军戍守。其《入秦川界》云:“陇坂长无极,苍山望不穷。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春芳勿遽尽,留赏故人同。”[111]他从蜀中回,越过陇山便进入秦川,诗描写了登陇所见。杜甫入蜀经陇山,其《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云: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112]

当时中原战火,吐蕃进逼,陇山以西情势危急,杜甫度陇时既有行途的艰辛,又有心情的惶恐不安。其《夕烽》诗又云:“夕烽来不近,每日报平安。塞上传光小,云边落点残。照秦通警急,过陇自艰难。”[113]翻越陇山的艰难给杜甫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后写的《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回忆自己当时度陇入蜀的处境:“古人称逝矣,吾道卜终焉。陇外翻投迹,渔阳复控弦。”[114]陇山给杜甫很深的印象,过后仍回味当时翻越陇山的情景。其《青阳峡》诗云:“昨忆逾陇坂,高秋视吴岳。东笑莲华卑,北知崆峒薄。超然侔壮观,已谓殷寥廓。突兀犹趁人,及兹叹冥莫。”[115]陇山之巍巍,令杜甫感到华山、崆峒山都不在话下了。玄宗入蜀经过陇山,诗人咏之。黄滔《马嵬二首》其一云:“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鸣泉亦感上皇意,流下陇头呜咽多。”[116]德宗因避朱泚之乱入山南,返长安时经过陇山。戎昱《辰州闻大驾还宫》诗咏其事:“闻道銮舆归魏阙,望云西拜喜成悲。宁知陇水烟销日,再有园林秋荐时。渭水战添亡虏血,秦人生睹旧朝仪。自惭出守辰州畔,不得亲随日月旗。”[117]因其经陇山,故写到陇水。

(三)作为诗歌意象的陇山

唐诗里的陇山有时并非实指,而是代表赴边行人途经之地,形容其路途遥远或艰险。杨衡《边思》云:“苏武节旄尽,李陵音信稀。梅当陇上发,人向陇头归。”[118]陈子昂《赠赵六贞固》云:“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此时边朔寒,登陇思君子。东顾望汉京,南山云雾里。”[119]皇甫冉《酬李判官度梨岭见寄》云:“陇首怨西征,岭南雁北顾。行人与流水,共向闽中去。”[120]这些诗中的陇山皆非实指。

从长安西行的行旅或经商西域,或赴边征战,或奉使域外,途经陇山不免赋诗题咏,陇山成为诗歌中的思乡离别或丝路战争意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意蕴,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汉魏六朝诗中这一意象通常以“关山”“陇首”“陇头”“陇坻”“陇坂”“陇上”“陇山头”等语词出现。人们很早就以诗咏叹攀越陇山的艰辛和远离家乡的痛苦,汉代古辞《陇头流水歌》三曲极言陇坂的艰险,此曲歌词流传中文字上多有改写。《辛氏三秦记》记载:“陇渭西关,其陂九回,上有清水,四注流下,俗歌云:‘陇头流水,流离西下,念吾(一作我)一身,飘(然)旷野”;“西上陇阪,羊肠九回。山高谷深,不觉脚酸”;“手攀弱枝,足逾弱泥”[121]。北朝乐府民歌《陇头歌辞》三首都是表达行人背井离乡的痛楚:“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肠(一作肝)断绝”[122]。乐府古辞为后世写陇山的诗定下了一个离乡漂泊悲愁思苦的情感基调。

汉代关陇一带是汉与羌人交战的前线,因此陇山成为边塞和战争意象。南朝梁简文帝《雁门太守行》云:

陇暮风恒急,关寒霜自浓。枥马夜方思,边衣秋未重。潜师夜接战,略地晓摧锋。悲笳动胡塞,高旗出汉墉。勤劳谢功业,清白报迎逢。非须主人赏,宁期定远封。单于如未系,终夜慕前踪。[123]

这首诗用乐府旧题写诗,其中的战争描写并非实写,梁朝也不曾度陇作战,因此“陇暮”只是一个意象,泛指边塞战争发生之地。又如吴均《酬郭临丞诗》云:“闻君立名义,我亦倦晨征。马在城上蹀,剑自腰中鸣。白日辽川暗,黄尘陇坻惊。愿君但衔酒,深知有素诚。”[124]北周王褒《关山篇》云:“从军出陇坂,驱马度关山。关山恒掩蔼,高峰白云外。遥望秦川水,千里长如带。好勇自秦中,意气多豪雄。少年便习战,十四已从戎。辽水深难渡,榆关断未通。”[125]《饮马长城窟》诗云:“北走长安道,征骑每经过。战垣临八阵,旌门对两和。屯兵戍陇北,饮马傍城阿。雪深无复道,冰合不生波。尘飞连阵聚,沙平骑迹多。昏昏垅坻日,耿耿雾中河。羽林犹角牴,将军尚雅歌。临戎常拔剑,蒙险屡提戈。秋风鸣马首,薄暮欲如何。”[126]北朝民歌《木兰辞》云:“关山度若飞,万里赴戎机。”[127]都把陇山作为内地和异域的分界或战争的前线。边地将士与家乡亲人互致书函,陇首是信函的收发之地。南朝沈约《有所思》云:“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昆明当欲满,蒲萄应作花。垂泪对汉使,因书寄狭邪。”[128]徐陵《长相思二首》其二云:“欲见洛阳花,如君陇头雪。”[129]王褒《燕歌行》云:“桃花落,杏花舒,桐生井底寒叶疏。试为来看上林雁,必有遥寄陇头书。”[130]相见时难,你想看到洛阳花,和我想看到陇头雪一样不可能。戴暠《度关山》云:“昔听陇头吟,平居已流涕。今上关山望,长安树如荠。千里非乡邑,百姓为兄弟。军中大体自相褒,其间得意各分曹。”[131]又如王训《度关山》:“边庭多警急,羽檄未曾闲。从军出陇坂,驱马度关山。关山恒晻霭,高峰白云外。遥望秦川水,千里长如带。”[132]这些诗中写到的陇坂或陇头、陇山,都非实际战地或诗人亲临之地,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

在诗歌中陇头成为离别意象,写远行者与亲人、征夫和思妇两地相思的诗把陇头作为远离家乡的所在,或远征的将士路经之地。度陇西征是艰苦和危险的,行人不免产生怨叹,亲人不免牵挂,唐诗中表达了这种情感。陈后主《陇头》诗已经写征夫思乡之情:“陇头征戍客,寒多不识春。惊风起嘶马,苦雾杂飞尘。投钱积石水,敛辔交河津。四面夕冰合,万里望佳人。”[133]唐诗继承汉魏以来诗歌的传统,借陇山意象表达离情别绪和思乡念亲之情。王绩《登陇坂二首》云:

其一

客行登陇坂,长望一思归。地险关山密,天平鸿雁稀。转蓬无定去,惊叶但知飞。目极征途远,劳情歌式微。

其二

陇坂三秦望,游人万里悲。何关呜咽水,自是断肠时。风高黄叶散,日下白云滋。怅望东飞翼,忧来不自持。[134]

王绩似乎并无西行登坂的经历,只是用旧题写诗,写到陇坂,便写离别相思之苦。又如沈如筠《闺怨二首》其二云:“陇底嗟长别,流襟一动君。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135]赵嘏《昔昔盐·织锦窦家妻》云:“当年谁不羡,分作窦家妻。锦字行行苦,罗帷日日啼。岂知登陇远,只恨下机迷。直候阳关使,殷勤寄海西。”[136]刘希夷《捣衣篇》写秦地佳人秋夜思夫:“攒眉缉缕思纷纷,对影穿针魂悄悄。闻道还家未有期,谁怜登陇不胜悲。”[137]陈子昂《赠赵贞固二首》其一云:“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此时边朔寒,登陇思君子。东顾望汉京,南山云雾里。”[138]戴叔伦《酬别刘九郎评事传经同泉字》云:“举袂掩离弦,枉君愁思篇。忽惊池上鹭,正咽陇头泉。”[139]陇头流水是愁苦的象征,诗以“正咽陇头泉”形容“愁”。徐延寿《折杨柳》云:“妾见柳园新,高楼四五春。莫吹胡塞曲,愁杀陇头人。”[140]《杂曲歌辞·入破第四》云:“日晚笳声咽戍楼,陇云漫漫水东流。行人万里向西去,满目关山空自愁。”[141]《穆护砂》云:“玉管朝朝弄,清歌日日新。折花当驿路,寄与陇头人。”[142]《金殿乐》云:“入夜秋砧动,千门起四邻。不缘楼上月,应为陇头人。”[143]崔湜《同李员外春闺》写思妇:“陇外寒应晚,机中织未成。”[144]当征袍未织成时,妇人希望征人戍守的陇外寒冷来得晚一些。李峤《笛》诗云:“羌笛写龙声,长吟入夜清。关山孤月下,来向陇头鸣。逐吹梅花落,含春柳色惊。行观向子赋,坐忆旧邻情。”[145]用“陇头鸣”渲染笛声的凄切。颜舒《凤楼怨》写思妇之情:“唯恨金吾子,年年向陇头。”[146]李白《古风》二十二:“秦水别陇首,幽咽多悲声。胡马顾朔雪,躞蹀长嘶鸣。感物动我心,缅然含归情。昔视秋蛾飞,今见春蚕生。袅袅桑结叶,萋萋柳垂荣。急节谢流水,羁心摇悬旌。挥涕且复去,恻怆何时平。”[147]李贺《摩多楼子》云:“晓气朔烟上,趢趗胡马蹄。行人临水别,陇水长东西。”[148]张乔《笛》诗云:“剪雨裁烟一节秋,落梅杨柳曲中愁。尊前暂借殷勤看,明日曾闻向陇头。”[149]辛弘智《自君之出矣(又一首)》云:“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思君如陇水,常闻呜咽声。”[150]这些与陇山有关的诗都是在写离别情感,用“愁”“悲”“嗟”等字眼写离情别绪。即便不出现这些字眼,只要写到陇山,写到陇头的流水,一股悲愁凄苦的情感便溢于字里行间。

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通畅和西域局势的稳定,一批批远征的将士经过陇山西行,将士远征造成与家乡和亲人离别。无名氏《水调歌》第四云:“陇头一段气长秋,举目萧条总是愁。只为征人多下泪,年年添作断肠流。”[151]李白《学古思边》云:

衔悲上陇首,肠断不见君。流水若有情,幽哀从此分。苍茫愁边色,惆怅落日曛。山外接远天,天际复有云。白雁从中来,飞鸣苦难闻。足系一书札,寄言难离群。离群心断绝,十见花成雪。胡地无春晖,征人行不归。相思杳如梦,珠泪湿罗衣。[152]

胡宿《古别》云:“长道何年祖軷休,风帆不断岳阳楼。佳人挟瑟漳河晓,壮士悲歌易水秋。九帐青油徒自负,百壶芳醑岂消忧。至今长乐坡前水,不啻秦人怨陇头。”[153]颜舒《凤栖怨》云:“佳人名莫愁,珠箔上花钩。清镜鸳鸯匣,新妆翡翠楼。捣衣明月夜,吹管白云秋。惟恨金吾子,年年向陇头。”[154]孟郊《古意》诗云:

荡子守边戍,佳人莫相从。去来年月多,苦愁改形容。……芙蓉无染污,将以表心素。欲寄未归人,当春无信去。无信反增愁,愁心缘陇头。愿君如陇水,冰镜水还流。宛宛青丝线,纤纤白玉钩。玉钩不亏缺,青丝无断绝。回还胜双手,解尽心中结。[155]

那来自“陇头”的愁心即相思之苦,无法用双手解开,只有戍守陇头的人“回还”才能解尽心中的情结。令狐楚《闺人赠远》诗云:“君行登陇上,妾梦在闺中。玉箸千行落,银床一半空。”[156]身在辽西的闺妇思念远征的丈夫,梦见他登上陇山,梦境把后方和前线联系起来。王贞白《胡笳曲》云:“陇底悲笳引,陇头鸣北风。一轮霜月落,万里塞天空。戍卒泪应尽,胡儿哭未终。争教班定远,不念玉关中。”[157]诗立足于人道主义立场,写战争给胡汉双方人民造成深重灾难,希望结束战争,恢复和平,不让将士们身处塞外,饱受思乡念亲之苦。

唐代前期的诗写到陇山更多的是充满豪情壮志,这是一种新气象。虽然边地生活艰苦,战争充满危险,远离家乡,思念亲人,但对那些向往立功边塞的人来说,似乎都不在话下。虞世南《出塞》云:

上将三略远,元戎九命尊。缅怀古人节,思酬明主恩。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扬桴上陇坂,勒骑下平原。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轻赍不遑舍,惊策骛戎轩。凛凛边风急,萧萧征马烦。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雾锋黯无色,霜旗冻不翻。耿介倚长剑,日落风尘昏。[158]

诗刻画了那些立志报效国家立功异域的将士壮志凌云的形象,“扬鞭上陇坂”是多么英姿飒爽。他们翻越陇坂,目的是经玉门出塞,剑指西域。虽然西域苦寒,但壮志不减。孔绍安《结客少年场行》云:

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159]

越陇出塞,追求的是安边定远立功封侯。诗用“横行”形容将士们度越陇山的阵容,一派所向无敌的气概。崔泰之《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云:

南庭胡运尽,北斗将星飞。旗鼓临沙漠,旌旗出洛畿。关山绕玉塞,烽火映金微。屡献帷谋策,频承庙胜威。躞蹀临河骑,逶迤度陇旂。地脉平千古,天声振九围。车马生边气,戈驻落晖。夏近蓬犹转,秋深草未腓。饯送纡天什,恩荣赐御衣。伫勒燕然颂,鸣驺计日归。[160]

“逶迤”形容翻越陇山出征的队伍声势浩大,军旗猎猎,一眼望不到头,预示张说巡边必震慑敌人。无名氏《水调歌》云:“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161]从日落到星出,战士们关注着报警的烽火,只等着战鼓鸣起,随时准备出征应敌。在送人出征或巡边的诗中,诗人以立功边塞相期冀。张九龄《饯王尚书出边》云:“夏云登陇首,秋露泫辽阳。武德舒宸眷,文思饯乐章。感恩身既许,激节胆犹尝。祖帐倾朝列,军麾驻道傍。诗人何所咏,尚父欲鹰扬。”[162]贺知章《送人之军中》云:“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163]诗人叮嘱行人立功边塞,期望对方为国长城。岑参《送人赴安西》诗云:“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164]志愿在杀敌报国,个人功名并不重要。李白《塞下曲六首》云:

其二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165]

其六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166]

又如韦应物《送孙徵赴云中》云:

黄骢少年舞双戟,目视旁人皆辟易。百战曾夸陇上儿,一身复作云中客。寒风动地气苍芒,横吹先悲出塞长。敲石军中传夜火,斧冰河畔汲朝浆。前锋直指阴山外,虏骑纷纷翦应碎。匈奴破尽看君归,金印酬功如斗大。[167]

来自陇上的健儿赴云中郡征战,诗人希望他杀敌立功。万楚《骢马》云:“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168]“河源”“陇阴”都是征战之地,借咏马歌颂远征将士不畏艰险征战边塞的精神和壮志。高适《独孤判官部送兵》云:“出关逢汉壁,登陇望胡天。亦是封侯地,期君早着鞭。”[169]希望独孤氏早日建功封侯。刘长卿《平蕃曲三首》其二云:“渺渺戍烟孤,茫茫塞草枯。陇头那用闭,万里不防胡。”[170]希望战胜敌人,边境安定,敞开陇山通道,行人来去自由。

度陇远征的将士思想和情感是复杂的,他们不因为追求功名而忘记亲情,也不因为眷恋家乡而放弃理想,陇山寄托了他们复杂的家国情怀。李颀《古意》云: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171]

既歌颂途经陇底远赴边地的将士们保卫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追求建功立业的豪情,也表达了他们听乐而触发思乡念亲的柔情心曲。无名氏《凉州歌》云:“朔风吹叶枞门秋,万里烟尘昏戍楼。征马长思青海北,胡笳夜听陇山头。”[172]写马实是写人,征马希望驰骋于青海头,那里是抗击吐蕃的战场,比拟将士们杀敌报国的志向。夜里守候于陇山山顶,听到悲壮凄凉的胡笳声,不免勾起思家念亲之情。高适《登陇》云:“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173]天宝十二载(753),高适赴任河西节度使府掌书记,此诗乃途中登陇山而作。节度使哥舒翰喜文重义,颇得文士好感,此诗所抒发之情感与此相关。诗人自述为报知遇之恩,离别家乡远赴边地,写登陇山所见,望流水之不竭而叹人生颠簸无常,抒发报答节帅知遇之恩的心情。将士们追求建功立业,现实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样公正,经历艰苦卓绝的斗争,未必能获得功名。王贞白《古悔从军行》云:

忆昔仗孤剑,十年从武威。论兵亲玉帐,逐虏过金微。陇水秋先冻,关云寒不飞。辛勤功业在,麟阁志犹违。[174]

为了报效国家,他们不畏边塞艰苦的环境,不畏生死的战斗;但那十年征战的艰辛、大小百余战的经历和显赫的战功,却没有为他们换取应有的功名。这是为什么?诗人虽没有明说,其意在于批评统治者赏罚不公,意在言外。

在唐诗中陇山是常用的意象,在送人赴边地想象其行程时往往写到陇山,陇山的景物被诗人用来渲染旅途的景况,陇山的树、云、水、风、月、鸟、花、草、雨、雪等都被写入诗中。陇山总是与这些景物构成组合意象,创造出幽深凄清的意境。

陇树成为悲秋意象,诗人用“陇树秋”渲染征途上心情的凄凉。梁锽《崔驸马宅赋咏画山水扇》诗云:“画扇出秦楼,谁家赠列侯。小含吴剡县,轻带楚扬州。掩作山云暮,摇成陇树秋。”[175]张仲素《塞下曲五首》其四云:“陇水潺湲陇树秋,征人到此泪双流。乡关万里无因见,西戍河源早晚休。”[176]胡曾《咏史诗·回中》云:“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沈陇树秋。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177]周朴《寄塞北张符》云:“陇树塞风吹,辽城角几枝。霜凝无暂歇,君貌莫应衰。万里平沙际,一行边雁移。那堪朔烟起,家信正相离。”[178]这些诗都以陇树和陇山苦寒写将士们征途生活艰辛。诗中写到“陇花”是反衬,以美景写哀情。黄滔《河梁》诗云:“五原人走马,昨夜到京师。绣户新夫妇,河梁生别离。陇花开不艳,羌笛静犹悲。惆怅良哉辅,锵锵立凤池。”[179]在新婚离别的绣户眼里,陇山上的花也失去了色彩和艳丽。陇山与其他景物的组合,构成凄凉的意境。温庭筠《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180]孤雁、胡月、归羊、塞草与陇山共同营造了令人伤感的气氛,表达了对苏武命运的同情和叹惋。

写陇山的诗还常写到云、雨或雨雪,用云、雨、雪渲染陇山的严寒和艰险,因此成为与陇山的组合意象。卢照邻《送郑司仓入蜀》云:

离人丹水北,游客锦城东。别意还无已,离忧自不穷。陇云朝结阵,江月夜临空。关塞疲征马,霜氛落早鸿。潘年三十外,蜀道五千中。送君秋水曲,酌酒对清风。[181]

诗用陇云、江月、霜氛、秋鸿的组合意象,渲染凄清秋景,写郑氏入蜀途中的孤单和寂寞,寄托了对朋友的牵挂。杨衡《答崔钱二补阙》诗残句:“陇首降时雨,雷声出夏云。”[182]翁绶《雨雪曲》云:“边声四合殷河流,雨雪飞来遍陇头。铁岭探人迷鸟道,阴山飞将湿貂裘。斜飘旌旆过戎帐,半杂风沙入戍楼。一自塞垣无李蔡,何人为解北门忧。”[183]皇甫冉《送刘兵曹还陇山居》云:“离堂徒宴语,行子但悲辛。虽是还家路,终为陇上人。先秋雪已满,近夏草初新。唯有闻羌笛,梅花曲里春。”[184]秋天未到陇山已经被大雪覆盖,直到初夏草才泛青,意谓这里乃苦寒之地,从来看不到春天。

月是家人团圆的象征,秋月又是凄凉的景象,“陇头月”是勾起人们思乡之情的意象。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云:“有月关犹暗,经春陇尚寒。云昏无复影,冰合不闻湍。怀君不可遇,聊持报一餐。”[185]陇月也用来描写战场凄清肃杀景象,渲染悲凉气氛。王维《陇头吟》云:“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186]李子昂《西戎即叙》云:“悬首藁街中,天兵破犬戎。营收低陇月,旗偃度湟风。肃杀三边劲,萧条万里空。”[187]“陇头月”也是北方边地的象征。黄滔《寄怀南北故人》云:“秋风昨夜落芙蕖,一片离心到外区。南海浪高书堕水,北州城破客降胡。玉窗挑凤佳人老,绮陌啼莺碧树枯。岭上青岚陇头月,时通魂梦出来无。”[188]五代沈彬《塞下三首》其二:“贵主和亲杀气沉,燕山闲猎鼓鼙音。旗分雪草偷边马,箭入寒云落塞禽。陇月尽牵乡思动,战衣谁寄泪痕深。金钗谩作封侯别,劈破佳人万里心。”[189]月光的清凉透出心境的凄凉,写陇头月也是渲染路经陇山的行人或陇山戍守者的心情。

陇头风却有为征人壮行的意味。李端《瘦马行》云:

城傍牧马驱未过,一马徘徊起还卧。眼中有泪皮有疮,骨毛焦瘦令人伤。朝朝放在儿童手,谁觉举头看故乡。往时汉地相驰逐,如雨如风过平陆。岂意今朝驱不前,蚊蚋满身泥上腹。路人识是名马儿(一作衰),畴昔三军不得骑。玉勒金鞍既已远,追奔获兽有谁知。终身枥上食君草,遂与驽骀一时老。倘借长鸣陇上风,犹期一战安西道。[190]

写马实是写人,瘦马寓意年迈的老将,虽身老而志不衰,仍向往当年的战争生活,向往登上陇山,仰风长啸,驰骋疆场,远征安西。

陇西出产鹦鹉,很早就成为诗歌意象。诗人借对陇山鹦鹉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岑参《赴北庭度陇思家》云:“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191]康骈《剧谈录》记载:“(李)德裕之营平泉也,远方之人多以土产异物奉之,故数年之间无所不有。时文人有题平泉诗者:‘陇右诸侯供语鸟,日南太守送名花。’威势之使人也。”[192]“语鸟”即鹦鹉。王建《宫词一百首》七十六:“鹦鹉谁教转舌关,内人手里养来奸。语多更觉承恩泽,数对君王忆陇山。”[193]借鹦鹉写宫女的思家念亲,鹦鹉来自陇山,忆陇山,乃影射幽闭深宫中的女子思念家乡。

在陇山的景物中更多被诗人写到的是陇头水。陇水很早就成为诗歌意象,汉乐府诗中已经咏及陇头水,陇水呜咽,饱含凄苦之情,诗人以陇水渲染离乡悲情和行役之苦。南朝谢燮《雨雪曲》云:“朔边昔离别,寒风复凄切。峨峨六尺冰,飘飘千里雪。未塞袁安户,行封苏武节。应随陇水流,几过空呜咽。”[194]江总《长相思二首》其一云:“长相思,久离别,征夫去远幽芳灭。湘水深,陇头咽。红罗斗帐里,绿绮清弦绝。逶迤百尺楼,愁思三秋结。”[195]北周庾信《出自蓟北门行》云:“蓟门还北望,役役尽伤情。关山连汉月,陇水向秦城。笳寒芦叶脆,弓冻纻弦鸣。梅林能止渴,复姓可防兵。将军连转战,都护夜巡营。燕山犹有石,须勒几人名。”[196]每读至此,读者自然联想到“陇头流水,鸣声呜咽”的古词,自然产生悲凉之情。

“陇水”也是唐诗中常见意象,唐前期开拓西域,往来于陇山的人增多,诗人用陇水渲染旅途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陇山上有分水岭,汉辛氏《三秦记》云:“小陇山,一名陇坻,又名分水岭。”[197]陇头东西分流的流水总是引起远行者伤感。沈佺期《陇头水》云:“陇山风落叶,陇雁度寒天。愁见三秋水,分为两地泉。西流入羌郡,东下向秦川。征客空(一作方)回首,肝肠空自怜。”[198]岑参赴西域多次经行陇山,其《经陇头分水》诗云:“陇水何年有,潺潺逼路傍。东西流不歇,曾断几人肠。”[199]贺朝《从军行》写“河湟客”从军出塞:“直为甘心从苦节,陇头流水鸣呜咽。”[200]李白《猛虎行》云:“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201]唐诗中也有以陇水衬托将士们豪情的。李益《从军有苦乐行》诗虽写“仆本居陇上,陇水断人肠”。但“一旦承嘉惠,轻命重恩光。秉笔参帷帟,从军至朔方。……寄言丈夫雄,苦乐身自当”[202]。在初盛唐诗中,陇头水更多渲染的是将士们不畏艰苦的豪情。

安史之乱发生后,陇右陷于吐蕃,陇山成为唐与吐蕃对峙的前线和长安西畿的屏障,“岐陇所以可固者,以陇山为阻也”[203]。诗中的陇山、陇水成为边地的象征。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时,女诗人薛涛被罚边地,她的《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其一云:“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204]陇头儿即戍守陇山前线的战士,这里被称作“边城”。于是写陇水渲染的情感在离别相思之外,又平添一种家国盛衰之感。杜甫《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其一:

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205]

这是与吐蕃的战事一时获胜时的快乐心情,但在唐后期诗人笔下陇头水更多的是伤感的意象,诗人写陇头水引起的伤感不同于前代写行役之苦的伤感,而是为战争形势和社会局势忧伤,更为沉重。过去陇山是经行之地,路过此山远赴边塞,现在成为前线,对面就是敌占区,敌人在面前横行。张籍《送边使》云:

扬旌过陇头,陇水向西流。塞路依山远,戍城逢笛秋。寒沙阴漫漫,疲马去悠悠。为问征行将,谁封定远侯。[206]

王建《陇头水》云:

陇水何年陇头别,不在山中亦呜咽。征人塞耳马不行,未到陇头闻水声。谓是西流入蒲海,还闻北去绕龙城。陇东陇西多屈曲,野麋饮水长簇簇。胡兵夜回水傍住,忆著来时磨剑处。向前无井复无泉,放马回看陇头树。[207]

边使所往就是陇水流经之处,陇水岸畔有胡兵宿营,而那儿原来本是唐朝内地啊!吐蕃兵驻扎之处,正是唐军当年驻守的地方,征人还记得自己当年磨剑的地方。白居易《和思归乐》云:“峡猿亦无意,陇水复何情。为入愁人耳,皆为肠断声。”[208]陈陶《胡无人行》云:“十万羽林儿,临洮破郅支。杀添胡地骨,降足汉营旗。塞阔牛羊散,兵休帐幕移。空流陇头水,呜咽向人悲。”[209]张仲素《陇上行》云:“行到黄云陇,唯闻羌戍声。不如山下水,犹得任东西。”[210]陇山上水可以向东西两个方向流,陇山以西沦于敌手,人却不能自由来去了。其《塞下曲五首》其四:“陇水潺湲陇树秋,征人到此泪双流。乡关万里无因见,西戍河源早晚休。”[211]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三:“八月霜飞柳半黄,蓬根吹断雁南翔。陇头流水关山月,泣上龙堆望故乡。”[212]男儿有泪不轻弹,当年相思离别未必流泪,现在痛心于国土的丧失,诗人到此不由落泪。温庭筠《回中作》云:“苍莽寒空远色愁,呜呜戍角上高楼。吴姬怨思吹双管,燕客悲歌别五侯。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213]边地形势紧张,令人感到压抑;天寒地冻,连陇水也停止了呜咽。崔致远《七言记德诗三十首谨献司徒相公·练兵》:“陇水声秋塞草闲,霍将军暂入长安。太平天子怜才略,曾请陈兵尽日看。”[214]陇水只是作为边塞的代名词。

(四)唐后期与吐蕃对峙的前线

安史之乱后,陇右陷于吐蕃,陇山成为唐朝与吐蕃对峙的前线,越陇即成胡地,故这里成为边地,成为国门。唐朝对吐蕃的战争取得胜利,诗人们为之雀跃。杜甫《近闻》云:“近闻犬戎远遁逃,牧马不敢侵临洮。渭水逶迤白日净,陇山萧瑟秋云高。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庭数有关中使。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仇兆鳌注云:“《唐书》:永泰元年十月,郭子仪与回纥定约,共击退吐蕃,时仆固名臣及党项帅皆来降。大历元年二月,命杨济修好吐蕃。吐蕃遣首领论泣陵来朝,此诗盖记其事。”[215]这是安史之乱发生后,吐蕃进逼时写的诗,而相对吐蕃日益深入的侵扰,陇山一带再次成为战争的前线,杜诗所写只是一时的安宁而已,实际上陇山更多的是引起诗人的怨叹愁恨。

陇山作为唐朝与吐蕃的分界线,在许多诗歌作品中都有反映。元结《陇上叹》写面对这种局面的心情:

援车登陇坂,穷高遂停驾。延望戎狄乡,巡回复悲咤。滋移有情教,草木犹可化。圣贤礼让风,何不遍西夏。父子忍猜害,君臣敢欺诈。所适今若斯,悠悠欲安舍。[216]

陇山那边已沦于敌手,所以登陇西望便是戎狄之乡,令他伤感。在他看来,吐蕃是王化未及的地方,如今陇山以西落入其手,这里日益蛮化,这是更令他悲伤的事情。张籍《塞下曲》云:“边州八月修城堡,候骑先烧碛中草。胡风吹沙度陇飞,陇头林木无北枝。”[217]陇山那头成了吐蕃的天下,因此吹度陇山而来的风被称为“胡风”。马戴《酬田卿送西游》云:“废城乔木在,古道浊河侵。莫虑西游远,西关绝陇阴。”[218]诗表面在安慰田氏,不要担心“我”西游远行,“我”是去不远的,最远只能到陇山,实际上隐含着深深的忧伤,因为陇山以西已成敌境。余延寿《折杨柳》云:

大道连国门,东西种杨柳。葳蕤君不见,袅娜垂来久。缘枝栖暝禽,雄去雌独吟。余花怨春尽,微月起秋阴。坐望窗中蝶,起攀枝上叶。好风吹长条,婀娜何如妾。妾见柳园新,高楼四五春。莫吹胡塞(一作笳)曲,愁杀陇头人。[219]

陇山前线成为将士们戍守之地,边塞与家乡两地相思中“陇头人”既愁失地难收,又愁归乡无望。翁绶《雨雪曲》云:

边声四合殷河流,雨雪飞来遍陇头。铁岭探人迷鸟道,阴山飞将湿貂裘。斜飘旌旆过戎帐,半杂风沙入戍楼。一自塞垣无李蔡,何人为解北门忧。[220]

陇头所闻流水成为“边声”,行人过此眼见吐蕃人的“戎帐”,戍楼上风沙侵入。陇山成为前线,将士们在陇山长期防戍,凝铸为“陇戍”语词,即陇山防线。李益《观回军三韵》云:“行行上陇头,陇月暗悠悠。万里将军没,回旌陇戍秋。谁令呜咽水,重入故营流。”[221]

由于敌人压境,长安不远的地方成为前线,唐人的边境观念发生了变化。李益《送韩将军还边》云:

白马羽林儿,扬鞭薄暮时。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垅(陇)迟。圣心戎寄重,未许让恩私。[222]

题曰“还边”,诗中写“上陇”,又以“雨雪”的意象渲染环境的恶劣,把陇山视为边地。又如张籍《塞上曲》云:

边州八月修城堡,候骑先烧碛上草。胡风吹沙度陇飞,陇头林木无北枝。将军阅兵青塞下,鸣鼓冬冬促猎围。天寒山路石断裂,白日不销帐上雪。乌孙国乱多降胡,诏使名王持汉节。年年征战不得闲,边人杀尽唯空山。[223]

所谓“边州”就是陇山一带,陇山一带的百姓被称为“边人”。又如王涯《陇上行》云:“负羽到边州,鸣笳度陇头。云黄知塞近,草白见边秋。”[224]在这一首小诗里,诗人反复称陇上为“边州”,为近“塞”,又云“边秋”,说明在他的心中已然形成陇山即边境的观念。又如马戴《陇上独望》云:

斜日挂边树,萧萧独望间。阴云藏汉垒,飞火照胡山。陇首行人绝,河源夕鸟还。谁为立勋者,可惜宝刀闲。[225]

陇山上的树称“边树”,唐军当年的营垒已经被遮掩,对面的山被称为“胡山”。由于连年的战争,陇山一带已经人烟稀少。白居易《中秋月》写月亮引起的愁苦云:“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226]高骈《边城听角》云:“席箕风起雁声秋,陇水边沙满目愁。三会五更欲吹尽,不知凡白几人头。”[227]《塞上曲二首》其一云:“二年边戍绝烟尘,一曲河湾万恨新。从此凤林关外事,不知谁是苦心人。”其二:“陇上征夫陇下魂,死生同恨汉将军。不知万里沙场苦,空举平安火入云。”[228]他所谓“边城”就在陇山附近,陇山的风沙被称为“边沙”。戍守陇山就是“边戍”。凤林关原在唐境之内,如今关外已非吾有。许棠《秦中遇友人》云:

半生南走复西驰,愁过杨朱罢泣岐。远梦亦羞归海徼,贫游多是滞边陲。胡云不聚风无定,陇路难行栈更危。旦暮唯闻语征战,看看已欲废吟诗。[229]

他的“滞边陲”之游不过就是到了陇山,“陇路”的艰难恐怕主要还不是道路的崎岖,而是战争形势,在这里人们每天谈论的就是打仗,诗人已经无心吟诗,学业渐废。又如齐己《送人游塞》云:“槐柳野桥边,行尘暗马前。秋风来汉地,客路入胡天。雁聚河流浊,羊群碛草膻。那堪陇头宿,乡梦逐潺湲。”[230]朋友到陇山便是“游塞”,便是“入胡天”,因为这里是与吐蕃对峙的前线。陇山有唐军戍守。王贞白《胡笳曲》云:“陇底悲笳引,陇头鸣北风。一轮霜月落,万里塞天空。戍卒泪应尽,胡儿哭未终。争教班定远,不念玉关中。”[231]诗人由陇山环境的恶劣,联想到战争给胡汉百姓带来的灾难,表达了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愿望。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三:“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232]崔涂《陇上逢江南故人》云:“三声戍角边城暮,万里乡心塞草春。莫学少年轻远别,陇关西少向东人。”[233]黄滔《塞下》云:“匹马萧萧去不前,平芜千里见穷边。关山色死秋深日,鼓角声沈霜重天。荒骨或衔残铁露,惊风时掠暮沙旋。陇头冤气无归处,化作阴云飞杳然。”[234]在这些诗里陇山一带无一例外地被称“边”地。

唐后期诗人笔下的陇山、陇头常常笼罩着一层浓重的悲凉的色彩。张籍《关山月》云:“陇头风急雁不下,沙场苦战多流星。可怜万国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235]晚唐诗人翁绶《关山月》云:“徘徊汉月满边州,照尽天涯到陇头。影转银河寰海静,光分玉塞古今愁。笳吹远戍孤烽灭,雁下平沙万里秋。况是故园摇落夜,那堪少妇独登楼。”[236]司空曙《关山月》云:“苍茫明月上,夜久光如积。野幕冷胡霜,关楼宿边客。陇头秋露暗,碛外寒沙白。唯有故乡人,沾裳此闻笛。”[237]诗人忧伤的已不是过去单纯的相思离别,而是江河日下的时代的悲感。贯休《古塞上曲七首》其五云:“不堪登陇望,白日又西斜。”[238]诗人登陇望远,但见白日依山尽,一派苍茫,这何尝不是唐朝日薄西山的写照。

陇山为什么形成这样的局面,失地为什么不能收复,是什么造成陇山一带百姓的苦难?诗人们既在诗中揭露这种社会现实,也在深深思考其根源,他们归结为统治者的无能和腐败。陈陶《续古二十九首》十二云:“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万姓陇头死,中原荆棘生。”[239]诗人显然是在借古讽今,写秦朝统治者缺乏深谋远虑,造成百姓的大量死亡,其实是在写唐后期的现实。其《陇西行四首》其一云:“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其三云:“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240]边地荒芜,战事失利,士卒久戍不归,国家形势如此,上层统治者却忙着东封粉饰太平。战争破坏了陇山一带人民和平安定的生活,朝廷的赋税加重了人民的苦难,此地百姓苦不堪言。皮日休《正乐府十篇》有《哀陇民》一首:

陇山千万仞,鹦鹉巢其巅。穷危又极崄,其山犹不全。蚩蚩陇之民,悬度如登天。空中觇其巢,堕者争纷然。百禽不得一,十人九死焉。陇川有戍卒,戍卒亦不闲。将命提雕笼,直到金台前。彼毛不自珍,彼舌不自言。胡为轻人命,奉此玩好端。吾闻古圣王,珍禽皆舍旃。今此陇民属,每岁啼涟涟。[241]

此地出产鹦鹉,捕捉鹦鹉进贡朝廷成为当地百姓和驻军的沉重负担。

唐后期仍然能够看到从军征行的乐观主义精神,诗人们在诗中表达收复失地的信心和决心。李子昂《西戎即叙》云:

悬首藁街中,天兵破犬戎。营收低陇月,旗偃度湟风。肃杀三边劲,萧条万里空。元戎咸服罪,余孽尽输忠。圣理符轩化,仁恩契禹功。降逾洞庭险,枭拟郅支穷。已散军容捷,还资庙算通。今朝观即叙,非与献獒同。[242]

李益《从军有苦乐行(时从司空鱼公北征)》云:

劳者且莫歌,我歌送君觞。从军有苦乐,此曲乐未央。仆本居陇上,陇水断人肠。东过秦宫路,宫路入咸阳。时逢汉帝出,谏猎至长杨。讵驰游侠窟,非结少年场。一旦承嘉惠,轻身重恩光。秉笔参帷幕,从军至朔方。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断绝海云去,出没胡沙长。参差引雁翼,隐辚腾军装。剑文夜如水,马汗冻成霜。侠气五都少,矜功六郡良。河山目起韵,睚眦死路贤。北逐驱獯虏,西临复旧疆。昔还赋余资,今出乃赢粮。一矢弢夏服,我弓不再张。寄语丈夫雄,苦乐身自当。[243]

李频《送边将》云:

防秋戎马恐来奔,诏发将军出雁门。遥领短兵登陇首,独横长剑向河源。悠扬落日黄云动,苍莽阴风白草翻。若纵干戈更深入,应闻收得到昆仑。[244]

这当然都是在表达一种理想而已。他们向往消灭敌人,收复失地,结束战争,享受太平。河源被认为在今青海之扎陵湖、鄂陵湖附近之黄河源头,向南便是巴颜喀拉山,巴颜喀拉山脉与昆仑山脉原是吐谷浑与吐蕃交界处。[245]吐谷浑初为唐之属国,吐蕃灭吐谷浑,据有其地。安史之乱发生,吐蕃乘机进占河西、陇右。诗人希望边将不仅收复河湟之地,还应该剑指河源,进兵昆仑,把吐蕃人打回老家去。法振《送韩侍御自使幕巡海北》云:“微雨空山夜洗兵,绣衣朝拂海云清。幕中运策心应苦,马上吟诗卷已成。离亭不惜花源醉,古道犹看蔓草生。因说元戎能破敌,高歌一曲陇关情。”[246]羊士谔《送张郎中副使自南省赴凤翔府幕》云:“仙郎佐氏谋,廷议宠元侯。城郭须来贡,河隍(湟)亦顺流。亚夫高垒静,充国大田秋。当奋燕然笔,铭功向陇头。”[247]贯休《古出塞曲三首》其三云:“回首陇山头,连天草木秋。圣君应入梦,半路遣封侯。水不担阴雪,柴令倒戍楼。归来麟阁上,春色满皇州。”[248]这些诗有的是把陇山当作边塞意象来写,表达一种理想;有的则是写晚唐时河湟之地回归,陇右重新进入唐朝统治,诗人们写到陇山时的感情不同。

(五)唐诗中的《陇头水》乐曲

汉乐府诗有《陇头水》旧题,一名《陇头吟》或《陇头》。《乐府古题要解》云:

乐府横吹曲,有鼓角……又有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有双角,即胡乐也。汉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东汉以给边将。又有《出关》《入关》《出塞》《入塞》《黄覃子》《赤之扬》《黄鹄吟》《陇头吟》《折杨柳》《望行人》等十曲,皆无其词。若《关山月》已下八曲,后代所加也。[249]

可知《陇头吟》是李延年创制的新声二十八解之一。汉乐府古辞不存,后世多以此旧题写诗,属乐府横吹曲,有鼓角。[250]后世以此为题的诗大多写边塞生活、征役之苦和征夫思妇两地相思。古词“流水呜咽”意象令这些诗具有悲怨色彩,“若梁戴暠云:‘昔听《陇头吟》,平居已流涕’”[251]。南朝刘孝威《陇头水》云:“从军戍陇头,陇水带沙流。时观胡骑饮,常为汉国羞。衅妻成两剑,杀子祀双钩。顿取楼兰颈,就解郅支裘。勿令如李广,功遂不封侯。”[252]梁元帝《陇头水》云:“衔悲别陇头,关路漫悠悠。故乡迷远近,征人分去留。沙飞晓成幕,海气旦如楼。欲识秦川处,陇水向东流。”[253]《陇头水》:“陇头征人别,陇水流声咽。只为识君恩,甘心从苦节。雪冻弓弦断,风鼓旗竿折。独有孤雄剑,龙泉字不灭。”[254]南朝陈谢燮《陇头水》云:“陇坂望咸阳,征人惨思肠。咽流喧断岸,游沫聚飞梁。凫分敛冰彩,虹饮照旗光。试听铙歌曲,唯吟君马黄。”[255]顾野王《陇头水》云:“陇底望秦川,迢递隔风烟。萧条落野树,幽咽响流泉。瀚海波难息,交河冰未坚。宁知盖山水,逐节赴危弦。”[256]张正见《陇头水二首》其一云:“陇头鸣四注,征人逐贰师。羌笛含流咽,胡笳杂水悲。湍高飞转,涧浅荡还迟。前旌去不见,上路杳无期。”其二:“陇头流水急,流急行难渡。远入隗嚣营,傍侵酒泉路。心交赐宝刀,小妇成纨裤。欲知别家久,戎衣今已故。”[257]徐陵《陇头水》:“别涂耸千仞,离川悬百丈。攒荆下不通,积雪冬难上。枝交陇底暗,石碍波前响。回首咸阳中,唯言梦时往。”[258]陈后主《陇头》云:“陇头征戍客,寒多不识春。惊风起嘶马,苦雾杂飞尘。投鞭积石水,敛辔交河津。四面夕冰合,万里望佳人。”[259]《陇头水二首》其一:“塞外飞蓬征,陇头流水鸣。汉处扬沙暗,波中燥叶轻。地风冰易厚,寒深溜转清。登山一回顾,幽咽动边情。”其二:“高陇多悲风,寒声起夜丛。禽飞暗识路,鸟转逐征蓬。落叶时惊沬,移沙屡拥空。回头不见望,流水玉门东。”[260]《陇头水》是一支感人的乐曲,尤其远行离别之际,更容易触动人们的愁怀,催人泪下。周弘正《陇头送征客诗》云:“朝霜侵漠草,流沙度陇飞。一闻流水曲,行住两沾衣。”[261]这“流水曲”就是《陇头水》。

唐人以此旧题写诗,继承了写边塞生活、征役之苦和离别相思的传统。他们的诗既是用古题写诗,又紧扣诗题立意。杨师道《陇头水》云:

陇头秋月明,陇水带关城。笳添离别曲,风送断肠声。映雪峰犹暗,乘冰马屡惊。雾中寒雁至,沙上转蓬轻。天山传羽檄,汉地急征兵。阵开都护道,剑聚伏波营。于兹觉无渡,方共濯胡缨。[262]

“天山传羽檄”表明战线已经向遥远的西域推进,唐军经陇头西进,将士们冒雪履冰进军,为了巩固西域边疆的稳定而奋斗。卢照邻《陇头水》云:“陇阪高无极,征人一望乡。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263]沈佺期《陇头水》云:“陇山飞落叶,陇雁度寒天。愁见三秋水,分为两地泉。西流入羌郡,东下向秦川。征客重回首,肝肠空自怜。”[264]贞观年间对突厥用兵的胜利,激发了诗人们的豪迈激情,写边塞生活之苦,却流露出昂扬之气和建功立业之想。员半千《陇头水》云:“路出金河道,山连玉塞门。旌旗云里度,杨柳曲中喧。喋血多壮胆,裹革无怯魂。严霜敛曙色,大明辞朝暾。尘销营卒垒,沙静都尉垣。雾卷白山出,风吹黄叶翻。将军献凯入,万里绝河源。”[265]在写边塞生活和两地相思之苦之外,唐代诗人写将士的愁怨有了新的内容,那就是愁功名不立,理想成空。储光羲《陇头水送别》云:“相送陇山头,东西陇水流。从来心胆盛,今日为君愁。暗雪迷征路,寒云隐戍楼。唯余旌旆影,相逐去悠悠。”[266]刘方平《寄严八判官》云:“洛阳新月动秋砧,瀚海沙场天半阴。出塞能全仲叔策,安亲更切老莱心。汉家宫里风云晓,羌笛声中雨雪深。怀袖未传三岁字,相思空作《陇头吟》。”[267]

安史之乱后,河西、陇右相继为吐蕃占领,经行陇头的丝绸之路为吐蕃人所阻。出现在诗人笔下的陇头,成为抵御吐蕃人的前线,以《陇头》为题的诗更多写实的成分,诗人笔下的“陇头”“陇头水”成为实指。这些诗既“以乐府旧题写时事”,而且又紧扣诗题立意。“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陇山因为战争受到关注而成为诗歌的生动素材。张籍《陇头》诗云: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去年中国养子孙,今着毡裘学胡语。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268]

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边防局势,“陇头已断”和“陇西地”失陷都是事实,而不仅仅是文学意象。王建《陇头水》云:

陇水何年陇头别,不在山中亦呜咽。征人塞耳马不行,未到陇头闻水声。谓是西流入蒲海,还闻北去绕龙城。陇东陇西多屈曲,野麋饮水长簇簇。胡兵夜回水傍住,忆著来时磨剑处。向前无井复无泉,放马回看陇头树。[269]

这首诗也是写实,当年唐军西征经行之地,如今成为胡兵傍水而住的军营。又如皎然《陇头水二首》其一云:“陇头心欲绝,陇水不堪闻。碎影摇枪垒,寒声咽帐军。素从盐海积,绿带柳城分。日落天边望,逶迤入塞云。”其二:“秦陇逼氐羌,征人去未央。如何幽咽水,并欲断君肠。西注悲穷漠,东分忆故乡。旅魂声搅乱,无梦到辽阳。”[270]在诗人笔下,陇山一带笼罩着战云,那里地已成“天边”,云已成“塞云”。“氐羌”代指吐蕃。敌人进逼,近在咫尺,战士们不断走向战场,西流的陇水也思念故乡呜咽悲鸣。

陇山一带成为战场,诗人痛心统治者不顾惜战士的生命。“一将功成万骨枯”,于濆《陇头水》云:“行人何彷徨,陇头水呜咽。寒沙战鬼愁,白骨风霜切。薄日朦胧秋,怨气阴云结。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271]鲍溶《陇头水》云:“陇头水,千古不堪闻。生归苏属国,死别李将军。细响风凋草,清哀雁落云。”[272]诗人对统治者的无能痛加贬斥。罗隐《陇头水》云:

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自古无长策,况我非深智。何计谢潺湲,一宵空不寐。[273]

这些诗所表达的是同样的痛苦,诗人由陇头水想到的都是伤心事。由于陇右沦陷不复收复,陇头水的呜咽中也包含着征人的失地之耻辱和遗恨。他们盼望陇头水流入清渭,意谓失地回归。但统治者无能,边将腐败,失地难收,令人失望。翁绶《陇头吟》云:“陇水潺湲陇树黄,征人陇上尽思乡。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横行俱是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274]征人来到陇上便生“边思”,因为这里成为唐与胡人交壤之地。他们痛心的不仅仅是国土沦陷,还有统治者不思进取,那些封侯横行的将军无人想到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罗隐问“何计”,翁绶问“谁斩”,都是因为看不到希望才发出此问。“自古无长策”更多的是批判现实。

《陇头吟》乐曲的基调是愁苦,正如李贺《龙夜吟》云:“胡儿莫作《陇头吟》,隔窗暗结愁人心。”[275]这种凄苦的情感基调正契合了唐后期诗人的心态,因此更多的诗人以此乐府旧题写诗,表达了一个时代的心声。

(六)六盘山支脉之崆峒山

崆峒山地处陇山中段,属六盘山支脉,在今甘肃平凉市西12千米处,唐代位于岷州溢乐县“西二十里”。[276]由于差异风化、流水冲蚀和崩塌等外力作用,这里形成奇特的丹霞地貌,峰丛广布,怪石突兀,山势险峻。崆峒山是军事要塞,被视为“关陇锁匙”和“三秦咽喉”,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此东瞰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成为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传说轩辕黄帝曾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277]神话中的崆峒山在极西遥远之地,因此作为文学意象也有视为“异国”的,胡皓《大漠行》云:“崆峒北(一作异)国谁能托,萧索边心常不乐。”[278]因此“崆峒”便成为极西遥远之地的代称。骆宾王《边庭落日》云:“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擘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279]这是形容“边庭”之遥远。秦始皇和汉武帝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西登崆峒,诗人墨客在此留下大量诗词文章和碑碣铭刻。

六盘道未通之前,陇山南北横阻,崆峒山扼“原州七关”之首,是保中原守关中的重要通道,这里发生过无数战事。晋代苻登、十六国时赫连定曾在此扼守,唐代刘昌、段秀实抵御吐蕃,都借助“高岭崆峒,山川险阻”而克敌制胜。崆峒山在古代对外贸易、中外交流和抵抗强敌方面曾发挥重要作用。中古前又称为“笄头山”,汉时笄头道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北路第二站,从汉至唐这里曾呈现驼铃叮当、商贾不绝的盛况。这里出现过许多历史名人,引起诗人歌咏,王勃《陇西行十首》其五:“充国出上邽,李广出天水。门第倚崆峒,家世垂金紫。”[280]赵充国、李广都是陇右历史名人。杜甫的诗喜用崆峒山意象,通过“崆峒山”意象反映了唐朝西北地区政治和边防形势。盛唐时这一带局势安定,朝廷的使节经过崆峒山出使异域,杜甫《赠田九判官梁丘》云:“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281]仇兆鳌注云:“哥舒翰讨安禄山,以田梁丘为行军司马。”此诗是田梁丘为哥舒翰河西判官时作。杜诗透露出唐代前期,丝绸之路发展至黄金时代,络绎不绝的使节经过崆峒山,往返于西域和中原地区。在唐朝经营西域的过程中,河西走廊是用兵西域的通道,崆峒山就是见证。无名氏《大漠行》写将士的征途:“五将登坛俱出师,长风万里送旌旗。太白星前分甲胄,苍龙阙下度熊罴。崆峒木落边秋早,故木黄龙白嶝道。”[282]崆峒山和白登道不在同一出兵的方向上,因此这里都只是战争意象,非实写。

安史之乱发生,河西、陇右一带局势动荡,最终陷于吐蕃。在杜甫笔下,崆峒山成为陇右的象征,陇右被吐蕃人占领,好似崆峒山失去了重心。其《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云:

南风作秋声,杀气薄炎炽。盛夏鹰隼击,时危异人至。令弟草中来,苍然请论事。诏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箧笥。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经纶皆新语,足以正神器。宗庙尚为灰,君臣俱下泪。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283]

“崆峒地无轴”意谓唐中央失去了对这一带的控制,由此西去的地区遭受战争的破坏而满目疮痍。唐朝与吐蕃在这一带胜负无常,当唐军取得胜利时,诗人由衷地表示高兴,杜甫《近闻》诗云:“近闻犬戎远遁逃,牧马不敢侵临洮。渭水逶迤白日净,陇山萧瑟秋云高。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庭数有关中使。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284]因为唐与吐蕃在这里对峙,此地太平意味着唐与吐蕃的关系缓和。杜甫《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其三云:“崆峒西极过昆仑,驼马由来拥国门。逆气数年吹路断,蕃人闻道渐星奔。”[285]诗前两句回忆盛唐丝绸之路通畅时西域各国入唐朝贡的盛况,域外各国使节是通过这里入唐的。后两句写现实,“逆气”代指吐蕃人的势力,近年来由于吐蕃人的入侵和战乱,通向西域的丝路断绝,西方各国的使节听说河西走廊的形势,都畏惧不前,避之唯恐不及。通过盛衰对比,诗歌强调了战乱给丝路交通造成的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