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序

使用微信扫描以上二维码收听本章音频
春秋,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时期,上承夏、商与西周,下启战国与秦、汉。春秋的开始和一位倾国倾城的美女有关,这位美女叫作褒娰。
当时中国大地的统治者是西周第十二任天王,叫作姬宫涅 [1]。姬宫涅非常宠信褒娰。褒娰不爱笑,姬宫涅为让她开心,就点燃烽火。天下诸侯以为王室受到了攻击匆匆来援,狼狈的样子被褒娰看到,褒娰笑了。此后姬宫涅又多次点燃烽火,就为博美人一笑,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烽火戏诸侯”[2]的故事了。
当然,故事讲到这里,还只是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桥段而已。可是褒娰希望做王后,立她的儿子伯服当太子,姬宫涅就废掉了原来的王后,还要杀掉原太子姬宜臼,这个事儿就闹大了。
姬宜臼的母亲是申国人,姬宜臼为了逃避追杀就跑回了申国。申侯听说了事情原委,非常地愤怒,但是他知道,以申国的力量不足以挑战王室。于是,申侯联合周王朝的外敌犬戎攻打京师。姬宫涅点燃烽火召天下诸侯来援,可是大家都以为他在开玩笑,谁也没有来。结果京师被攻破,姬宫涅被杀,褒娰不知所踪。
接着,姬宜臼继承了王位,可是他身负弑父的嫌疑,无法在京师落足,就将都城向东迁,迁到了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由此周王朝被分成了两段,东迁之前被称为西周,东迁之后被称为东周,而春秋时代也就由此开始了。
中国历史上有个规律,凡是在今天西安一代定都的王朝,比如说西汉、唐都是非常强悍的王朝,而在洛阳定都的王朝,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多的建树。西周定都在镐京,也就是今天西安附近,东迁到洛阳之后,王室的京畿大幅缩水,实力大减,加上姬宜臼本身名不正言不顺,本来受到王室压制的诸侯纷纷活跃起来,群雄逐鹿,霸主层出不穷。王室的权威也不断衰落,一直到姬宜臼东迁三百六十七年以后,赵、魏、韩三家分晋,他们以行动证明,只要有实力,根本不用在乎王室怎么想,战国时代也就拉开了帷幕。
那么,也就是王室开始衰落,但还有一定权威的时代,就是春秋了。
春秋之所以称为春秋,是因为有一本叫作《春秋》的书。这本书实际上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国史,放在今天,就相当于山东曲阜一带的地方志。《春秋》以鲁国的视角记录了鲁国十二位国君二百四五十年的历史。
当时各个诸侯国都有它们的国史,比如说,晋国的国史叫作《乘》,楚国的国史叫作《梼杌 》(音桃物)。这些书在汉代就没有人见过了,大概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都给烧掉了。晋国的国史有一部分零零碎碎地流传了下来,但已经完全失去了本来的面貌,于是有人把它汇编成册,另起了一个名字,叫作《竹书纪年》[3]。能够完整流传下来的只有鲁国的《春秋》,所以唯一的地方志就变成了中国史,而它所在的时代也就由它来命名。
我要说的春秋,就是《春秋》这本书。
《春秋》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各种研究的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一字一句的斟酌较真起来都够写几篇论文的,而以我知识积累,甚至阅读量来说,九牛未必能覆盖一毛,虽然顶着一说之名,仍然常感「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曼》)。
对于因为我学识有限,而可能对您造成的误导深表歉意,同时也请各位方家,多予勘误指导,非常感谢!
此外,要在此感谢为《一说春秋之谷雨》的编撰提供无私帮助的朋友们。感谢我们公众号的编辑李雪美同学,感谢帮助我们整理文字版的网友@丁晓寒、@张志宏、@刘峰浩、@阿蛋、@不争、@李凯、@张剑、@鲍国民、@李军、@程菲、@王楠楠、@潘建英、@王鉴、@谢卫平、@黄大伟、@张广建、@煞泠、@如果当时、@谦牧等,感谢所有平台上的听友、群友们,正是你们不断地“拍砖”和鼓励,才让《一说春秋之谷雨》得以成书。
谢谢大家!
李明
2022年5月31日成稿于北京
[1]《史记》记作宫湦(音生),《世本》《国语集解》作宫涅,本书从后者。
[2]烽火戏诸侯出自《史记·周本纪》,网络上有驳斥或认为是编造的说法,这些说法多是推理或个人观点,缺乏有力实证,所以本书从《史记》。
[3]《竹书纪年》出自战国魏襄王墓,其内容包含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各时代的记录,一般认为是由晋国及魏国史官记录,本书聚焦在春秋,所以称其为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