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利汗国的中国文明:移民、使者和物质交流
- 陈春晓
- 7330字
- 2025-04-08 15:06:16
第一节 历史书
蒙古统治伊朗时期,使用波斯文撰写史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程度,在短短一百年时间里,产生了一大批重要历史著作。同时,阿拉伯文的创作依然流行。这些著述中对伊利汗国史事的记录、对遥远东方的描述,以及对伊朗与中国往来关系的记载,是本书所依赖的直接史料。
一 《全史》(al-Kāmil fī al-Tārīkh)
此书系伊本·阿昔儿(ʿIzz al-Dīn ibn al-Athīr)于13世纪30年代用阿拉伯文写成的鸿篇巨制。作者出生于毛夕里(Mawṣil,今译摩苏尔)的地主和官员家庭,他的几位兄弟在塞尔柱治下的赞吉王朝(Zengid Dynasty)任职,但伊本·阿昔儿本人似乎是一位纯粹的学者。他早年在毛夕里接受伊斯兰传统教育,并游学报达,成了一名伊斯兰历史学家。
伊本·阿昔儿撰有《全史》和《阿塔毕王朝辉煌史》(al-Tārīkh al-Bāhir fī al-Dawla al-Atābakīya)两部史书,后者为赞吉王朝地方史,而前者则是关于整个波斯的通史著作。《全史》经由几个阶段陆续创作,最终在1231年完成。全书共12卷,旨在效仿《塔巴里年代记》(Tārīkh al-Ṭabarī)记述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历史,其中关于伊斯兰之前的历史记述多数来自塔巴里的史书。第12卷主要记述蒙古崛起至其西征的历史,作为同时代的记录,显得十分珍贵。
《全史》阿拉伯文本的标准校勘本是由托恩贝格(C. J. Tornberg)完成的,1851—1876年在莱顿出版,后又在贝鲁特再版。[1]译本方面,俄国学者齐曾高(В. Тизенгáузен)将第12卷蒙古部分译成俄文,收入《金帐汗国历史资料》第1卷中。[2]1991年起,波斯文全文译本由鲁哈尼(Sayid Muḥammad Ḥusayn Rūḥānī)翻译完成后在德黑兰出版。[3]近年来,《全史》的英文节译本由牛津大学理查德(D. S. Richards)完成出版,他节译了原书1029—1231年的章节内容,以“塞尔柱突厥史”和“十字军史”两个主题分卷出版,其中“十字军史”的第三部分涉及蒙古崛起的历史。此英译本为《全史》当前最为重要的西文译本。[4]
二 《札兰丁传》(Sīrat al-Sulṭān Jalāl al-Dīn Mankubirtī)
作者奈撒维(Shihāb al-Dīn Muḥammad ibn Aḥmad Nasavī)是呼罗珊人,供职于花剌子模朝。1219年成吉思汗入侵花剌子模,花剌子模沙摩诃末(ʿAlāʾ al-Dīn Muḥammad)节节败退,其子札兰丁随之西逃至里海。次年末,摩诃末去世,札兰丁嗣位。札兰丁返回中亚反击蒙古军,被击败后逃入印度,后又辗转进军伊朗复国。奈撒维在蒙古入侵时,居住在呼罗珊的故乡,他与花剌子模王朝的一些高官有较多来往。当札兰丁从印度归来时,奈撒维投靠了札兰丁,并作为他的书记官随之一路征战,直到1231年札兰丁在迪牙别克儿(Diyār Bakr)[5]地区败亡。此后奈撒维又跟随花剌子模将领别儿哥汗(Berke Khān)。别儿哥汗于1246年去世后,奈撒维在阿勒颇(Ḥalab)渡过了最后几年,于1249—1250年去世。[6]
奈撒维撰有两部著作:《不幸的哀鸣》(Nafthat al-Maṣdūr)和《札兰丁传》。前者是他去世前几个月对自己不幸遭遇的记述,用波斯文写成;后者则是阿拉伯文撰写的关于末代花剌子模沙札兰丁的历史纪实。《札兰丁传》完成于1241年,记述了从花剌子模沙摩诃末在位直至札兰丁败亡期间的历史。由于书中记载多为作者亲历,且对蒙古入侵时的呼罗珊史实及灭亡花剌子模的过程描述得尤为详尽,因此它被认为是反映蒙古征服花剌子模的重要史料。
《札兰丁传》自成书以来,被后代学者频繁摘引,目前尚有一部13世纪中期翻译的波斯文译本存世,不过此译本缺少了包括作者自传在内的部分内容。此书的阿拉伯文校勘本最早由法国学者乌达(Octave Victor Houdas)于19世纪末刊出并译为法文,全书分为两卷,第1卷为阿拉伯文原文,第2卷为法文译文和注释。[7]20世纪中叶,开罗出版了另一个阿拉伯文校勘本。[8]1965年,伊朗推出了13世纪的波斯文译本,由米诺维(Mujtabā Mīnūvī)校勘出版,并在1986年再版。[9]
三 《纳昔里史话》(Ṭabaqāt-i Nāṣirī)
作者朮札尼(Minhāj Sirāj Jawzjānī)出生于1193年,在古儿王朝(Ghurid Dynasty)的宫廷中供职。蒙古入侵时,他参加过反抗蒙古人的战争。在蒙古人征服了河中地区和呼罗珊之后,朮札尼逃往忻都西北部的德里算端国,1227年他来到乌赤(Uchch),次年,开始为德里算端苫思丁·亦里秃迷失(Shams al-Dīn Iltutmish)效力。1233年,他担任瓜里尔(Gwalior)地区的哈的(qāżī)和伊玛目(imam)。此后,他还担任德里的纳昔里经学院(madrasa-yi Nāṣiriya)的院长。1241—1242年间,他是整个德里苏丹国的大法官。朮札尼去世于13世纪下半叶。[10]
《纳昔里史话》是朮札尼献给德里算端纳昔鲁丁·马合谋沙(Nāṣir al-Dīn Abuʾl Muẓaffar Maḥmud Shāh,算端苫思丁·亦里秃迷失之子)的作品,大约成书于1259—1260年。全书分为23章,叙述起于始祖阿丹(Adam),迄于蒙古时代的旭烈兀和别儿哥时期,三分之二都在记述从古儿王朝的崛起到蒙古征服时期的历史。此书对成吉思汗军队征服阿富汗地区的史事记载非常详细,同时也是关于德里算端史的重要史料。[11]
《纳昔里史话》尚有许多抄本流传,现存最古老的为14世纪抄本。校勘本方面,最早由利斯(W. N. Lees)根据两种抄本整理刊布了关于古儿、哈剌契丹和蒙古部分的节刊本。[12]阿富汗学者哈比比(ʿAbd al-Ḥayy Ḥabībī)在利斯刊本的基础上,将原文全部刊出,在喀布尔出版,[13]此后又多次再版,此版本是目前学者主要使用的校勘本。译本方面,英国的雷沃蒂(H. G. Raverty)在19世纪末就出版了此书的英文译注本,[14]随后此书的索引又单独刊行出版。[15]虽然雷沃蒂的译本受到巴托尔德(V. V. Barthold)的严肃批评,[16]但它至今仍是朮札尼书的唯一完整西文译本。此外,还有伊利亚德(H. M. Elliot)和道森(John Dowson)关于加兹尼、古儿和德里算端部分的英文节译本。[17]
四 《世界征服者史》(Tārīkh-i Jahāngushā)
作者阿老丁·阿塔灭里·志费尼(ʿAlaʾ al-Dīn ʿAṭā Allāh Atā-Malik Juvaynī)出自波斯显赫的志费尼家族,其祖辈世代在塞尔柱和花剌子模政权中任职高位,尤其是担任撒希卜底万(财政大臣)一职。蒙古西征时,志费尼的父亲巴哈丁·摩诃末(Bahā al-Dīn Muḥammad)担任阿母河行尚书省的财政官,他本人随任阿母河行尚书省长官阿儿浑阿合的书记官。他的哥哥苫思丁(Shams al-Dīn Ṣāḥib-i Dīvān)自旭烈兀时期起,便开始任宰相(Vazīr)和财政大臣。志费尼曾侍从旭烈兀攻打报达的哈里发,继而被委派为报达地区的长官。阿八哈统治后期,由于受到政敌麦术·灭里(Majd al-Malik)的攻击,志费尼一家遭受君主的怀疑,他一度陷入牢狱。不过阿八哈的继任者阿合马却对志费尼家族十分信任,他即位后立即释放了志费尼。但阿合马的对手阿鲁浑则十分痛恨志费尼家族,他在报达驻冬期间,以拖欠税款的罪名逮捕了志费尼,在几个月的折磨后,志费尼于1283年5月去世。[18]
志费尼所撰写的《世界征服者史》是蒙元时代第一部使用波斯文撰著的重要史书,这部著作的独特价值在于,作者是以波斯穆斯林的视角来记载蒙古入侵的历史。志费尼写作此书开始于他在哈剌和林期间,在那里他可能接收到一些关于蒙古人的信息。他的写作停止于其就任报达长官后。波伊勒认为这实际上是一部未完成稿。[19]尽管如此,此书也已经是一部相当完整且优美的作品,其内容被之后包括《史集》在内的诸多史书广泛引用。
《世界征服者史》一般被分为三卷,第1卷讲述成吉思汗至贵由汗时期的历史,第2卷叙述蒙古征服前截止至旭烈兀西征时的花剌子模王朝历史,第3卷记述旭烈兀西征伊朗的历史。此书有许多抄本,这表明它曾广泛地流传。20世纪初,吉布丛书(E. J. W. Gibb Memorial Series)出版了由穆罕默德·可疾维尼(Muḥammad Qazvīnī)校勘的波斯文三卷本,此校勘本以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Suppllément Persan 205抄本为底本集校七种抄本而成,至今仍是学界所广泛使用的权威刊本。[20]1958年出版的波伊勒的英译本就是根据可疾维尼波斯文本翻译的。[21]何高济先生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着手翻译这部著作,1980年他根据波伊勒英译本译出的汉译本正式出版,命名为《世界征服者史》,为我国学者利用这部重要文献做出了卓越贡献。[22]近年来,伊朗又出版了新的校勘本,由伊朗学者阿巴西(Ḥabīb Allāh ʿAbbāsī)和米拉吉(Īraj Mihrakī)校勘完成,此刊本仍以巴黎藏本为底本,集校了伊朗国内收藏的三个抄本。[23]
五 《蒙古消息》(Akhbār-i Mughūlān dar Anbāna-yi Mullā Quṭb)
该文献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部反映伊利汗前期历史的编年简史,主要记述旭烈兀西征(回历650年,公元1253年)至阿鲁浑即位(回历683年,公元1285年)期间的伊朗历史。原书作者不详,现存抄本为伊朗库姆沙赫布丁·纳杰非·马尔什图书馆(Kitābkhāna-yi Āyat Allāh al-ʿAẓmī Shahāb al-Dīn Najifī Marʿashī)所藏的伊利汗时期学者忽都不丁·失剌齐(Maḥmūd ibn Masʿūd Quṭb al-Shīrāzī,1236—1311)手抄本。该抄本上盖有拉施特镇图书馆的捐赠印章,表明它曾收藏于彼处。书中纪年多有缺漏,其记载与后来成书的《史集》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可能二者具有相同的史源,或此书即是《史集》所参考的资料之一。
2009年伊朗文献学家阿夫沙尔(Īraj Afshār)刊布了此书。[24]日本学者高木小苗和英国学者乔治·莱恩(George Lane)对这部文献分别撰写了史料评介。[25]2018年乔治·莱恩出版了此书的英文译注本,极利于研究者利用这部文献。[26]
六 《史集》(Jāmiʿ al-Tavārīkh)
伊利汗国宰相、史学家拉施都丁(Rashīd al-Dīn Fażl Allāh Hamadānī)主纂的官修史书《史集》完成于1311年。按照其目录,全书分为三卷:第1卷为“蒙古史”,第2卷为“完者都汗传”和“世界史”,第3卷为“诸域志”。现存抄本仅“蒙古史”和“世界史”两部分,其中“蒙古史”中的《伊利汗传》集中记录了旭烈兀西征至合赞汗时期(约1252—1304)的伊朗历史,为本书写作最重要的史料来源。
百年来经过各国学者的努力,《史集》已有众多刊本和译本出版。其中《伊利汗传》的校勘本也是由多名学者陆续完成的。最早出版的是卡特麦尔(Étienne Marc Quatremère)校勘和法文译注的《旭烈兀汗传》,[27]之后卡尔·雅恩(Karl Jahn)于1940年、1941年分两次出版完成了从阿八哈汗至合赞汗的部分。[28]自1946年开始,苏联科学院分卷出版了《史集》“蒙古史”全部俄文译注本和部分篇章的波斯文集校本。此版本校勘、翻译质量较高,20世纪8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余大钧、周建奇先生翻译的汉译本,就是根据此俄译本转译而成的,[29]而此汉译本也成为中国学者利用《史集》的最主要途径。此外,伊朗学者若山(Muḥammad Rawshan)和穆萨维(Muṣṭafā Mūsavī)的四卷本波斯文校注本,包含了全部“蒙古史”部分,于1994年在德黑兰出版。[30]
《史集》“世界史”部分中的《中国史》是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专题记载。《中国史》可分为“导言”和“中国简史”两部分。“导言”是对中国汉字、历法、印刷术、史书编纂等文化传统的评介。“中国简史”是根据一部未知的汉文史籍编译的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史集·中国史》于1971年由卡尔·雅恩译成德文出版,同时还刊布了两种抄本的影印本。[31]我国波斯语学者王一丹为《史集·中国史》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她先后出版了这部书的波斯文校勘本和汉文译注本,并基于《中国史》对拉施都丁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给予了详细论述。[32]
《史集》“世界史”部分中的《忻都、信德及怯失迷儿史》(简称《印度史》)记载了中国与伊朗海路交通的丰富信息以及蒙古人在伊朗的佛教活动。《印度史》早在1965年就由卡尔·雅恩全文影印出版,[33]但由于没有校勘和译文,所以利用它的学者并不多,直到1980年德译本面世。[34]2005年德黑兰出版了若山的校勘本,[35]对研究者使用这部书提供了极大帮助。除《中国史》《印度史》之外,《史集》的《法儿思史》《塞尔柱史》《花剌子模史》《亦思马因教派史》等世界史部分,也对蒙元时期的中国情况有零星记载。
此外,1927年土耳其学者托甘(Zeki Velidi Togan)在托普卡普皇宫图书馆发现了一个《史集》附编的单独抄本,即被称作《五世系》(Shuʿab-i Panjgāna)的记载蒙古、拂郎、乞台、阿拉伯、犹太五个民族君王世系的著作。该抄本的内容与《史集》有着密切关联,自发现之后,国外学者多有关注和利用。日本学者赤坂恒明对它做过文献学方面的研究。[36]国内方面,王一丹教授主持了“波斯文《五族谱》整理与研究”课题,其团队对该文献尤其是蒙古世系部分进行了深入的校勘和注释研究。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利用《五世系》来研究蒙古世系及蒙古历史。
七 《完者都史》(Tārīkh-i Ūljāytū)
作者哈沙尼(Abū al-Qāsim ʿAbd Allāh ibn ʿAlī Qāshānī)是伊利汗国的宫廷史官,在《完者都史》一书的末尾,他称自己才是《史集》的真正作者。巴托尔德推测哈沙尼很可能曾为拉施都丁编撰《史集》搜集过资料。[37]不过与《史集》体例不同,《完者都史》为断代编年史,正文按照年代顺序记述完者都汗统治时期(1304—1316)的大事记。此书弥补了《史集》佚失“完者都汗传”的遗憾。
1968年哥廷根大学博士玛利亚姆·帕尔维兹-贝尔热(Maryam Parvizi-Berger)完成的学位论文,是对《完者都史》所做的波斯文校勘和德文节译,[38]1969年德黑兰出版了马辛·罕伯利(Mahīn Hambalī)的波斯文校勘本。[39]刘迎胜曾对《完者都史》的史料价值及罕伯利校勘本做过评介,[40]在其著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中亦对此文献有较多地摘译和利用。近年来,邱轶皓持续对《完者都史》进行翻译和研究,先后发表回历704、705年纪事的译注研究成果。[41]2022年,多位日本蒙元史专家共同完成的《完者都史》日文译注本出版,此为对这部文献研究工作的重大推进。[42]
八 《瓦撒夫史》(Tārīkh-i Vaṣṣāf al-Ḥażrat)
作者失哈不丁(Shihāb al-Dīn ʿAbd Allāh ibn ʿIzz al-Dīn Fażl Allāh Shīrāzī),原为设剌子(Shirāz,今译设拉子)地方税务官,后得拉施都丁举荐任职于伊利汗宫廷。他撰写的这部史书全名为《地域之分割与岁月之推移》(Tajziyat al-Amṣār wa Tazjiyat al-Aʿṣār),旨在接续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而作者本人也由此获得“御前赞颂者”(Vaṣṣāf al-Ḥażrat)的称号。此书初编为四卷,完成于1312年。第1卷记述蒙哥之死,元世祖、元成宗两朝,及伊利汗国旭烈兀、阿八哈、阿合马三汗历史;第2卷记述阿鲁浑时代及法儿思、罗耳地方史;第3卷记述乞合都至合赞汗时代及起儿漫、德里地方史;第4卷记述元成宗之死,武宗、仁宗及合赞汗后期至完者都时期的历史,并于卷末依据志费尼书补述蒙古帝国建立、花剌子模王朝及旭烈兀西征的历史。第5卷成书较晚,大约完成于1328年,内容为完者都后期至不赛因时期历史,以及朮赤系、察合台系、窝阔台系史事。由于《瓦撒夫史》前四卷与《史集》为同时代之作,其记载避免了后来史书大量抄袭《史集》的情况,而且记述内容与拉施都丁多有不同,因此《瓦撒夫史》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43]
《瓦撒夫史》现存抄本众多,但由于其辞藻华丽,阅读与校勘都十分困难。1853年孟买出版了全书的石印本,并于1959年在德黑兰重印。[44]校勘方面,1856年奥地利学者哈默尔-普尔格施塔勒(Joseph Freiherr von Hammer-Purgstall)校勘出版了《瓦撒夫史》的第1卷,并附德文译文。[45]遗憾的是其他几卷在哈默尔生前未能出版,直到近年,奥地利科学院不仅再版了哈默尔刊本第1卷,还完成了哈默尔遗稿中《瓦撒夫史》第2、3、4卷的德文译本的整理,并在2010—2016年陆续出版。不足的是后三卷仅为译本,未附波斯文原文。[46]尽管如此,这项工作也是一百多年来对《瓦撒夫史》研究的一大贡献。另一位致力于《瓦撒夫史》校勘工作的是德黑兰大学的内贾德(Ḥājyān Nizhād)博士,由他校订的《瓦撒夫史》第4卷、第1卷先后在德黑兰出版。[47]
九 《世系汇编》(Majmaʿ al-Ansāb)
作者沙班卡剌伊(Muḥammad ibn ʿAlī Shabānkāraʾī)是伊利汗国后期的诗人、史学家,《世系汇编》为其撰著的一部通史性著作。此书初稿完成于回历733年(1332—1333),被献予当时伊利汗国的宰相乞牙思丁(Ghiyās al-Dīn,拉施都丁之子),但伊利汗国灭亡后,乞牙思丁被杀,这部书稿也在1336年随着他的宅邸一同被毁。在此之后,沙班卡剌伊修订完成了第二稿,现存于伊斯坦布尔的抄本就属于这一版本。1343年,沙班卡剌伊又完成此书的第三稿,并将它献给了出班王朝的老忽辛(Pīr Ḥusayn),现今巴黎和大不里士都藏有出自这一版本的抄本。此外第三稿还存有简写本。[48]
《世系汇编》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天地万物的自然属性、世界七大气候带以及世界各地地理、民族情况;第二部分介绍人类历史,从始祖阿丹开始,一直记述到伊利汗国灭亡之后。此书分述了古儿、木剌夷、沙班卡剌(Shabānkāra)、法儿思、起儿漫、耶思德(Yazd,今译亚兹德)、忽里模子等伊朗地方政权历史。全书的最后记述蒙古帝国史,包括成吉思汗及其后裔的世系,以及他们对世界的征服过程,包括窝阔台、贵由、蒙哥的统治历史,伊利汗国历任君主以及伊利汗国灭亡后的地方政权出班王朝、札剌亦儿王朝史实。该书记载与志费尼、拉施都丁、瓦撒夫所述常有不同,因此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此书现有波斯文刊本,由伊朗学者米尔·哈希姆·穆哈迪思(Mīr Hāshim Muḥaddis)校勘,于1984年在德黑兰出版了第二部分,2002年出版了两部分全本。[49]
十 《选史》(Tārīkh-i Guzīda)
此书为伊利汗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穆斯妥菲·可疾维尼(Ḥamd Allāh Mustawfī Qazvīnī)完成于1334年的通史著作,记述了截止到1330年之前伊斯兰世界各王朝的历史。书中第四章“波斯穆斯林王朝史”第12节讲述突厥与蒙古历史。其著述参考了《史集》及其他二十多种史籍。作者作为同时代人,其所述历史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英国学者布朗(Edward Granville Browne)最早刊布了《选史》的波斯文影印本,随后又出版了英文节译本。[50]而此书的校勘本于1960年由伊朗学者纳瓦伊(ʿAbd al-Ḥusayn Navāyī)完成出版。[51]
十一 《武功纪》(Ẓafar-nāma)
穆斯妥菲·可疾维尼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是长篇史诗《武功纪》。这部诗歌旨在接续菲尔多西(Firdawsī)的著名史诗《列王纪》(Shāhnāma),讲述伊斯兰化以后的波斯历史,内容截止到伊利汗不赛因统治末年。《武功纪》篇幅宏大,诗句多达15万行,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作者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从伊斯兰时代开始至阿拔斯哈里发灭亡时期的历史;第二部分讲述蒙古入侵以前的伊朗伊斯兰王朝史;第三部分为伊利汗国历史,止于回历735年(1334—1335)。此书关于蒙古时代历史的记载,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一方面,作者参考了《史集》的框架和内容;另一方面,他的记述常有异于《史集》的内容,或对《史集》未载细节进行补充。显然作者除了《史集》之外,还有另外的资料来源,使得此书为《史集》做了完善和扩充。[52]
《武功纪》目前已知有三种抄本。一种藏于大英博物馆,另两种藏于土耳其。1999年奥地利科学院与伊朗学者合作,将大英博物馆所藏抄本分两卷影印出版。[53]其后,伊朗文学研究所又将其全书整理校勘出版,现已出版前八卷和第10卷。[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