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利汗国的中国文明:移民、使者和物质交流
- 陈春晓
- 2770字
- 2025-04-08 15:06:16
第二节 地理书
公元8世纪发展起来的阿拉伯地理学,在13—14世纪的伊斯兰世界继续发扬光大。蒙古征服和统治时代,东西方之间信息和知识交流空前频繁,这为穆斯林学者著述地理书提供了更加广泛而丰富的素材。这一时期的波斯、阿拉伯地理书中,对东方国度的描述变得具体而富有差异性,体现出这一时期伊斯兰世界与中国交往途径的多样化。
一 《寰宇志》(Jahān-nāma)
作者别克兰(Muḥammad ibn Najīb Bakrān)是呼罗珊人,曾效力于花剌子模沙阿老丁·摩诃末,他在蒙古入侵前夕撰成了这部地理著作。《寰宇志》是继10世纪《世界境域志》之后的又一部描述世界地理面貌的波斯文地理书。全书共20章,按照海洋、河流、山川、沙漠、地名、民族、自然、奇迹、矿藏等分类介绍当时世界的地理情形。书中关于蒙古崛起以前亚洲大陆民族迁徙的记载,是研究这一时期民族史的重要资料。
《寰宇志》由伊朗文献学家穆罕默德·里亚希(Muḥammad Amīn Riyāḥī)完成校勘,1963年在德黑兰出版。[55]
二 《生物的奇迹与世间的异事》(ʿAjāʾib al-Makhlūqāt wa Gharāʾib al-Mawjūdāt)
作者是13世纪的波斯学者札克里牙·可疾维尼(Zakariyā ibn Muḥammad ibn Maḥmūd Abū Yaḥyā Qazvīnī)。他生于伊朗北部城市可疾云(Qazvīn),后移居报达,常常四处游历。在蒙古征服报达期间,可疾维尼很可能受到了时任报达长官的志费尼的保护。在报达被征服之后,他辞去了法官之职,开始从事学术研究。这部宇宙地理学著作,便是他献给志费尼的作品。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宇宙之情形,第二部分介绍地理之状况。在第二部分,作者按照七个气候带的顺序记述了他所了解的山川、河流、国家、矿产、动植物以及人类居民等。书中引用了伊斯塔赫里(Abū Isḥāq Ibrāhīm ibn Muḥammad al-Fārisī al-Karkhī al-Iṣṭakhrī)、马斯乌迪(Abū al-Ḥasan ʿAlī ibn al-Ḥusayn al-Masʿūdī)、比鲁尼(Abū Rayḥān Muḥammad ibn Aḥmad Bīrūnī)等二十多位前代作家的著述,加以个人的知识,形成了这部极负盛名的著作。此书最初用阿拉伯语写成,但很快就被译成了波斯语和突厥语,在伊斯兰世界广为流传,发展出了众多的版本,至今还存留下来许多带有精美插图的抄本。
这部宇宙志的阿拉伯文本最早由德国学者乌斯坦菲尔德(Heinrich Ferdinand Wüstenfeld)刊布,[56]后来在开罗又出版了另一个刊本。[57]1973年,贝鲁特出版了阿拉伯学者法鲁克·萨德(Fārūq Saʿd)的刊本。[58]伊朗则整理出版了国会图书馆藏的波斯文抄本。[59]此外,一些学者节译了这部书的部分章节,如1809年德国学者路德维希·伊德勒(Ludwig Ideler)节译了此书的“星象部分”,[60]1868年莱比锡出版了乌斯坦菲尔德刊本的第一部分的德译本。[61]
三 《陆地引人入胜的特色与人类的历史关系》(Āthār al-Bilād wa Akhbār al-ʿIbād)
这是札克里牙·可疾维尼的另一部地理学作品,相对于《生物的奇迹与世间的异事》的宇宙学特色,这部书则显现出更典型的地理学词典特点。现在的这个书名是回历674年(1275—1276)修订该书时形成的,而此前回历661年(1262—1263)编成的初版名为《诸国志异》(ʿAjāʾib al-Buldān)。全书依照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学传统将世界划分为七个气候带,在每个气候带下按字母顺序罗列阐述国家、城市、河流、山川的地理及历史情况。一些学者认为这部地理书很大程度上袭用了亚库特(Ibn ʿAbd Allāh al-Rūmī al-Hamawī al-Yaqūt)《地理辞典》(Kitāb Muʿjam al-Buldān)的内容,但不能忽略书中还记录了当时蒙古人的活动情况,反映出蒙古征服时代穆斯林地理学家知识范围的扩大。
此书原文亦为阿拉伯语,后出现波斯语和突厥语译本,现存许多抄本。19世纪中期,乌斯坦菲尔德将阿拉伯文原文校勘出版,20世纪60年代其刊本经修订后在贝鲁特再版。[62]伊朗学者根据贝鲁特刊本将此书译成波斯文,[63]此外还整理出版了17世纪波斯人阿不都·拉合曼(Muḥammad Murād ibn ʿAbd al-Raḥmān)译写的波斯文版本。[64]
四 《陆地与海洋的奇迹》(Nukhbat al-Dahr fī ʿAjāʾib al-Barr wa al-Baḥr)
作者迪马士基(Shams al-Dīn Muḥammad ibn Abī Ṭālib Dimashqī)是大马士革附近剌卜哇(Rabwa)地方的谢赫和伊玛目。1327年他用阿拉伯文撰成了著名地理学著作《陆地与海洋的奇迹》。全书共分为九章,记述了世界范围内的土地、矿产、江河、海洋、岛屿、动植物、国家、城市等内容。此书在形式上与札克里牙·可疾维尼的《生物的奇迹与世间的异事》类似,但它的一些记载具有其他文献未载的内容。
这部地理书现存多种抄本。麦赫兰(A. F. Mehren)将圣彼得堡、巴黎、莱顿和哥本哈根的数种抄本整理校勘后,在1866年出版了该书集校本,[65]这一版本后在多地多次再版。此书另有波斯文译本,1978年在德黑兰出版,此后亦有再版。[66]
五 《心之喜悦》(Nuzhat al-Qulūb)
此书是穆斯妥菲·可疾维尼撰著的又一部著名作品,成书于1340年。作者利用自己曾任税务官的优势,依靠官方文献和个人的知识撰成这一部内容丰富的地理书。此书详细介绍了蒙古统治时代伊朗的行政区划、地理位置、经济生活、税收情况等各个方面,还述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地理状况。
由于《心之喜悦》的部分章节很早就被译成西文刊出,因而较多地得到学者的利用和研究。其第三章“地理部分”由斯特兰奇(Guy Le Strange)校订并译成英文,是目前被利用最多的部分;[67]伊朗学者达比尔-西亚奇(Muḥammad Dabīr-Siyāqī)亦校勘出版了这一部分,但内容有所节略。[68]而此书第一章第三节“动物学部分”由斯蒂芬孙(John Stephenson)译注出版。[69]2017年《心之喜悦》的全本由伊朗文献学研究者米尔·哈希姆·穆哈迪思整理出版,[70]为更加充分地利用这部文献提供了基础。
六 《哈菲兹·阿卜鲁地理书》(Jughrāfiyā-yi Ḥāfiẓ-i Abrū)
作者是帖木儿王朝著名学者哈菲兹·阿卜鲁(Ḥāfiẓ-i Abrū),此书是他奉国王沙哈鲁(Shāhrukh)之命编纂的一部宏大的历史地理著作。此书原本旨在翻译过去的阿拉伯地理作品,但其中涉及大量的有关伊斯兰世界的历史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并未引用穆斯妥菲·可疾维尼的名作《心之喜悦》,因此可以把它们当作不同史料使用。这部地理书的叙述范围从中亚至欧洲,前后分两部分成书:第一部分是关于地理学知识的介绍和对东至起儿漫西到法儿思地区地理概况的描述,完成于1417—1419年;第二部分讲述呼罗珊和河中地区的历史,完成于1420年前后。书中关于伊斯兰东部世界的记载,因作者的亲身游历而格外具有史料价值。
该地理书目前有多种刊本。1970年德黑兰出版了此书呼罗珊也里地区章节的校勘本;[71]之后奥地利学者克拉芙斯基(Dorothea Krawulsky)整理、翻译了整个呼罗珊部分,分两卷于1982年、1984年在威斯巴登出版;[72]2020年伊朗学者达乌德(Sayyid ʿAlī āl-i Dāvūd)也将呼罗珊部分整理出版,是为最新的版本。[73]而此书呼罗珊之外的其他章节则由伊朗学者萨加迪(Ṣādiq Sajjādī)校勘完成,于1997—1999年分三卷出版:第1卷介绍宇宙、海洋、湖泊、河流、山川知识,以及阿拉伯、马格里布、安达卢西亚、埃及的历史地理;第2卷讲述地中海、亚美尼亚、法兰克、两河流域、胡泽斯坦和法儿思地区历史地理;第3卷述及起儿漫和忽里模子地区历史地理。[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