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本书结构
《春秋》为编年史,按年记录,所以本书每年为一章,每章前都列出年表,年表标出本年是公元前多少年、干支是什么,主要国家本年在位的国君、爵位、名字以及在位年数。如:
鲁侯息姑元年,己未,公元前722年,周王姬宜臼四十九年,晋侯郄二年,曲沃伯鳝十一年,卫侯完十三年,蔡侯考父二十八年,郑伯寤生二十二年,曹伯终生三十五年,齐侯禄父九年,宋公和七年,陈侯鲍二十三年,秦文公四十四年,楚王熊彻十九年,杞武公二十九年,许男弗十年。
每一年都根据本年情况编排所有出场人物的关系图。
每一年都提供二维码,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可以在我们的公众号中收听本年相关的音频。
正篇之外
本书除了正篇内容以外,还包括一些特殊环节。
(1)番外:非正篇内容,但和正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及观点的介绍。
(2)回声:对听友、群友提出的《春秋》相关问题,所做的针对性的回复。
(3)考量:对具体条目不同观点取舍的说明。
(4)正音:对具体字读音的说明。
《春秋经》
本书依据《春秋经》,将一年的史料分为若干条目,有经文的则在条目最前标注经文,如:
元年春,王正月。
《春秋》开篇六个字,元年春、王、正月,虽然只有六个字,但我们要分成五点来讲……
对于需要说明的经文,则予以说明。如: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蔑」即姑蔑,《春秋经》记为「蔑」为避讳鲁息姑。
如果没有对应的经文,则会有模仿的经文,并以()注明。如:
(城郎。)
原文引用
《春秋》经常会引用《诗经》、《尚书》、谚语等内容,由于有些引用会和其他内容有关联,不适于直接翻译为白话文,所以会在保留原文的情况下,注明出处及示意白话文。所有引用使用『』「」标识,以示区别。如: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大雅·既醉》,孝子源源不绝,永远赐福给你的家族)。
此外,凡提诗即是指《诗经》,提书即是《尚书》,其他如《夏书》《商书》《周书》之类都是指《尚书》。
君子日
《春秋》除了记录的史实外,还包含对这些史实的评论。比如《左传》会使用“君子曰”来记录当时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本书除保留“君子曰”这种形式外,还会根据不同需要摘录其他各家的观点。
人物称呼
不同于一般的春秋故事,本书并没有采用谥号来称呼《春秋》的人物,因为谥号是死后才会有的称呼方式,本书依据《春秋经》的习惯,以他们活着时候的称呼方式来称呼他们。《春秋经》讲究称氏不称姓,所以本书采用“氏+名”作为主要的称呼方式。比如:
郑国的第三任国君,一般被称为郑庄公,庄即他的谥号,而郑是他的氏,寤生则是他的名字,所以我们称呼他为郑寤生。
由于史料有限,部分无法确定名字的人则保留习惯的称呼,比如秦景公。另外,春秋时代女性多没有正式的名字,也只能保留习惯的称呼,比如文姜、武姜等。
日期的书写
《春秋》所用历法为周历,并非我们今天常用的公历或农历,所以本书的周历日期都用汉字书写予以标识,而牵涉公历的日期,则全部使用阿拉伯数字。如:
十月初一,日食。根据今日推算,本次日食是在公元前695年10月10日的日环食。
《春秋》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期,本书会将干支统统转化为日期,但有些干支可能因为经文有错而无法转换,则直接照录干支并提醒本月无此干支,例如:
八月庚辰(八月无庚辰),鲁息姑和戎人在唐结盟。
注音
《春秋》里有很多生僻字,本书在这些字第一次出现时,会用同音字予以注音,例如:
九月,纪国国君派卿大夫裂繻(音须)来迎娶。
《春秋》的书名号
春秋一词,含义非常宽泛,既代表春秋时代,也代表六经中春秋的整个体系,包括经传注疏等。六经中的春秋,严格来说并非一本具体的书籍,而六经春秋的源头鲁春秋更是无法确定的存在,所以如何加书名号其实是一个蛮头疼的问题。
为规范起见,本书提到《春秋》皆为泛称,泛指一经三传及春秋相关体系;提到具体经传,则会使用实际名称,如《春秋经》《左传》等;不加书名号的春秋即是指春秋时代。
人物关系图
本书会根据每一年的情况编排所有出场人物的关系图。
出场人物以实线框标识,未出场的关联人物用虚线框标识。
不同国家的人物会分别放置在各自的国家框内。人物的国家属性仅表示他的出生地,不会因叛逃或流亡国外而改变。
有关系的人物会用关系线连接,并注明关系。涉及多代人物的关系,大体会按照辈分从上到下的排列。国家间则优先放置相互有关系的国家,没有关系的国家尽量示意地理上的相对位置。
关于二维码
《一说春秋》先有音频内容,然后才形成图书文字,所以我们在每个章节的开始,提供一个二维码,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该章节对应的音频。
要注意的是,文字内容在音频基础上做了修订和增补,未必和音频完全一致,有冲突的部分应该以文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