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隐秘的研究

在诗庐那静谧的书房里,昏黄的台灯将柔和的光洒在堆满古籍的案几上。李教授戴着老花镜,正全神贯注地翻阅着一本从唐朝带回来的残本诗集,纸张泛黄脆弱,散发着岁月的气息。他的手指轻轻抚过书页上模糊的字迹,仿佛在与历史对话。

“李先生,您找我?”小张,如今已成为李教授得力助手的他,轻敲房门后走进来,眼神中带着一丝好奇与敬意。

李教授抬起头,摘下眼镜,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小张,我打算深入研究历史与诗歌之间更深层次的关联,这可能需要一些新技术的辅助。我听说你在人工智能方面有所涉猎?”

小张眼中闪过一丝兴奋:“是的,先生。现在 AI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有不少团队在尝试用它进行文学创作了。”

李教授微微点头:“我想我们也可以试试。我要看看,AI能否理解李白诗歌中蕴含的历史厚重感与情感深度。”

几天后,小张带来了一套先进的 AI设备,安置在诗庐的一角。这台设备连接着全球最大的文学数据库,理论上可以学习和模仿任何文学风格。李教授站在设备前,眼中闪烁着探索的光芒。

“小张,先让它学习李白的全部诗作,看看能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李教授说道。

AI设备开始运转,指示灯闪烁,发出轻微的嗡嗡声。经过数小时的深度学习,第一首 AI创作的“李白风格”诗歌诞生了:

“明月照高楼,清风拂水流。

山川皆入画,诗意满心头。”

小张看着屏幕上的诗句,兴奋地说:“先生,这听起来很有李白的韵味!”

李教授却皱起了眉头:“从韵律和意象上看,确实有几分相似。但……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林悦,那位充满活力的大学老师,带着一群学生闯了进来。

“李教授,我们听说您在研究 AI写诗,太有趣了!我们也想参与。”林悦的眼睛亮晶晶的,身后的学生们也纷纷点头,脸上洋溢着好奇。

李教授笑着欢迎他们:“来得正好,我们正为 AI创作的诗歌发愁呢。你们来看看,觉得这些诗怎么样?”

学生们围在屏幕前,小声讨论着。一个扎马尾的女生率先发言:“老师,这些诗读起来很顺,但是感觉没有李白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也附和道:“对,李白的诗里有他的人生经历,有他的喜怒哀乐,这些诗太平淡了。”

李教授欣慰地笑了:“你们说得对。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灵魂的表达。”

然而,他们的讨论被一阵不和谐的笑声打断。张启明,那位曾开发 AI李白项目的科技公司 CEO,带着一群技术人员走了进来。

“李教授,我听说您也在研究 AI写诗,怎么能少了我们专业团队呢?”张启明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身后的技术人员迅速打开电脑,连接上 AI设备。

“我们公司研发的 AI写诗系统,已经在国际上获奖了。”张启明一边操作着电脑,一边说道,“让你们看看真正的成果。”

随着代码的输入,AI设备再次运转。不一会儿,一首新的诗歌出现在屏幕上:

“大鹏展翅傲苍穹,万里河山入眼中。

剑气纵横诗意涌,豪情壮志贯长虹。”

张启明得意地看着众人:“怎么样,是不是更像李白的风格?”

林悦却摇了摇头:“张总,这首诗虽然气势磅礴,但依然没有李白诗歌中的那种真实感。李白的豪情是在他历经挫折后才有的,这首诗里感受不到那种沧桑。”

双方陷入了激烈的争论。技术人员们认为,通过大数据和先进算法,AI完全可以模拟出李白的诗歌风格,甚至超越人类创作。而李教授和学生们则坚持,诗歌的灵魂无法用代码复制,那是人类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争论中,一个学生突然喊道:“老师,我们能不能让 AI学习李白的生平经历,再进行创作?”

李教授眼睛一亮:“这是个好主意!小张,把李白的生平资料全部输入进去,包括他的仕途坎坷、流放经历。”

AI设备再次开始学习,这一次,它花费了更长的时间。当新的诗歌出现时,众人都安静了下来:

“流放途中霜雪寒,孤舟一叶渡重山。

心中壮志犹未灭,笔底诗意破愁颜。”

李教授的眼眶微微湿润:“这……才有点李白的味道了。虽然它依然无法完全体会李白的心境,但至少开始接近诗歌的本质了。”

张启明陷入了沉思:“也许我们一直以来都太注重技术,而忽略了诗歌背后的人文精神。”

就在这时,一位不速之客走进了诗庐。他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赵老,拄着拐杖,眼神犀利。

“我听说了你们的争论,特意来看看。”赵老环顾四周,“AI写诗,这是个有趣的尝试。但你们要明白,诗歌是人类情感的结晶,是生活的感悟。AI可以模仿形式,但无法拥有情感。”

李教授走上前,恭敬地说:“赵老,您说得对。我们只是想探索一种新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诗歌,尤其是李白的诗歌。”

赵老点了点头:“探索是好事,但不要迷失方向。李白的诗歌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这些,才是诗歌的灵魂。”

在赵老的启发下,李教授和团队决定调整研究方向。他们不再仅仅关注 AI写诗的技巧,而是试图通过 AI技术,让更多人了解李白诗歌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他们计划开发一个互动式的学习平台,让用户在了解李白生平的同时,感受他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随着项目的推进,李教授越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与诗歌之间的关联是如此紧密。每一首诗歌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个诗人都是时代的记录者。而他的任务,就是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一种方式,让这些古老的诗歌重新焕发生机。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李教授独自坐在诗庐的庭院中,望着满天繁星。他知道,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只要心中有诗,有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他就会一直探索下去,直到解开更多穿越时空的奥秘,让李白的诗歌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