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政治权力与资本权力关系浅析

李永全[1]

在俄罗斯政治舞台上,一种独特的现象对其政局和其对内对外政策产生影响。这就是双重权力即政治权力和资本权力现象。之所以说这是一种独特的现象,是因为通常情况下,上层建筑是基础的表现,二者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而在目前的俄罗斯,政治权力和资本权力处于某种对立状态。在2008年大选即将来临之前,了解这种现象及其对俄罗斯未来政局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一 政治权力和资本权力的形成

目前的双重权力现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俄罗斯迅速实现了社会政治制度和财产关系的转变。

政治制度的转变是通过推翻共产党政权实现的,而财产关系的转变是通过私有化完成的。俄罗斯的私有化具有明显的泛政治色彩,并带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即闪电性、官僚性和野蛮性。

为了防止旧制度卷土重来,当时决策者几乎是任命了一批金融寡头。基本过程是在3~5年内完成的。以俄罗斯最具代表性的石油行业为例。根据1992年总统第1403号令,把原属于国家的石油工业划分为四个石油公司,即今天著名的卢克石油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国有)和苏尔古特石油天然气公司[2]。掌握这些公司的均是原苏共官员,如卢克石油公司总裁是原苏联石油天然气工业部第一副部长阿列克佩罗夫。尤科斯石油公司组建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盈利的行业私有化后,迅速形成一个强大的资本集团,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90年代中期的金融工业集团是其典型的代表。七个最富有的金融寡头控制了近70%的国内生产总值。他们形成了一个与国家政权并列的资本权力集团。

在叶利钦时代,资本权力集团和克里姆林宫政治权力集团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资本集团依靠克里姆林宫的“政策”发家,两者在政治上甚至经济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资本集团需要克里姆林宫政策上的保护,而克里姆林宫在将盈利的行业私有化后需要资本集团的经济支持。资本集团逐渐地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决策权。1995~1998年,俄罗斯进行了第二阶段私有化,即“抵押拍卖”。叶利钦为了赢得总统大选的胜利,接受几个能够“呼风唤雨”的实业巨头的大量竞选资金,同时许诺向他们转让国家掌握的最有价值的石油开采企业的股份。这一期间,国家在卢克石油公司的股份下降到26.6%,而后又下降到7.6%。与此同时,在时任总理切尔诺梅尔金的帮助下,霍多尔科夫斯基领导的“梅纳杰普”银行获得了尤科斯石油公司80%的股份[3]。从此,尤科斯公司在霍多尔科夫斯基的领导下在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市场上“大展宏图”。

对所有这一切,当时的私有化设计师丘拜斯后来在2002年曾经坦言:“当时95%的任务是政治方面的,只有5%是经济方面的。”[4]

这种权力和资本的交易结果是在俄罗斯形成了所谓的“家族”集团。叶利钦奉行了“我掌权,你赚钱”的方针。当然,政治权力的代表不仅掌权,金融寡头也不仅仅赚钱,但是,二者配合默契,相安无事,尽管社会上的抗议活动频繁发生。

二 普京时期的政治权力与资本权力

理论上说,实践也应该如此,当年叶利钦把权力交给普京是得到金融寡头集团或“家族”认可的。这个“家族”既包括克里姆林宫官员,也包括从事自然资源生意的寡头,正是他们决定着国家的大政方针。

1996年,资本权力在叶利钦的选民支持率只有5%的情况下,利用所控制的传媒把叶利钦推上总统宝座。金融寡头别列佐夫斯基曾经扬言:“我想让谁当总统,谁就能够当上总统。”

据可靠消息透露,普京在接受权力的同时也接受了一些条件,包括两年内不能动叶利钦留下的班底。这意味着,“家族”将继续控制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进程。普京上台后,金融寡头集团仍然希望用老办法控制总统。叶利钦晚年除思考国家大事外,还要考虑自己的地位和人身安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资本权力集团的关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年富力强的普京不可能安于生存在这种环境之中。他必须摆脱金融寡头集团的“围追堵截”,实现重振俄罗斯的宏伟计划。于是他便在遵守对叶利钦承诺的前提下,开始了一场“等距离疏远”金融寡头的方案。首先,普京通过清理公共电视台和独立电视台的经济问题惩治最活跃、最具野心的金融寡头别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使他们“流落”异国他乡,通过“人事安排”把另一个金融寡头阿勃拉莫维奇“请”到远东的偏远地区。

与此同时,普京开始在权力机构中安插自己的亲信。由于普京的特殊经历和出身,他的亲信大多出自强力部门和来自圣彼得堡。普京逐渐成功地控制了强力部门、联邦会议和政府,安抚了地方行政长官,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权力范围。但是,资本权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控制着经济决策进程。

资本权力集团也不是铁板一块。作为金融寡头集团的各个实业巨头都有着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关系,有着不同的政治和国际资本背景,因此他们同国家的关系也不尽相同。像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基本上是国家控制的垄断企业,统一电力系统虽然由丘拜斯掌管并有国外背景,但仍然是政府能够施加影响的企业,而像俄罗斯石油公司这样的国有企业则完全依靠国家的保护生存。尤科斯石油公司则有很深的美国资本背景,其他金融寡头的实体也大都资本背景复杂。事实上,俄罗斯经济中存在着国家和寡头两种垄断,或曰“官僚垄断”和“寡头垄断”。虽然两种垄断集团的利益不完全一致,但是在维护垄断地位、争取对政府经济决策的影响方面,两者的立场是一致的。

普京与资本权力集团既有矛盾,也有利益共同点。所谓矛盾主要表现在:其一,资本需要一个可控制的总统,而普京需要做名副其实的大国领导人;其二,资本希望继续控制政府的经济决策,保护自己的垄断地位和利益,而普京希望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消除大多数人的贫困;其三,资本关心的是不断增加自己的财富,而普京关心的是如何利用各种资源恢复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其四,资本要求的民主是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垄断地位,而普京力主的民主是能够保持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民主。所谓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其一,普京与资本权力集团是在同一种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维护基本历史事实的问题上,双方的立场没有根本性冲突;其二,在提防左翼威胁方面双方具有相同的利害关系;其三,在不触及对方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双方有合作的愿望,所谓根本利益是指普京的地位和资本的财产;其四,在不能吃掉对方的情况下双方有保持现状的需求。

政治权力的主要代表是以克里姆林宫和亲普京的官员为首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作为一股独特的势力形成之后,也涉足经济领域,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对国家经济进程的影响力。政治权力逐渐地在向权力资本的方向演变。在某些方面,政治权力或权力资本与资本权力的关系是盘根错节的,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利用,相互排斥。

但是,政治权力和资本权力相处的基础是不信任。资本权力怀疑,普京会继续侵犯它们的利益;普京也明白,资本权力集团不甘于现状,它们明里暗里仍然在试图控制各级权力。2004年11月中旬,普京在高级法官会议上坦言,当局在某种程度上还受实业巨头们的制约。

在普京和资本权力集团的较量过程中,尤科斯案件是最引人注目的。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与被判刑,最主要的原因显然不是事实上存在的偷税问题,而是霍多尔科夫斯基同时触动了三个“地雷”。第一,霍多尔科夫斯基想买通国家杜马,改变目前的政治和政权结构。2003年年初,正当国家杜马竞选运动开始之时,人们发现,各竞选联盟中有许多霍多尔科夫斯基公司安插的人,连俄共和亲总统的统一俄罗斯党竞选联盟中也被安插进尤科斯石油公司“赞助”的人选。理论上,霍多尔科夫斯基以他的财力完全可以买通或控制下一届国家杜马。

第二,和美国资本集团勾结。据俄权威人士透露,2002年12月,霍多尔科夫斯基访问美国期间,向美国人提议:(1)如果他在2008年当上俄罗斯总统,他将销毁俄罗斯所有的战略核武器;(2)他将把俄罗斯由总统制国家变为议会总统制国家;(3)达到这些目的后,美国向尤科斯公司和俄罗斯进行大规模投资。

第三,霍多尔科夫斯基触动了官僚垄断集团的利益。在安-大线的问题上,霍多尔科夫斯基明显触犯了由克里姆林宫控制的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的利益。一旦尤科斯石油公司控制的安-大线实施,国家将无法继续通过输出管道控制石油和天然气的税收,这是普京和克里姆林宫绝不会允许的。

尤科斯案件发展的最终结果加强了普京的地位,加强了政治权力,同时也加强了官僚垄断的实力。但是俄罗斯不大可能大规模实行国有化,因为那样不仅意味着国家控制力的加强,也意味着政府社会责任的扩大,而这是目前政府力所不及的,也违反普京的意图。

三 政治权力和资本权力关系发展的可能前景

准确地说,俄政治舞台上这种政治权力与资本权力相互关系的状况是一种“双重权力”现象。

在苏联和俄罗斯的历史上,每一次出现“双重权力”,最终都会导致政治动荡。1917年二月革命后,出现工农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对立,最后导致十月革命;20世纪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苏联政府和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当局对立,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最后导致苏联解体;1993年,俄罗斯总统和当时的最高苏维埃在改革的方向问题上发生分歧,执行机关和立法机关出现对立,导致国家政治生活中再次出现“双重权力”,结果发生十月炮轰白宫事件。

现在的政治权力和资本权力对立,情况与历史上有所不同。综上所述,俄罗斯政治舞台上政治权力和资本权力的基本结构已经发生了有利于政治权力的变化,但是任何一方都没有绝对的优势。2008年是两者各自争取获得更大优势的一年。

严格地讲,政治权力和资本权力不可能长期处于这种对立状态。两者之间关系的变化取决于国内和国际的若干因素。在2008年以前,影响这种关系格局的各种因素主要有:(1)国内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3)国际能源市场行情的变化;(3)独联体国家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的走势;(4)俄国内各种政治力量行为方式的变化;(5)金融寡头在开发国外市场方面对国家的依存度,等等。

在这些因素中,如果不出现特殊情况,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形势将基本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尤其在国际石油市场原油价格不出现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独联体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同程度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如果外部势力为了影响俄罗斯2008年的大选,在独联体某些国家策动一些政治活动,并不是不可能的。而俄国内由不同的利益集团支持的各种政治力量将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介入大选的进程,还是未知数。至于金融寡头在开发国外市场方面对国家的依存度,则受世界格局总体形势的影响。金融寡头既需要国家对他们开辟国外市场的行为提供保护性的支持,又常常为国家的软弱而失望。譬如,1997年3月,在巴格达签署了一项开发伊拉克西部碳氢化合物的合同。据评估,该产地蕴藏60亿吨石油和天然气。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在该项目中占有52.5%的份额,俄罗斯海外石油公司和机械进出口公司各占有11.25%的份额,伊拉克石油部占有25%的份额。但是这个项目因美国攻打伊拉克而落空[5]。卢克石油公司很失望。

如果资本权力集团对自己在未来国际市场上的前途没有信心,它们必然要为自己的利益寻找出路,包括左右国家的政治决策,尤其是国家对外政策方面的决策。

在俄罗斯政治舞台上还有一股势力,被媒体称作“强力寡头”。广义上的“强力寡头”泛指普京控制的政治权力;狭义上的“强力寡头”指涉足经济领域的强力部门的代表。他们既控制像军工集团这样的庞大实体,也控制着不同层次的中小实业,还有一些人利用特殊的权力和不正当手段谋取暴利。这股势力经济上虽不如金融寡头强大,也不经常在媒体露面,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拥有的特殊手段,在俄社会政治和经济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同金融寡头集团既有联系,又有矛盾,在未来的政治进程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目前,普京很难采取激烈的措施应对各种势力的发展。发展政治权力集团,尤其是加强国家各部门的作用,会加剧官僚主义的泛滥。据俄罗斯科学院综合社会研究所的民意调查,民众认为,官僚主义是阻碍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而资本权力的壮大会导致叶利钦时代权力结构关系悲剧的重演。“强力寡头”的过度发展会导致这股势力做大并失控。

别斯兰人质事件后,普京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国家权力,亦即政治权力,包括取消地方行政长官的直选制;取消国家杜马选举中的多数制即取消单席位选区的选举,改为按照党派选举的单一比例制;通过财产重组加强国家垄断的实力。

从目前普京采取的各种主要措施,包括人事安排和强调社会政策等措施看,他最关心的还是稳定目前的局势,只要保持目前这种政治和经济发展势头,他就会继续保持在居民中的高支持率,而这对于他最终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2008年的总统选举并获得满意的结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从长远看,俄罗斯这种带有垄断性质的权力结构很难出现根本性改变。其变化趋势无非有三个:(1)政治权力占据上风;(2)资本权力占据优势;(3)维持目前的基本格局。不管最终出现哪种局面,都仍然带有垄断性质,而以垄断为特征的经济基础之上,多半是维持目前这种集权的政治上层建筑。

因此,所谓的西方民主短期内在俄罗斯是不会出现的。这同时表明,西方还将长期以民主为借口干预俄罗斯的政治,在俄与西方的关系中制造问题。此外,以垄断为特征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进程必然会伴随着社会不稳定,因为社会财富和收入的两极分化几乎是垄断的伴生物。一旦因国际市场行情而出现合适的国内政治和经济气候,目前的稳定局势遭到破坏并不是不可能的。

这三种基本变化趋势将导致在2008年到来之前俄罗斯政治舞台上的又一轮争斗。这种争斗正在引起世界的关注,世界上的各种政治势力不仅仅是关注,而且必然会以各种方式主动卷入这场政治纷争。我们在与俄罗斯进行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俄罗斯政治力量格局和决策机制中的这种特殊性。

原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4期


[1] 李永全,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2] К.Симонов,Русскаянефть.Последнийпередел,Москва,Алгоритм,2005,с.8~10.

[3] К.Симонов,Русскаянефть.Последнийпередел,Москва,Алгоритм,2005,с.8~10.

[4] 《光明日报》2003年11月7日。

[5] 李永全:《莫斯科咏叹调》,东方出版社,2006,第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