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理性面对好莱坞对本土电影的倾轧与遮蔽

文化的形成过程从未真正离开过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以及异质文化间的碰撞与交融,不同民族或者区域之间政治、经济的交往以及现代科技的进步所带来的信息革命无疑加快了文化交流与互渗的步伐。从文化交往的实际层面来看,绝对单向的文化输出并不存在,绝不能简单地将全球化理解为一种从中心到边缘的强势文化的普及运动,只是强势文化在文化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较强的冲击力以及由此造成的对本土文化的无情挤压,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的确如有论者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体系’之中”[1]。在超越了国土疆界以及时空压缩的全球化背景下,好莱坞电影凭借其国家力量和经济实力,势不可挡地覆盖着全球电影市场,这必然对各个地区的本土电影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意义已经不再仅仅是电影层面的,它将牵涉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自身的传统。华语电影如何应对好莱坞的挑战?如何面对强势文化的“入侵”?极端的民粹主义和全盘西化的策略和方向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理性和审慎地厘清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市场策略和历史渊源,挖掘其风靡全球的深层成因,才能真正通过借鉴其成功经验和教训提升华语电影在世界电影文化舞台上的重要地位。面对好莱坞带有霸权性质和普及策略的全球化,华语电影的本土市场不断被侵蚀,华人社群的价值体系同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华语电影人显然无法秉有超脱的坦然,但也不应消极地对抗,应以对话的心态去发现问题、缩短差距,进而寻找切实可行的策略与办法。

一、好莱坞洪流裹挟之下的华语电影困境扫描

很显然,20世纪以来,帝国主义的军事占领和政治颠覆等传统殖民手段失去了原有的效用,世界正在以一种新的版图呈现:当世界各国纷纷走上现代化道路后,资本和信息在全球的流通成为可能,随着跨国资本、跨国企业以及信息工业的迅速发展,原有的民族、国家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一个新的世界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以往武力入侵和政治颠覆的模式,越来越重视、依赖其经济力量和文化力量进入经济欠发达国家,开辟更有潜力的市场,在创造利润的同时创造新的消费意识形态。好莱坞作为一种文化工业,有其自身长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工业化的资本积累过程,当它借助全球化的大潮走向世界时,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电影产业化生存构成了严峻的威胁。即便是同属发达国家的英国、法国、加拿大,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也常常由于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入侵导致民族电影产业的发展受阻。在好莱坞强势文化面前,华语电影同样受到了强力的冲击。商业与人文困境使得华语电影叙事面临巨大挑战,华语电影人渴求在强大的主流电影市场中重新确立自己的方向。尤其是在当下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需要确立新的文化认同的可能。在好莱坞强大的媒体整合力量面前,华语电影人需要重新认识和理性评估与好莱坞电影产业化经营的巨大差距,以及好莱坞借助商业所渗透的文化理路。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亚洲电影的迅速崛起,好莱坞电影一统江山的局面正在被改写,华语电影市场的版图正在渐趋扩大,如何除去浮躁的泡沫,理性认识差距,寻找借鉴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依旧是华语电影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一)好莱坞入侵对大陆电影文化市场的冲击

中国电影的文化语境发生变迁之时恰逢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扬名戛纳的那一年,坚守人文立场的第五代导演的转型似乎意味着整个电影语境的变迁。中国于1994年底重新接纳好莱坞影片,并于同年引进了《亡命天涯》;从1995年开始以分账的形式引进好莱坞大片,如《阿甘正传》《真实的谎言》《狮子王》等影片接踵而至。好莱坞影片的介入激活了长期处于低迷的电影市场,也给正处于文化困境的华语电影人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遭遇一部《泰坦尼克号》超越全年国产电影拷贝票房的尴尬情况,使得中国电影人不得不开展一次或被动或自觉的文化自救运动。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就中国入世签署了双边协议。就电影市场的开放条件来看,首先,好莱坞分账大片的引进将从原来的10部增加到15~20部,之后还将逐年递增;其次,允许外资参与影院硬件、视听环境的优化改造,其股份可以达到49%。这样看来,好莱坞影片在中国上市将变得更加畅通无阻,因为凭借其股份,好莱坞将拥有最佳院线的相当部分的主控权,全球化浪潮下好莱坞与本土电影双赢局面的实现变得异常艰难。惊人的票房数字比例就昭示着好莱坞的力量几乎是无可匹敌的。

好莱坞的强势入侵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商业方面的挑战,更是指其在文化层面的影响力。首先,好莱坞大片所营造的全新观视效应背后潜藏着异质性的价值立场,它将影响甚至颠覆普通观众原有的传统解读模式,原有的道德谱系在这些新影像中也将有遭遇瓦解的可能。不断被激发和改写的阅读渴望引发了本土电影叙事与好莱坞叙事的巨大落差,而商业上的弱势自然建构了一种文化产业竞争力疲软的恶性循环。好莱坞电影对本土电影市场的直接冲击力是巨大的,一部好莱坞大片的票房几乎相当于几十部国产电影的票房总和。其次,好莱坞强大的影响力还在于其对中国文化资源掠夺性的开发,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国电影人涌向好莱坞,成为具有商业符码性质的文化符号,好莱坞总是能够及时将中国文化中富有审美个性的影像元素注入自身的话语体系。再次,好莱坞对电影消费群体价值体系的消解与建构。好莱坞电影从未放弃价值观的输出,对华人社群的影响,不仅是对民族电影产业的直接冲击,更重要的是好莱坞电影还借助其强势的电影文化传播了西方的价值理念与道德谱系,对华人社群原有的文化消费观念进行了无情的消解。夹带西方文明中心论政治正确更是好莱坞电影公开的秘密,如此软植入也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国电影意识形态的主流建构。

(二)台湾电影市场的危机

好莱坞电影的强势入侵,对本土民族电影所构成的威胁自然也会延伸到台湾。台湾尽管拥有了侯孝贤、杨德昌与蔡明亮等国际知名导演,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些知名导演的作品并不能支撑起低迷的台湾电影市场,也无力改变积重难返的电影工业现状。20世纪80年代与大陆第五代导演崛起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台湾新电影运动也成为昙花一现的风景,并不能支撑台湾电影真正跻身于世界电影的舞台,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都无法实现台湾电影的本土化救赎。外表上看起来高贵的台湾电影却不得不面对寂寞的电影舞台,“电影节路线”虽然屡获国外的褒奖,却无法拯救其在本土微弱的影响力。缺少本土文化认同的影像文化也只能成为“小众”的独角戏,在“原住民”与“外乡人”、传统与现代、中心与边缘等多元价值的抉择之间,作为华语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台湾电影同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叙事危机。在消费主义观念盛行的年代,好莱坞在台湾市场中的强势地位使得西方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谱系借助影像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陷入伪民主风潮中的相关部门也无法成为文化竞争力角逐中潜在的支撑力量。加之投资人对本土电影信心不足、产业化规模的萎缩以及新生代电影人缺少扶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使得台湾电影在好莱坞的强势冲击之下几乎丧失了其在本土的文化影响力。文化认同层面如何形成更多更广泛的共识,如何以华人共同体的价值观撬动台湾电影产业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香港电影市场的萎缩

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原本是亚洲电影的宠儿,但是随着好莱坞电影的入侵,香港电影在这些地区的市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在电影发展史上,香港曾经凭借其特色的动作片获得了输出到西方的文化资本,成就了“李小龙”“成龙”等功夫明星的国际影响力。与好莱坞相异的“娱乐化”形式也得到了西方电影研究者的关注,娱乐与现实观照杂糅的叙事策略映射着香港独特的文化工业体系和文化认同策略。但是随着好莱坞对东方叙事元素的合理借鉴,失去了文化创新动力的香港电影在自我复制中逐渐丧失了文化竞争力。在自身的文化优势不再具有天然竞争力的前提下,如何整合其自身的文化资源、寻找新的合理的叙事基点成为香港电影人面对好莱坞冲击必须解决的问题。有着成熟的产业化规模以及影像文化经验的香港在好莱坞的强势出击之下也未能幸免,这使得其在亚洲强大的影响力日渐消弭。在全球化语境之下,一直受商业和娱乐主宰的香港电影未能及时完成转型,进行有效的战略调整,应对好莱坞的挑战,也未能及时充分地利用华人社区在内地庞大的市场,这是其影像战略中较大的缺陷。香港电影与好莱坞电影有着高度重视商业性的同构性,但香港与好莱坞相比在体量和渠道上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在履行商业叙事的同时完成文化身份的建构与输出、为文化自信赋能这个层面上显得办法不多。

在强大的好莱坞产业巨人面前,华语电影市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好莱坞大众化的主题消费模式和良好的产业化运作及营销理念不但直接影响了华语电影产业的市场化生存,还不同程度地颠覆和改写了华语社群的消费趣味,对华人社群原有的价值体系造成了直接的冲击。华语电影作为华语文化有形的承载体系,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多元价值抉择中尚未真正确立认同的方向。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线上线下的互动成为日常的大背景下,文化混同与驳杂的情况会越来越突出。好莱坞电影占据着绝对的全球场域优势,如何在战略与战术上谋好顶层设计是重中之重。

二、好莱坞电影人文与商业并置的文化借鉴

应如何认知好莱坞电影文化产业的入侵,如何评价这种全球化市场对华语电影所造成的冲击?二元对立的姿态似乎无法真正切入问题,只能是削弱自身电影发展体制中的弱势,仅仅以华语电影产业的存亡作为问题的终结,而忽略了民族电影产业究竟应该以什么形态存在。华语电影在中国民众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叙事任务,在全球化、商业化和民族化的多重诉求中,作为民族电影应该如何整合自身的文化资源?如何确立自身的价值立场?如何正确认识好莱坞为民族电影产业带来的危机和机遇?彰显电影叙事中的欲望元素还是坚守稳固的传统道德立场?这些凸显价值立场的关键词似乎暗含着华语电影面对好莱坞时的艰难取舍,道德谱系和政治思想上的差异和政治上潜在的对立使得华语电影需在商业与人文之间进行艰难的文化抉择。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与日俱增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华人社群自然也获得了文化层面更为充分的自信,因此,也就成就了华语文化日趋包容的个性和更为宽广的视野。从政治实体到个人,都充分认识到了文化软实力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传媒逐渐左右和影响人们价值判断的时代,影像传播自然承担着华人社群形象塑造和文化输出的重要责任,理应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在更为平和的心态支撑下,华语电影叙事的策略与方向性建构就获取了面对好莱坞的另一重视野。

首先,国家层面,充分重视在未来市场角逐中电影文化产业文化生力军的重要作用,将电影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来。客观地说,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时刻都彰显着其占据世界电影市场的野心。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就意识到了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充分认识到了电影在输出美国的政治理念、扩大美国文化影响力和经济影响力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武力不同的是,文化输出可以从更纵深的层面影响一个国家和族群的历史意识、宗教意识和文化意识,从而实现淡化这些地区传统文化的目的。很显然,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电影将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对于中国电影而言,这属于一个超越了工业经济层面的问题,它同时还牵涉文化主权的问题。因为好莱坞电影中所张扬的美国式神话以及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原型势必对原有的电影叙事中浸润的价值体系进行解构,好莱坞以制造奇观代替关注现实的方式也势必会淡化人们对当下生存体验的关注,叙事主题中对消费主义的崇尚也将冲击原有的生存理念。电影工作者也将在好莱坞金色光环的感召之下放弃原有的坚守和责任。好莱坞被形象地譬喻为“梦工厂”,而且是全世界的“梦工厂”,其巨大的产业影响力几乎仅次于军工业。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之下,好莱坞获得了雄厚的商业资本,通过不断地整合,日趋展现了自身所向披靡的强大实力。可见,将电影文化提升到产业化经营的高度,才使得好莱坞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和推广。文化产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巨额的经济效益,还反映了一个主权国家除了经济之外的软实力。中国电影的主管部门如何用好堵与疏的双刃剑是做好顶层设计无法回避的问题,既要给电影摄制松绑,又要进行积极恰切的引导和帮扶,合理的驱动才会激发更富竞争力的输出。

其次,好莱坞充分利用全球的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对其输出的文化产品进行“全球化”的包装。在好莱坞电影历史上,它一直都致力于利用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手段成为世界电影的梦工厂,好莱坞充分利用外国演员、外国导演和外国题材、外国人物来征服外国观众。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好莱坞就陆续吸收了法国、瑞典等许多国家的优秀导演、明星,如喜剧大师卓别林、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演员葛丽泰·嘉宝、费雯·丽、英格里·葆蔓等均来自欧洲,甚至一些资历较深的制片人也来自东欧、拉美、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好莱坞电影选取的题材更是走出了狭隘的地域,较早地具备了全球化视野,非美国题材的影片在好莱坞电影中不在少数。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和历史经过好莱坞商业化和政治化的整合后被搬上了银幕。它不仅为主流的美国电影带来了异域情调、注入了新的文化营养,同时也为美国电影进入外国市场带来了文化亲同感和基于传统价值体系的文化共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像金字塔中的木乃伊、中国的花木兰、《圣经》里的摩西出埃及这样的东方故事、题材纷纷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而且一直被好莱坞排斥的华人导演、演员、摄影师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被邀请到好莱坞参与创作主流电影。好莱坞一方面利用东方情调来为主流好莱坞观众创造一种文化奇观和获取新的市场资源,同时也利用这些电影人在本土的地位和影响力来获得东方文化圈的认同。由此看来,好莱坞正在以一种“世界电影”的形象为自己进入东方做了充分的文化包装。华语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相比,确实缺少用世界通用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毕竟文化的跨界存在着符号障碍和理解模式障碍。

再次,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好莱坞在经济和文化层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国家的强盛无疑成了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的最大推动力,如同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NBA在全球的成功推广一样,美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和文化也正在成为全球的风向标。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文化产业的全球化战略拥有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全球100大影音企业集团85%都位于发达国家,其中美国的营业总额高达1100亿美元。可以说,两次世界大战不但让美国发了巨额的战争横财,而且从文化层面来看,战争对欧洲的摧残让美国的电影工业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制作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1995年,美国电影已经占据欧洲电影票房的75%,加之卫星传播和有线频道的普及和发展,美国电影在欧洲电视播放的比例也提高到了70%。好莱坞在加拿大、拉丁美洲、大洋洲的优势地位越来越明显,对具有强大市场潜力的中国更是觊觎已久。在他们看来,中国的电影市场不只是座金矿,简直就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市场推广策略使得好莱坞面对全球的区域市场已经形成了周密的推广计划,并且已经进入了实施的轨道。好莱坞在文化层面的输出是综合立体的,影像本身只作为好莱坞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政治、经济、宗教及各种可能表征美国强势的因素都成为其文化输出的先遣部队,从饮食革命(肯德基、麦当劳)到服饰创新理念(NIKE、ADIDAS)、运动竞技(NBA)、音乐(RAP)和舞蹈(Hip hop)等,美国文化几乎成为世界文化潮流的风向标,可见,美国文化和“流行”似乎可以画等号。而灌注着这些丰富时尚元素的好莱坞电影被人们习惯地认为是电影的代名词也就不足为奇了。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比较迅猛的代表,华人文化圈的经济体量和文化的陌生化正在被世界所逐渐认同,但文化输出依旧是个软肋。强化内部文化自信的同时,如何借助影像的输出获得国际的认同着实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成熟的院线机制和开放的制作理念促成了好莱坞电影自身的多元化特征。在美国,电影实行五级制,即:G、PG、PG-13、R和NC-17。其中,G是所有人都可以观看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少皆宜”的普通级;PG是有一些内容不适合孩子观看,属于警告级,由家长决定孩子是否可以观看;PG-13是13岁以上青少年须辅导观看,13岁以下孩子不适合观看的;R是17岁以下青少年须父母陪伴观看的;NC-17是17岁以下青少年禁止观看的。美国影视法要求,电影院、音像制品店都需要遵守这一标准,不得向不符合标准的青少年出售电影票或者音像制品,否则就是犯法。影视实务中,pg至R的影片占了电影总票房的60%~70%,因为这类影片受众面广,所以制片商也喜欢投资这几个级别的电影,而两个终端级别的电影却难讨片商喜欢。美国的院线分级策略在全球范围内也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并在产业经营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纵观好莱坞的发展历史,由于其成熟的院线放映机制以及开放的制片体制,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影片都能够获得成熟的发行渠道,无疑使观众在选取影片时能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中国电影20世纪90年代后取得的长足进步亦得益于国内政策的持续松绑和对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纵向上进步明显,横向上犹有差距。如何有效把握国际化进程的节奏,兼具发展与稳定的大局,权衡好体制的升级创新,是未来一段时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对好莱坞的判断,绝不能以“商业”对其盖棺定论。有过近十年好莱坞观片经历的中国观众不难发现,除了表象的票房盈利之外,好莱坞电影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不乏经典的具有人文内涵和艺术内涵的作品,如《辛德勒的名单》《肖申克的救赎》《盗梦空间》等好莱坞大片,亦有《现代启示录》《克莱默夫妇》《公民凯恩》等小成本佳作。由此可见,丰富的院线体制让好莱坞电影建构起一个称霸世界的文化帝国,因为它不但让以产业化为存在方式的电影获得了自身产业循环的巨额资金,还建构和满足了各种文化消费的可能,因此,商业主流与特立独行、富有个性的影像制作成了一种互补性的存在。

好莱坞影片之精彩,既表现在开放的文化制度主导下的影像内容对欲望的张扬与大胆书写,也呈现在好莱坞影像对受众视觉需求的极大满足,以高超的技术与强大的资金实力制作出饱满而多元的视觉图景,并将其推送到消费者面前。但是在华人社群特有的意识形态以及传统的审美价值体系主导之下,我们不可能全盘照搬好莱坞模式,而是需要借助其有效的表现手段的同时,以“制度”来规范和限定华语电影叙事的表现内容与形式边界。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华语电影要不断拓展自身的边界,在满足主流意识形态与华语文化独特道德谱系中建构需求的同时,还要不断满足华语社群文化的消费需求,不断丰富华语电影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

应该说,在满足世界电影文化的消费口味方面,好莱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既有强大的国家支持,又有着独立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制作体系;既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又掌握着世界顶级的电影人才;既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支撑,又始终保持着新锐的电影创作理念。商业上的成功使其思想与价值观的渗透变得顺风顺水,获得人文支撑的同时又让它在多元的文化表现形态中坚守着独立的意识和批判的视角。历经内地(大陆)第五代、第六代电影人的大胆探索,以及港台电影人在影像文化中独特的本土情结的渗透加之主流意识形态的日趋开放,尤其是在好莱坞强大的文化整合力量面前,华语电影文化在深广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审美情怀的支撑之下并没有被轻易遮蔽。华语电影应积极借鉴好莱坞的产业化经营理念,合理运用具有市场效应的叙事元素,摒弃好莱坞电影叙事中的消极主题,以中国文化的内核呼应华语社群对自身民族文化表征形式的国际化渴望,以“本土化”叙事策略建构华语电影的世界身份。华语电影既有着想象社群的共同文化身份诉求,又有着差异化的影像表达策略,从而建构起华语电影叙事多元互补的表达生态。

注释

[1]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当代电影》2001年第4期,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