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磐河血染英雄末路,曹嵩遇害徐州告急

#第三十章:磐河血染英雄末路,曹嵩遇害徐州告急

初平三年,夏末秋初。冀州磐河,这场旷日持久的南北之争,终于迎来了最惨烈的结局。

袁绍在经过数月的对峙与消耗后,摸清了公孙瓒军的虚实,尤其是其粮草不济的窘境。他采纳了田丰、沮授等谋士的建议,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发动了总攻。

袁军主力由大将麴义率领先登死士为前锋,颜良、文丑各领一军为左右翼,高览、张郃统领中军,审配、逢纪负责后方调度与督战,兵力数倍于公孙瓒。

夜色如墨,风雨如注,喊杀声、金铁交鸣声、战马悲嘶声响彻云霄,将磐河两岸化作了修罗屠场。公孙瓒军本就士气低落,粮草匮乏,又遭袁军精锐夜袭,猝不及防之下,阵脚大乱。

公孙瓒虽勇,亲自率领残存的白马义从左冲右突,试图稳住阵线,但在袁军潮水般的攻势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引以为傲的白马义从,在麴义的先登死士面前,再次遭遇重创,几乎全军覆没。

“主公!顶不住了!快撤吧!”副将严纲浑身浴血,嘶声喊道。

公孙瓒双目赤红,状若疯魔:“撤?往哪里撤!我公孙伯珪纵横北疆数十年,岂能败于袁本初这等冢中枯骨之手!”他挥舞着长槊,奋力格挡,但身边的亲兵却一个个倒下。

太史慈率领的八百青州兵,在混战之初便被冲散。他谨记王宇的嘱托,首要任务是保全自身和这支精锐。他一边指挥麾下士卒结阵自保,一边焦急地在乱军中搜寻赵云的身影。

“子龙!赵子龙何在?”太史慈大声呼喊,声音很快被淹没在战场嘈杂的声浪中。

他看到公孙瓒的主帅大旗摇摇欲坠,知道大势已去。再不突围,恐怕都要陷在这里。

“将军!公孙瓒不行了!我们快突围吧!”部下焦急地催促。

太史慈咬了咬牙,正准备下令突围,忽然瞥见不远处,一员白袍小将,手持龙胆亮银枪,正率领数十骑在乱军中苦苦支撑,正是赵云!

“子龙!”太史慈精神一振,立刻率部向赵云靠拢。

赵云此时也是左支右绌,他身边的白马义从已经所剩无几。见到太史慈率兵前来支援,他眼中闪过一丝感激。

“子义兄!”

“子龙!公孙将军大势已去,速速随我突围!”太史慈大喊道。

赵云看了一眼远处仍在苦战的公孙瓒,眼中闪过一丝悲怆与不忍:“主公待我不薄,云岂能……”

“糊涂!”太史慈厉声打断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若陷于此地,与草木同朽,岂非辜负了一身武艺与抱负!公孙将军刚愎自用,不纳忠言,才有今日之败!你已尽忠,何必再做无谓牺牲!速走!”

太史慈的话如当头棒喝,让赵云浑身一震。他看着太史慈坚毅的眼神,又看了看身边仅存的袍泽,终于下定了决心。

“好!子义兄,云随你突围!”

两人合兵一处,太史慈的青州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又有元戎弩开道,赵云则勇不可当,龙胆枪所到之处,袁军士卒纷纷避让。他们如一把尖刀,硬生生从袁军的包围圈中撕开了一道口子。

就在他们即将突出重围之际,忽听后方传来一声惊天动地的悲呼:“主公殉国了——!”

公孙瓒终究未能逃脱兵败身死的命运。他被麴义的先登死士团团围住,力战不屈,最终自刎而死,一代北地枭雄,就此落幕。

赵云听到公孙瓒的死讯,身形一晃,险些坠马,眼中泪光闪动。

太史慈拍了拍他的肩膀:“子龙,逝者已矣,生者当自强。我们先离开这里再说。”

他们不敢停留,一路向南,冲破了袁军数道拦截,终于在天亮时分,摆脱了追兵,逃出了磐河战场。身后,是连绵的烽火与无尽的哀嚎。

清点人马,太史慈带来的八百青州兵,突围后仅剩五百余人,赵云身边也只剩下三十余骑白马义从的残部。虽然损失不小,但能将赵云这位未来的虎将带出来,太史慈觉得一切都值了。

“子龙,如今你有何打算?”在一处密林中休整时,太史慈问道。

赵云默然半晌,叹道:“主公已逝,云如今孑然一身,不知何去何从。”

太史慈正色道:“子龙,若不嫌弃,可愿随我同往青州,共辅玄德公?我家主公刘玄德,乃汉室宗亲,仁义播于四海,帐下谋臣如雨,猛将如云。更有子轩先生(王宇)运筹帷幄,青州三郡,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以子龙之才,若能加盟,必能一展胸中所学,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赵云看着太史慈诚挚的目光,又想起之前听闻的刘备与王宇的种种事迹,心中不由一动。公孙瓒虽有知遇之恩,但其为人确实有诸多缺陷。如今斯人已逝,自己也该为将来做打算了。

“子义兄厚爱,云感激不尽。”赵云起身,郑重一揖,“若玄德公不弃,云愿往青州,效犬马之劳!”

太史慈大喜,连忙扶起赵云:“子龙肯来,乃我青州之幸!主公与子轩先生若知,定然欣喜万分!”

当下,太史慈与赵云合兵一处,带着残部,小心翼翼地绕道南行,向青州方向进发。

**徐州,下邳。**

刘备的亲笔书信送达下邳后,陶谦召集了糜竺、陈登、王朗、曹豹等人商议。

刘备在信中言辞恳切,痛陈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弱肉强食的道理,强调青徐两州唇齿相依,若能结盟,互为犄角,则可共抗强敌,保境安民。并再三声明,自己对徐州绝无觊觎之心,只求同舟共济。

糜竺与陈登自然是极力赞成联盟。

糜竺道:“主公,刘玄德仁义之名,天下共知。其麾下关羽、张飞皆万夫不当之勇,更有王宇运筹帷幄,青州军力日强。若能与之结盟,于我徐州百利而无一害。”

陈登亦道:“曹操在兖州收编黄巾,拥兵数十万,虎视眈眈。袁绍已败公孙瓒,尽得幽冀,其势更盛。我徐州地处四战之地,若无强援,一旦大祸临头,悔之晚矣。刘玄德此时遣使前来,正是雪中送炭。”

然而,治中王朗却持反对意见:“刘备虽有仁名,然其兵不过万余,地不过三郡,实力尚弱。我徐州带甲十万,沃野千里,何须仰他人鼻息?若与之结盟,反倒可能引火烧身,将曹操、袁绍的兵锋引向徐州。”

中郎将曹豹也附和道:“王治中所言有理。我徐州兵精粮足,何惧之有?刘备不过一织席贩履之徒,侥幸得了些许功名,岂能与使君相提并论?”

陶谦听着众人的争论,心中愈发犹豫。他既怕曹操,也怕袁绍,更怕引狼入室。刘备的信虽然写得情真意切,但他总觉得不踏实。

就在陶谦举棋不定之际,一个惊天噩耗传来,彻底打乱了他的所有盘算。

曹操之父,前太尉曹嵩,在辞官归隐后,携带家财万贯,欲从琅琊郡返回兖州谯县养老。途经徐州华县(一说费县)地界时,陶谦为示友好,特派都尉张闿率数百兵马护送。

这张闿乃黄巾降将,素来贪婪。见曹嵩携带金银珠宝无数,顿起歹心。在一个雨夜,张闿竟率部哗变,将曹嵩及其家眷百余口尽数杀死,劫掠了所有财物,随后逃往淮南袁术处。

消息传出,天下震惊!

曹嵩被杀的噩耗快马传到兖州,曹操闻讯,如遭雷击,悲痛欲绝,当场昏厥过去。醒来之后,他指天发誓,定要血洗徐州,为父报仇!

“陶谦老匹夫!纳命来!”曹操的怒吼声,响彻兖州。

他立刻传令三军,尽起兖州之兵,号称二十万(实则十余万),以荀彧、程昱留守兖州,亲率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于禁、乐进、李典等猛将,杀气腾腾地向徐州进发。并传檄天下,声讨陶谦包藏祸心,纵兵杀害朝廷命官之罪。

徐州城内,陶谦得知曹嵩死于自己境内,且是被自己派去护送的部将所杀,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他知道,这下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曹操的报复,必将是雷霆万钧!

“祸事了!祸事了!”陶谦在州牧府内来回踱步,冷汗直流,“这张闿匹夫,害死老夫也!”

糜竺、陈登等人也是面色惨白。他们知道,徐州大祸临头了。

“主公,事已至此,唯有速速向刘玄德公求援,方有一线生机!”糜竺急道。

陈登也道:“曹操大军不日即至,我徐州兵马虽多,然军心不稳,将帅不和,恐难抵挡。刘玄德公仁义,又与我等有结盟之意,此时求援,他必不会坐视不理!”

王朗、曹豹等人此时也慌了神,不敢再提反对之言。

陶谦六神无主,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般,连声道:“对对对!快!快派人去青州!请刘玄德公发兵相救!只要他肯来,老夫……老夫愿将徐州相让!”情急之下,他连这样的话都说了出来。

简雍此时正在馆驿焦急等待消息,听闻曹嵩遇害,曹操起兵,便知事情要糟。果不其然,很快便有陶谦的使者十万火急地前来,奉上陶谦的亲笔求援信,恳请刘备火速发兵救援徐州,言辞卑微到了极点。

简雍不敢怠慢,一面安抚徐州使者,一面立刻修书,将徐州危急军情以及陶谦的求援之意,用最快的速度送往青州平原。

**青州,平原郡。**

刘备接到简雍的加急密信,以及徐州使者带来的陶谦求救信,脸色顿时变得无比凝重。

“曹孟德,果然还是动手了!”刘备将信递给众人传阅。

关羽看完信,丹凤眼一凛:“大哥,陶谦虽非明主,但徐州百姓何辜?曹操迁怒于民,此乃不义之师!我等当出兵援救!”

张飞更是怒不可遏:“曹操这厮,好不讲道理!杀人的是张闿,与陶谦何干?他竟要屠戮徐州百姓为他爹报仇,简直是禽兽不如!大哥,下令吧!俺老张愿为先锋,去会一会那曹贼!”

国渊沉声道:“主公,曹操此番名为报仇,实则意在吞并徐州。徐州若失,我青州将直接暴露于曹操兵锋之下,唇亡齿寒,不得不救。只是,曹操兵势极盛,我军当谨慎行事。”

文肃亦道:“子尼先生所言甚是。援徐势在必行,但如何援,何时援,派多少兵马,皆需周详计划。我军目前总兵力不过两万余,还要分守三郡,能动用之兵力有限,与曹操号称二十万大军相比,实力悬殊。”

李恢则分析道:“曹操新得兖州,根基未稳,又收编大量黄巾降卒,军纪未必严明。其倾巢而出攻徐,后方必然空虚。我等或可联络其他诸侯,如北面的袁绍,南面的袁术、刘表,牵制曹操,使其不敢全力攻徐。”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门外亲兵来报:“启禀主公,济南王宇先生星夜兼程,已到府外求见!”

刘备闻言大喜:“子轩来了!快快有请!”

不多时,王宇风尘仆仆地走了进来。他显然也是接到了徐州的紧急军情,不敢怠慢,立刻从济南赶来平原。

“大哥!”王宇行了一礼。

“子轩,你来得正好!”刘备将徐州的信件递给王宇,“徐州危急,曹操大军压境,陶谦遣使求援,你看此事当如何处置?”

王宇迅速看完信件,又听了众人之前的议论,心中已有了计较。他走到地图前,指着徐州的位置,沉声道:“大哥,诸位,徐州,必救!而且要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