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皮肤病特色治疗方法介绍

第一节 涂擦疗法

【概述】

中药涂擦治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具有治疗作用的中药配制成所需剂型,涂于局部皮肤,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外用药物涂擦体表治疗皮肤病,使用恰当的治疗方法不但可以缩短病程,还能提高疗效,否则不但疗效欠佳,甚至发生激惹而使病情加重。因此一定要根据皮损的部位、范围、性质以及患者皮肤的耐受情况辨证论治,合理地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和剂型,并向患者详细说明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否则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或适得其反。

【中医机制】

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外用药的作用和用药剂型,如《外科精义》记载:“夫疱肿之生于外者,内热毒之气蕴结于内也……深浅不同,用药有忌,是以不可不辨也。”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徐大椿指出:“汤药不足尽病,人之疾病,由外入内,其流行于经络脏腑,必服药乃驱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汤浸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有力。”皮肤病发于体表,外用药物贴近皮肤,通彻于肌肉纹理之中,将药物的气味透达皮肤,以至肌肉纹理而直达经络,传入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治愈疾病。在临床实践中,外用药治疗皮肤病,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要根据皮损的部位、范围、性质以及患者皮肤的耐受情况辨证分型,合理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和剂型。

【现代机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分布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及感受器,可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中药涂擦疗法发挥治疗作用主要基于经皮吸收理论:中药制剂中所含有效成分可以通过皮肤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真皮转运而被皮肤乳头层中的毛细血管网吸收,从而进入血液循环,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外涂,可以在局部形成一种汗液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皮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与别处皮肤相比,穴位处皮肤阻抗低、电容大、电位高,更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因此,可选择相对应具有治疗作用的穴位涂擦药物,以期发挥更强的药效。

透皮促进剂的作用,如中药之薄荷、丁香等可促使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它们可能是通过增加类脂骨架无序性而增加皮肤的非均匀性来打开新的渗透途径,从而促进药物渗透。芳香性药物有着更明显的促进作用。现代离体皮肤试验表明:芳香性药物(丁香等)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

人体表的不同部位角质层厚薄不一,其吸收药物的程度不同,据报道,人体体表吸收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耳后、阴囊、腹股沟、额、腋下、头皮、背、手掌、前臂。分子量小、熔点低、油/水分配系数接近1的分子型外用药物易于透过皮肤。近年来,随着中药提取工艺的成熟应用及透皮给药系统的建立,使用现代方法对中药透皮吸收进行系统的定性、定量研究也日趋增多与完善。

综上,中药涂擦疗法是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各层细胞渗透至真皮,并被毛细血管等组织吸收进入体循环发挥治疗作用。不同部位及不同中药成分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率及程度,相对薄层皮肤和芳香类中药有助于药物吸收。

【分类】

中药涂擦治疗大致可按照药物的剂型分为三类:液体类、半固体类和固体类。液体类包括:水剂、洗剂、酊剂、油剂;半固体类包括:油调剂;固体类包括:软膏剂、硬膏剂。水剂适用于慢性或亚急性湿疹类皮肤病,既可清洁皮肤,又可达到治疗作用,但水温不宜过高;洗剂常用于急性和亚急性表浅皮肤病,适合于大面积涂擦,不适宜用在毛发部位或湿润糜烂的皮损表面;酊剂作用深入,渗透性较水剂强,但其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不适用于面部等皮肤薄嫩部位;油剂作用缓和表浅,一般无刺激性,可清除鳞屑,软化痂皮,清洁皮肤上的药垢,并对粗糙的皮肤有润泽作用。油调剂是用植物油或药油和粉剂而成,临床使用可随调随用,作用表浅,适用于浅在性急性炎症或有轻度糜烂渗出性皮肤病。软膏剂和硬膏剂则多用于慢性、局限性、肥厚性、角化性、结节性皮肤病,对一些急性炎症和糜烂渗出性皮肤病禁用。

【操作方法】

1.医护人员洗手、备物 涂擦所用药物、纱布、棉签。

2.涂擦过程 首先用清洁纱布清洁患处;将半固体或固体药物轻轻挤出在手指尖,然后用手指将药物轻轻涂抹在患处皮肤并充分揉搓至皮肤将药物吸收。具体药物用量可参考指尖单位测量法(finger tip unit,FTU)。一个指尖单位是指药物挤出后从食指指尖覆盖到第一指间关节的软膏或乳膏的量,相当于1g软膏。一个指尖单位可以覆盖约2%的体表面积,约两个手掌大小。如药物为液体,则可用棉签蘸取适量药物后用同样的方法涂抹在患处直至药物被充分吸收。

3.操作完毕,整理用物,洗手。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吹风。

2.注意涂抹药物时要充分,避免药物浮于皮肤表面。

3.药液如需保存,应存放冰箱,以免发生变质,影响治疗效果。

4.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立即停止治疗。

5.用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生发之物。

【临床应用举例】

1.慢性湿疹

皮肤粗糙肥厚,瘙痒明显,用楮桃叶500g,水5000ml,煮沸20分钟,冷却后涂擦患处。

2.急性湿疹

表现为皮肤潮红,轻度肿胀,粟疹成片或水疱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用雄黄解毒散洗剂:雄黄解毒散10g,炉甘石面10g,滑石面10g,甘油 5ml,加水到 100ml,充分混匀后外涂。

3.白癜风

局部色素减退,用补骨脂酊:补骨脂20g,75%酒精100ml充分浸泡24小时后外涂。

4.毛囊炎

可用紫草油:紫草10g,植物油100ml,煮沸20分钟,冷却后外涂辅助痂皮脱落。

5.银屑病

局部红斑,上覆厚层鳞屑,可用普连膏:黄芩末1份,黄柏末1份,凡士林8份,混匀外用,点滴型尤为适宜。

(白彦萍 齐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