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子轩定计援徐州,玄德兴兵讨曹贼
平原郡府衙之内,气氛凝重。王宇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大哥,诸位,徐州,必救!而且要快!”
此言一出,堂内众人皆精神一振。刘备凝视着王宇,问道:“子轩,曹操势大,号称二十万大军,我青州兵力有限,如何能救?还请子轩详陈方略。”
王宇走到地图前,目光扫过青、兖、徐三州的地形,胸有成竹地说道:“曹操虽号称二十万,然其新得兖州,根基未稳,军中多有收编的黄巾降卒,其心未必尽附,战斗力亦参差不齐。此番倾巢而出,名为报父仇,实为吞并徐州。其势虽猛,却也有三大可虑之处。”
“其一,曹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线漫长,我军若能出奇兵袭扰其粮道,必能使其军心动摇。”
“其二,曹操主力尽出,兖州后方必然空虚。我等可遣使联络北面袁绍、南面袁术、荆州刘表。袁绍与曹操貌合神离,素有嫌隙,若知曹操欲独吞徐州,岂能坐视其壮大?袁术与曹操更是死敌,若有机会,必会出兵袭扰其后。刘表虽远,亦可晓以利害,使其出兵牵制。”
“其三,曹操以复仇为名,所过之处,若行屠戮之事,必失民心,此乃不义之师,其败可期。我军以仁义为旗,救援徐州百姓于水火,乃是吊民伐罪,必得徐州民心,此乃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
王宇顿了顿,继续道:“故而,我军救援徐州,并非以卵击石,而是大有可为。具体方略,宇有三策。”
“上策:大哥亲率精兵五千,以云长、翼德为先锋,星夜驰援。兵贵神速,我军需赶在曹军主力合围徐州核心城池(如郯城、下邳)之前,进入徐州,与陶谦守军互为犄角,稳定局势。同时,派遣得力使者(如孙乾先生、简雍先生)分赴袁绍、袁术、刘表处,游说他们出兵。只要有一路诸侯响应,曹操便不得不分兵应对,我军压力大减。”
“中策:若大哥不便亲征,可遣云长或翼德为主将,率兵三千,以为疑兵,虚张声势,屯于青徐边境,与曹军周旋,拖延时间,等待各路诸侯的反应。此策较为稳妥,但救援效果恐不及上策。”
“下策:固守青州,坐视徐州被曹操攻取。此乃下下之策,徐州若失,我青州将直面曹操兵锋,唇亡齿寒,悔之晚矣。”
王宇目光灼灼地看着刘备:“大哥,陶谦已在求援信中言明,若大哥肯出兵相救,他愿将徐州相让。此虽是情急之言,但也足见其诚意与绝望。徐州富庶,乃天下粮仓之一,若能得徐州,则我军实力将数倍增长,进可问鼎中原,退可割据一方,霸业可图!此乃千载难逢之机,万望大哥三思!”
刘备听完王宇的分析,心中豁然开朗。他本就仁厚,不忍徐州百姓遭难,又听王宇分析其中利害与机遇,更是坚定了出兵的决心。
“子轩之言,深得我心!”刘备慨然道,“徐州百姓无辜,曹孟德迁怒于民,实乃暴虐之举!备身为汉室宗亲,食汉禄,安能坐视不理!我意已决,亲率大军,救援徐州!”
关羽丹凤眼一睁,抚髯道:“大哥仁义!关某愿为先锋,斩将夺旗,为徐州百姓出一口恶气!”
张飞豹头环眼,声若洪钟:“曹贼欺人太甚!俺老张的丈八蛇矛早就饥渴难耐了!定要杀他个片甲不留!”
国渊、文肃、李恢等人见刘备与王宇意见一致,且王宇方略周详,亦纷纷表示赞同。
国渊道:“主公既决意亲征,臣等必当竭力辅佐。粮草军械,臣会立刻组织人手,确保供应无虞。”
文肃道:“游说诸侯之事,可交由孙乾先生与简雍先生负责。他们二人皆能言善辩,必不辱使命。”
李恢道:“曹军动向,以及徐州城防情况,需派精锐斥候日夜探查,以便我军及时调整部署。”
王宇补充道:“大哥,此次出征,兵力不宜过多,五千精兵足矣,贵在神速。留守青州亦需重兵,以防不测。北海孔文举公处,亦需通报一声,请他协助稳固后方。”
刘备点头道:“子轩所虑极是。便依此计行事!命,关羽、张飞为左右先锋,各领一千五百兵马,即刻点兵,三日后出发!我亲率中军两千,随后策应。国渊负责粮草调度,文肃、李恢协助子轩留守平原,总管青州后方事务。孙乾、简雍即刻备礼,分赴冀州袁绍与淮南袁术处,陈说利害,请其出兵。”
众人轰然应诺,各自领命而去。一时间,整个平原郡都动员起来,磨枪擦剑,整备粮草,一股肃杀之气开始弥漫。
就在刘备紧锣密鼓地准备出兵之际,数日后,一支风尘仆仆的队伍抵达了济南郡。为首两员大将,一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手持青龙偃月刀(此为演义形象,此处指太史慈惯用兵器),正是太史慈;另一人身量魁梧,猿臂蜂腰,面如冠玉,目若朗星,手持一杆龙胆亮银枪,正是常山赵子龙!
他们带着五百余青州残兵和三十余骑白马义从,历经艰险,终于从冀州辗转回到了青州地界。
王宇在济南接到太史慈归来的消息,大喜过望,亲自出城迎接。当他看到与太史慈并马而立的赵云时,更是心潮澎湃。
“子义!你回来了!这位想必就是常山赵子龙将军吧?”王宇笑容满面。
太史慈翻身下马,抱拳道:“子轩先生!幸不辱命,将子龙将军请来青州了!”
赵云亦下马,对王宇郑重一揖:“常山赵云,字子龙,见过王宇先生。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王宇连忙扶起赵云:“子龙将军言重了!将军虎将之才,名动天下,肯屈尊来我青州,乃我青州之幸,玄德公之幸也!快快请进城歇息!”
王宇将太史慈、赵云接入府中,设宴款待。席间,太史慈详细讲述了磐河之战的惨烈,公孙瓒的败亡,以及如何说服赵云前来投奔的经过。赵云也表达了对刘备仁义之名的向往,以及对王宇辅佐刘备安定青州的敬佩。
王宇听闻公孙瓒败亡,亦是唏嘘不已,但更让他欣喜的是赵云的到来。他深知赵云的勇武与忠义,这绝对是刘备集团的一大臂助。
“子龙将军,玄德公此刻正在平原,已决定亲率大军救援徐州,以抗曹操。将军远来劳顿,本该好生歇息,只是军情紧急……”王宇略带歉意地说道。
赵云慨然道:“先生不必客气。云既来投,自当为玄德公效力。曹操残暴,荼毒徐州,云愿随军出征,为徐州百姓尽一份绵薄之力!”
太史慈也道:“先生,末将所部虽在磐河有所折损,然皆是百战精锐,尚能一战!末将亦愿随主公同往徐州!”
王宇大喜:“好!有子龙将军与子义相助,何愁曹贼不破!我这便修书一封,将子龙将军到来的喜讯告知玄德公。你们且在济南休整一日,我即刻安排兵马粮草,随后便与你们一同赶赴平原,与主公会合,共赴徐州!”
**与此同时,徐州境内,已是烽火连天。**
曹操大军如狼似虎,自兖州南下,首先攻向徐州西北门户——彭城。彭城守将乃陶谦部下,素无将才,面对曹军的猛烈攻势,仅仅数日便城破。曹操因父仇之故,怒火中烧,下令屠城!
一时间,彭城化作人间地狱,哭喊声震天动地,血流成河。曹军所过之处,“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泗水为之不流。无辜百姓惨遭屠戮,其状惨不忍睹。
彭城失陷并被屠的消息传开,整个徐州陷入一片恐慌。郯城、下邳、琅琊等地的官民无不胆寒。陶谦在郯城州牧府内,更是日夜惊惧,寝食难安,数次昏厥过去。
“刘玄德的援军……为何还不到啊……”陶谦喃喃自语,眼中充满了绝望。
曹操攻破彭城后,并不停留,继续挥军东进,兵锋直指徐州治所郯城。沿途州县,望风而降者有之,闭城死守者亦有之,但皆难挡曹军兵威。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猛将,如出笼猛虎,所向披靡。
徐州百姓纷纷南逃,流离失所,道旁饿孚遍野,惨不忍睹。
**青州,平原。**
刘备接到王宇从济南发来的急信,得知赵云来投,大喜过望:“天助我也!天助我也!得子龙相助,如虎添翼矣!”
他立刻传令,大军暂缓一日出发,等待王宇与赵云、太史慈前来会合。
次日傍晚,王宇、赵云、太史慈率领五百余青州兵及赵云的数十白马义从赶到平原。
刘备亲自出城三十里迎接,见到赵云,但见其英姿勃发,器宇轩昂,心中喜爱不已,上前紧紧握住赵云的手,道:“备久闻子龙将军大名,恨不能早日相见!今日将军肯屈就来此,备不胜欣喜!有将军相助,何愁大业不成!”
赵云见刘备如此礼贤下士,心中感动,躬身拜道:“云乃败军之将,蒙玄德公不弃,收录帐下,云敢不效死力!”
刘备将赵云、太史慈、王宇迎入城中,当夜便设宴庆贺。席间,刘备正式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太史慈官复原职,仍为折冲校尉,皆随军出征徐州。
次日清晨,平原城外,旌旗招展,鼓声雷动。
刘备身着铠甲,立于高台之上,看着台下整装待发的五千余精兵,以及关羽、张飞、赵云、太史慈等一众将领,豪气干云。
“将士们!”刘备拔出腰间双股剑,直指东南方向,“徐州百姓,正遭曹贼屠戮,水深火热!我等兴仁义之师,上为朝廷分忧,下为万民解悬!此战,不为攻城略地,只为救民于水火!望诸君同心戮力,奋勇杀敌,扬我青州军威!”
“愿为主公效死!杀曹贼!救徐州!”五千将士齐声怒吼,声震四野。
王宇站在刘备身侧,看着士气高昂的大军,心中亦是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一战,将是刘备集团真正扬名天下,并奠定其未来走向的关键一战。
“出发!”刘备长剑一挥。
大军开拔,关羽、张飞各率一千五百人为左右先锋,赵云、太史慈率一千兵马护卫中军,刘备与王宇坐镇中央调度。五千青州军,如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向着烽火连天的徐州疾驰而去。
他们知道,前方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血战。但为了心中的仁义,为了徐州百万生灵,他们义无反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