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谁愿第一个当州牧?

“刘卿,你的主张朕可以支持,但是明年有旱灾一事,你务必守口如瓶,要是敢泄露半个字,朕诛灭你三族。”

听皇帝这么说,刘焉一愣。

“陛下,这是为何?”

刘宏眼神冷厉,道:“这不是你该问的,明日把你的长子送来,在朕的身边当职,作为人质。”

刘焉皱眉道:“陛下,岂有让臣子往陛下身边派人质的做法?”

刘宏没好气道:“现在有了。”

“臣下不同意。”

“来人!”

刘宏一声令下,刘备、关羽、张飞一起出现在押房。

刘宏吩咐道:“云长、益德,你二人看好太常卿。

“玄德,你去太常卿家中,请太常卿长子入宫,他长子什么时候来,太常卿什么时候回家。”

“陛下!”

刘焉想争辩,皇帝一挥手,关羽、张飞直接按住刘焉。

刘备则是出宫接人。

……

半个时辰后,刘备将刘焉长子刘范带进骥厩丞。

此时的刘焉,已经没有了刚刚的义愤,老老实实坐在座位上。

刘宏对刘范道:“刘范,你父亲举荐你入宫做侍卫,最近几日,你要在朕身边护卫,不得离开。”

刘范看向刘焉,刘焉缓缓点头,刘范拱手道:“诺!”

刘宏摆摆手,郎中上前,请刘范去宫中熟悉护卫职责。

刘范走后,刘宏对刘焉道:“太常卿,令郎入宫为护卫,前途无量,你只要守口如瓶,管好底下人,过年时便能见到长子回家,否则……哼哼……”

刘焉起身拱手,愤愤离去。

刘备问道:“陛下为何如此对待太常?”

刘宏笑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有多少人是因为保守不了秘密而功败垂成,不光刘焉,你们也要保守好朕的秘密。”

刘备、关羽、张飞一起拱手道:“诺!”

……

次日,太常卿刘焉上书,请朝廷废除刺史,设立州牧,增强地方重臣的权力,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少人担忧,废使立牧会使大汉分裂,但也有人表示支持,认为这是要求朝廷效仿周天子分封天下,乃是遵古法的德政。

为了这件事,久不上朝的皇帝开启朝议,请在雒阳众官员一起商议。

……

雒阳南宫,前殿。

今日大朝,百官齐聚。

文臣戴梁冠,穿黑色朝服,武将戴武弁,穿红色正装,齐聚大殿之中。

侍从唱报:“皇帝驾到!”

众臣看向龙椅,只见皇帝带着十二旒冠冕,身穿黑色扬红的龙袍,自一侧走入上位。

皇帝坐下。

众臣一起参拜:“臣等拜见陛下,吾皇万安。”

侍从高声道:“免礼,起身。”

众臣到两厢落座。

刘宏清了清嗓子道:“诸位,眼看要过年了,有不少人忙着回家祭祖,朕本不想劳烦你们,可太常卿有要事上奏,朕不敢自专,于是朝议共商。”

客套话说完,刘宏对刘焉道:“太常卿,说说你的上书。”

刘焉起身,迈着碎步来到大殿中央,手捧玉笏,躬身道:“陛下,如今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各地税收征收不力,朝廷也难以负担各州开支,依臣下看,不如以州牧统领各州,自负税收治理,以减轻朝廷负担。”

此话一处,立即有官员出来反驳,其中多北三州官员。

尚书卢植手捧玉笏,拱手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以幽州为例,边防弥耗巨大,每年需要青徐二州及朝廷资助,岂能独立支撑?”

宗正刘虞道:“卢尚书所言不实,若幽州能自行决断事务,与胡人贸易,不但可以消弥战火,还可以使边境安定,未必不能自给自足。”

大司农曹嵩道:“鲜卑连年劫掠北三州,虽然不假,但中原百姓看不到,朝廷强行加征赋税,百姓早已怨声载道,不如按照宗正的说法……”

卢植急道:“你们这番言辞,人言否?北三州不抵御鲜卑,鲜卑打入中原,中原百姓不是一样遭殃?”

曹嵩笑道:“北三州人也不比鲜卑少,不能自行抵御鲜卑,反而让朝廷和中原各州资助,难道真的心安理得。”

刘虞对北三州的治理,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反对卢植的言论,曹嵩则是依附宦官,知道卢植和宦官不和,卢植说什么他必然反对。

朝堂上争吵不休,眼看这件事要作罢。

刘宏让众臣静一静,随后说道:“朝堂议论虽然有好处,但代替不了策略试行,朕的意思,不如找一州试一试,设立一位州牧,不知道哪位大臣愿意担任州牧?”

此话一出,朝堂立即安静下来。

当州牧是不错,但要看当哪儿的州牧,如果是中原膏腴之地,那没的说,如果是北三州,估计老命要交代。

众臣在等,等皇帝接下来的言语。

刘宏正色道:“朕的意思,撤回豫州刺史,设立豫州牧,管理豫州刺史部下诸郡县。”

此话一出,朝堂立即喧闹起来。

豫州可是一等一的膏腴之地。

朝议继续,不少大臣自告奋勇,要担任州牧,刘宏在里面挑了最富的黄琬,拜为豫州牧。

……

散朝后,刘焉求见皇帝,要把儿子领回去。

刘宏沉声道:“对旱灾的预测,刘卿会继续守口如瓶吧?”

我不守口如瓶,难道让黄琬知道,我和陛下一起给他挖坑?

刘焉拱手道:“那是自然。”

说完,刘焉微微皱眉道:“陛下,明年大旱,或许会波及关东多个州,陛下为什么偏偏要把豫州交出去?那里是膏腴之地,如果能抵御天灾呢?”

刘宏摆手道:“你这太常太不称职,去年你们太常寺预测准了旱灾,但旱灾之后,你可了解过哪里灾情重,哪里灾情轻?”

刘焉摇头。

刘宏笑道:“告诉你,豫州灾情最重!”

“怎么可能?”

刘焉一脸疑惑道:“豫州常年多雨,往年从未有大灾。”

刘宏嘴角微微扬起,道:“越是雨水多的地方,越难应对旱情,干旱少雨处,百姓或用水窖存水,或另有水井,唯有平日多雨之处,养成了靠天吃饭的习惯。”

刘焉仔细咀嚼皇帝的话,确实有那么些道理。

刘宏继续说道:“刘卿,你那废使立牧的主张,实属妄言,大汉若是没了北三州,仅靠中原那些没有见过胡人铁骑的百姓,是守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