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乌龙战争
- 明末:崇祯二年重建大明
- 念久长合
- 3159字
- 2025-04-18 10:50:02
这个问题很尖锐。
莫卧儿帝国的此时情况比较复杂,其实对于明朝势力的突然大举西进,不仅短期内就攻灭了强势的阿拉干王朝,还带着附庸国缅甸军队,正在大举进攻阿萨姆王国。
手段酷烈,不少土民逃入了莫卧儿帝国的势力土邦里,引起不小骚乱。
帝国内部是进行了激烈讨论,最终决定,由奥朗则布王子统率帝国五万土邦骑兵,以及十万土邦军队,至阿拉干的边陲,防备明朝的行动。
这个兵力还是短时间内仓促征集的,奥朗则布也花了一定功夫来控制军队,他的精锐力量是三万五千名火绳枪步兵,两万名枪矛骑兵。
其实都是土邦凑出来的土民士兵,用的是盾刀或者长矛,只有少数人会使用弓箭和火枪。
这么庞大的军队陆陆续续赶到边陲,动静不小,还是引起了陈奇瑜的警惕。
他命赶到阿拉干外省的俞咨皋,率福建兵前去警戒,并将刘泽清的人马安置在附近,随时可以支用。
俞咨皋听令行事,双方警戒状态下,双方难免爆发了矛盾。
印度河谷对面的奥朗则布,因为土邦官员的欢迎时,发了几十响的空包炮作为礼炮,是为了欢迎王子驾临而做的,但此举却让俞咨皋部的官兵,误以为莫卧儿帝国的士兵是在向他们炮击,于是也架起了红夷炮,并朝河对岸发射。
那明军也不清楚是不是对面的炮弹射程的问题,才没打中明军控制的阿拉干河岸,所以明军发射的这一轮都是实心炮弹,为的就是打的远。
一轮十八门红夷炮发射,三枚直接打到了对面河岸,炮击打死三人,伤十二人,这就惹恼了奥朗则布,就连明朝的使团都被禁止通过河岸,对于明朝皇帝的诏书,奥朗则布也不想将此事传递国内。
大明朝是个绝对的大国,自古以来都有着南亚地区的势力范围,古中国影响力,与印度区域对南亚的势力影响相比,是压倒性的。
但是奥朗则布雄心勃勃,对明朝控制阿拉干的土地是不能容忍,尤其是阿拉干地区的北港,他如此年少就对此港的利益十分看重。
此事虽然可大可小,但他奥朗则布是不会轻易放过。
当即就让河工沿岸在屋内打造木船和筏子,准备登陆阿拉干的北部湾。
明朝使团被堵,且事态貌似有所脱离控制,陈奇瑜作为大明少有的能臣,判断出此事难以挽回,他就命俞咨皋戴罪立功,准备兵戎、火药,以及将前面打仗的贺人龙部、牟文绶部从前线撤退,准备对付莫卧儿,留在前边作战的只留下两部人马,也就是吴三桂部、侯拱极部两支人马。
当然,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即使如此,阿萨姆王国也已经快完蛋了。
吴三桂胯下铁蹄践踏泥泞土地,身后是明朝的军队,他们控制着上千名俘虏跟在将军身后。
这些俘虏虽然狼狈,但是衣装打扮与当地土民有显著不同,无不是戴有金银美玉的饰品,还有一些被俘虏的阿萨姆王国士兵一起,押回营地。
这里头全都是阿萨姆的王公大臣,堂堂大明军队,再次展现了对南蛮兵马的碾压势头,吴三桂亲自率家丁轻骑,正面突破了阿萨姆王国逐渐的矛兵、弓箭兵防线,再由步兵正面强压,侯拱极两部官兵合力,将这四万土兵摧枯拉朽的就地消灭掉。
战后光是斩首就有上万,大部投降后被杀,少部分拉到奴隶队伍里头,和阿拉干土兵一起作为附庸兵马使用。
阿萨姆王国的抵抗除了零星的反抗外,就此大部结束。
两战,明军消灭阿拉干区域土民、兵士超过十万,其中俘虏土兵就超过五万名。
有数十万人被奴役,吞没阿拉干王朝、阿萨姆王国两部土地,完全控制了南亚,兵锋直抵强大的帝国莫卧儿。
明朝崇祯六年的四月十二日。
莫卧儿帝国王子奥朗则布,率大军十五万,在北部湾驱逐了水中的鳄鱼,以两百象兵为首欲发起对阿拉干北岸的进攻。
对此,陈奇瑜早已与督辅阿拉干和马六甲区域的熊文灿商议过,也将一些中小型福建战船调拨至当地,应对莫卧儿的进攻。
福建水师在游击郑芝虎麾下,轻易击败了此轮攻击的莫卧儿船队,船筏倾覆,被明军在船上用火炮火枪打击,莫卧儿伤亡惨重。
被明军救起的俘虏就有一千人,被明军胁迫,投降的象兵就有六十,两百头巨象,有二十四头战象被杀死,六十头战象被明军控制,郑芝虎大胜而归。
陈奇瑜在岸上防线看完,对郑芝虎大为赞赏,褒奖其海战的能力,仅有的十几艘莫卧儿战船一艘不落,被全部歼灭在海口。
消息在崇祯六年的五月初八,也就是公历六月十四日才传到南京。
朝廷刚刚宣布在陕甘地区,整合七百万亩无人土地,行圈地政策,化作草场,铺洒豆种,来供养草原马及大宛马马群。
这些无人地区由皇庄太监、朝廷文员打理,也就是专门供应朝廷军用。
并且伴随该政策,朝廷向北部诸多省份设置豆料任务,对于主动种植黑豆、黄豆的百姓,在原有正科农税的基础上,减一升一合五勺,并减免杂项税。
这些事情忙完,朱由检也该处理莫卧儿帝国的事了。讲实话,他对于这些个突发情况还是比较意外和头疼,他暂时是真的不想和莫卧儿发生什么战事,此时大明国内除了洪承畴和一些要害地区,已经没什么兵力了。
各藩属国的条约生效,大概上万名精挑细选的边军士兵已经运去各个藩属国,其余四大块的精锐,分别在朝鲜、辽东、陕甘和阿拉干地区,大明朝现在国力虽然大幅提升,但的确没什么额外兵力可以抽调了。
要么就是再抽调两京兵马,这可就有点竭泽而渔的味道了,何况他的政策需要军队控制。
“还是得加速解决掉国内流寇和后金,否则,太慢了!”他喃喃自语,没叫对面的王洽听见。
朱由检头疼的揉揉太阳穴,不得不说,最近事情有点多,他已经有点烦躁了。
什么崇祯四年的夏秋之变引起常德地震,需拨银三十六万两、粮七十万石赈济灾民。
又浙江天台大旱,需拨费银十八万两,粮三十四万石。
甚至是黄河的去年决口,导致数州粮食歉收,民众需要安置等等,阁臣们开始依赖皇帝的决策,这个一言堂的情况,从崇祯三年开始就变得很稳固了,大明的内阁秘书省变得地位尴尬。
论能力,阁臣们都自愧不如,皇帝太能干,爱折腾,百姓和群臣都是心里钦佩,原来主张媾和的东林党,现在变得和主战派一样,围着皇帝取经。
朱由检每天处理政务花费的时间,从崇祯二年的一两个时辰,变成现在需要三到四个时辰。
地方上的烂摊子都需要他来一一过问,颇有几分把他变成历史上的那个崇祯意味了。
“给陈奇瑜回复,阿拉干战事由他便宜行事,若是可以谈判,再由使团前往,但要求是得到的土地,朕一概不让。”
“陛下,是不是太强硬了?”
“强硬点如何?天朝大国就该像这样强硬,本兵也该学着点。”
“是,陛下圣明……”
不让说,王洽暗中呲牙,果然是一点意见皇帝都接受不了。
“暂且北方先别大动作了,告诉孙传庭,维持现状即可,但有要务,需速禀报陆军部商议。”
“其次告诉洪承畴,务必将流寇清理干净,不可放过一个流贼,朕信任他,待其子长成,就由其子进詹事府,与皇子一同参修学问。”
王洽连忙又应了一声,心中却是嫉妒非常,和一同成长,岂不是说洪承畴其子,将来就是留给储君亲近所用?
真是捡漏了。
接下来几天,朱由检在处理公文,在这一天,也终于得到了,第二次普查大明朝人丁数目的账册。
这一次的账目做的就比较详细了,将云贵川三地是清理了一遍,虽然也有大小动乱十余次,但凭借陈奇瑜的手腕,说理顺也就给他们理顺了。
陈奇瑜对贵地土司、川中土司的态度,本就是喜欢简单粗暴来对待的,加上手上兵马数万,短短两年时间,将这些未有动作的土司们逐个击破。
此次查出的人口,大明朝内地两京一十三省,约合一亿八千六百万口,男丁九千二百三十三万,女子九千三百七十六万,崇祯五年出生的婴儿约合三百二十八万人。
相比于总人口,朱由检是更相信这三百二十八万婴孩数目的,虽然相较于他的估算,还是少了五分之一样子,但这个数目是对当地百姓有实际帮助的。
崇祯二年末,大明就已经取消了人丁税,改为“鼓励育养”的国策。
新大明律规定,在期限生效时间到后,在大明境内,当年生婴孩无论男女,即可在当地县府认领五钱银。养育满一岁半,可再认领银一两,至婴孩长成满八岁者,认领白银三两五钱。
如此,朝廷只需截各州府衙门的五钱银领酬户口,就能得到这一年里出生的新生儿。
不过朱由检还是觉得,新生儿应该还是有隐瞒,一些不缺银子花的富家子弟,兴许担忧朝廷的此项德政,是为了前面的征兵役,而不领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