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三监之乱——如履薄冰的西周初年
- 回望千年之春秋风雨1:乱世将至
- 刘涌
- 3136字
- 2022-04-01 14:31:20
牧野之战的胜利,并不是周武王创建周王朝的终点,恰恰相反,这一战只是一个起点。获胜后的周武王无法高枕无忧,这场胜利背后依然存在着隐患。因为商人的主力部队正在蜚廉的带领下远征东夷,如果对方率主力回援,周人未必能守住胜果。况且,商王朝传承五百年,统治根基远比周人深厚,如果殷商贵族能够将附属于他们的部落联合起来,这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场战役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但若要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仅靠一场战役远远不够。此时的朝歌,仿佛一个巨大的火药桶,周人稍有不慎,随时会被炸得粉身碎骨。
周武王很聪明,他没有立即成为天下共主,相反,他选择了急流勇退,毫不恋战的从朝歌撤军。撤军前,周武王听采纳胞弟周公旦的建议,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他大肆封赏殷商贵族,以安抚商人,将战前投诚的微子启封在了商朝旧都商丘,建立宋国,并授予最高等级的爵位——公爵(即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制度),特别批准宋国可以用天子的礼乐祭奉商朝宗祀。他又留下帝辛之子武庚的性命,把他封在朝歌,作为傀儡代替周人管理殷商遗民。为了防止武庚叛乱,周武王将朝歌的王畿之地一分为三,在朝歌东面建立卫国,在朝歌西南面建立鄘国,在朝歌北面建立邶国,分别让他的王叔,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随后,周武王率军离开朝歌,开始清理不愿归顺周王朝的部落势力。《逸周书·世浮》记载,武王姬发灭国九十九,服国六百五十二。这个记载与八百诸侯孟津观兵相同,是夸张的说法,但从侧面说明周武王的目标明确,他趁天下共主灭亡的权力真空期,迅速扩张。
回顾整个周朝的建立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周人的战略思路与后世的很多战争如出一辙——周武王埋伏间谍收集情报,而后趁朝歌兵力空虚,急行军六百多公里,奇袭朝歌。旗开得胜后,复制傀儡以殷制殷,设置三监掌控武庚的活动。最后率周人的主力横扫天下,在最短时间内,把周王朝从割据一方的诸侯实力,提升到天下共主的级别。
可惜,武王统一天下的事业未竞全功,便溘然长逝。他在临终前,将周天子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姬诵,史称周成王。权力的传承开始从兄终弟及制,迈向了嫡长制。而这一变化,却带来了周朝初期的权力乱象。
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姜尚、周公旦、召公奭三人的功劳最大。周武王去世后,这仨人成为朝中的权臣。新任天子周成王的声望与能力,都不足以与这三人抗衡。周成王很难凭借一己之力,平定开国之初的动荡期。
此时,东夷部落和江淮之夷尚未归顺,商朝余孽蜚廉仍在,新任天子无法震慑宵小。周公旦作为周武王的胞弟,在牧野之战后得了到了周人的主力部队,这支部队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西六师的前身(注:西六师)。他们为周朝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周公旦担心诸侯叛乱(注:《史记·周本纪》: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他以军力作为权力的后盾,在周成王即位之初,果断践阼代成王摄政当国。践阼一词仅有两个含义,一是祭祀,另一个则是登基。(见附录6)也就是说,周公旦拥有了天子的权力。
周公旦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众人的不满。召公奭曾经怀疑周公旦有篡位之心,他后来被周公旦说服,消除了疑心。更为吊诡的是,史书上对姜尚牧野之战后的记载,寥寥无几。这位伐纣首功兼周武王岳父的传奇人物,很快离开了周朝的权力中心,他如同人间蒸发般,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这场权力乱象远不及此,周公旦摄政的消息传来,三监之一的管叔异常愤怒,在周文王的众多儿子中,长子伯邑考早逝,次子周武王也已病逝,周公旦仅排行第四,而管叔,恰恰是排行第三的儿子。以兄终弟及的原则,管叔理应接替周武王之位,成为天子。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令管叔产生了心理落差,而周公旦的摄政当国,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只稻草。
管叔很快对这件事做出了回应,他放出周公旦将加害周成王的谣言,同时联合三监中的蔡叔和霍叔密谋反叛。三监共同进退,他们拉拢武庚加入阵营,因为当时武庚麾下有一支由蜚廉统帅的商人主力部队,此外,三监还联合殷商遗族的旧势力,更是借这些旧势力,撬动了十几个与殷商关系密切的的蛮夷部落。至此,以管叔为首的三监,公然对抗周公旦,史称三监之乱。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三监之乱是商周版的三藩之乱,而管叔所处的位置,与吴三桂大同小异,只不过他比吴三桂早了两千多年。
周公旦收到军情后,长长叹了一口气。大周的天下尚未尘埃落定,不曾想却先生内乱。对周公旦来说,这次叛乱颇为棘手,管叔作为文王的三儿子,实力本就不弱,正因如此,当初周武王才会将管叔封在卫地,监视武庚。眼下三监联合武庚为首的殷商旧势力作乱,后果不堪设想。
周天子军与叛军的实力难分伯仲,然而周公旦的逆鳞是诸侯叛乱,因为平叛是他唯一的选择。为了增加胜算,周公旦联合另一位权臣召公奭,出兵东征,史称二次克殷。
此次东征的战事异常艰苦,持续的时间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当年牧野之战从出征到结束,仅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而二次克殷的战争,长达三年之久。
最终,周公旦平定了三监之乱,诛杀了管叔,放逐了蔡叔,随后武庚见大势已去,向北逃窜,投奔朝鲜半岛。(注:武庚的下场有两种主流说法,其一,武庚被诛杀,其二,殷商王叔箕子已渡海逃至朝鲜,武庚战败后,北上投奔箕子。鉴于召公奭最终被封于燕国,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此外,周公旦还在平乱中将蜚廉驱逐至东海之滨,随后将他诛杀,同时又率军灭亡了参与叛乱的蛮夷部落(注:《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周公旦)驱蜚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
蜚廉战死,他的后人在战乱中从东海之滨,迁徙到近陕西、山西北部,在数百年后,他们分别建立了秦国和赵国。
周公旦的二次克殷之战,是一场真正奠定大周王朝八百年国祚的战争。
周人自关中盆地兴起,常年偏隅在商王朝的西北部,他们统治天下的经验浅薄。周公旦为了大周江山社稷稳固,做出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对春秋战国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汉代大思想家贾谊是这样评价的:“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二次克殷后,周公旦采用诸侯制,分封天下。这些诸侯国们又分为姬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武王伐纣的首功之臣姜尚作为异性诸侯国,被封在东海之滨,即后世的齐国。周公旦的儿子伯禽,被封在齐国东南方向的曲阜地区,即后世的鲁国。周公旦的胞弟姬卫,被封在齐国西面的朝歌附近,即后世的卫国,而召公奭的儿子姬克,被封在齐国北面的蓟州附近,即后世的燕国。
鲁国、卫国、燕国同为姬姓诸侯国,他们三面包围齐国,将齐国困于东海之滨。由于武庚逃往朝鲜,燕国又成为镇守周王朝北境的重镇。
此外,殷商后裔微子启建立的宋国,北有卫国,东有鲁国,卫鲁两国对宋国形成钳制之势。由于宋国西面无人镇守,周公旦在成周雒邑附近建立新城,成周雒邑成为钳制宋国的另一枚棋子。
为了加强周王室的实力,周公旦扩建了周人的军队,他将天子军分为西六师、殷八师(注:一师为三千人左右,西六师共六师,驻守西岐,故称西六师,为天子嫡系部队。殷八师共八师,驻守殷商故地,故称殷八师。后因周公旦兴建成周雒邑后,殷八师调往成周雒邑驻守,殷八师从此又被成为成周八师。)
最后,周公旦分析了商王朝五百年统治中的利弊,并吸取了三监之乱的教训,指定出了一套适应时代的统治思想,即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影响绵延了数千年,至今影响着华夏文明圈。后世历朝历代或多或少都对礼乐制度有所继承和发展。
周公旦将君命天授的思想加入礼乐制度中,他以天命为号,禁锢人民的反抗精神,后世的传国玉玺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八个大字,也君命天授的具体表现。
地缘政治和礼乐制度是本书讲述春秋的重要维度,这两点在后文中会多有提及,在此不便赘述。
周王朝的建立,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数百年后,周平王东迁成周雒邑,不久后,传奇的春秋时代,缓缓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