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关原之战的战利品:德川家康

继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后第三位统一天下的是德川家康,他成功将前两位取得的成果占为己有。家康活得够长,有足够时间来完成大业;他儿子众多,因此不需依赖家臣的忠心;他建立的幕府一直持续到1868年。

德川家康的一生堪称是教科书般的典范,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动荡与个人品性是如何造就一代战国领袖的。他出生于1543年,父亲是三河国(今天的静冈)的一个军事小头领。家康四岁的时候,父亲将他送去附近势力更强大的今川氏当人质。然而,他在去的路上被织田家的人绑架了。这个织田家就是后来织田信长接掌的织田家。家康在织田家被扣留了两年,直到七岁才获释放。随后,按照早年计划,他被送去今川氏那里作人质,一直待到18岁。到那时候,他娶了第一任妻子,有了一个儿子。1560年,织田信长打败今川氏,这是他第一次大胜。家康与这位胜利者缔结盟约***,此后他一路辅助信长,四处征战,直到信长去世为止。这令他得以为自己谋利,不仅接掌自己家族的老家臣,还一步步蚕食今川氏的领地。经朝廷同意,家康把自己原来的氏姓(松平)改为更加古老的“德川”。由于与信长有盟约,为了表示忠诚,家康不得不处死妻子(与今川氏有血缘关系),命令儿子切腹自尽。信长一死,他立刻就占领了北部武田家余下的领地。1583年,他成了五国(省)领主。他出身高贵,单是这个理由就足以令周边那些比他强大的势力给他留活路。他在逆境中磨炼。他深谙联姻政治之道,并继续将这个策略运用到丰臣秀吉身上。经过几次不分胜负的军事较量后,家康和秀吉决定结盟,他将另一个儿子送给秀吉作养子,还把秀吉刚刚离异的妹妹纳为正室。

德川家康拓展自己的治理能力,与此同时,丰臣秀吉忙于征服四国、九州。1590年,他们成功包围了小田原城,这是两人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军事合作。通过这次战役,日本东北的令制国(省)加入秀吉统领的大名联盟。秀吉给家康的奖赏却是命令他带上全部家当搬到刚刚拿下的领地,放弃位于日本中部的令制国(省),转封给别人。这一举措乍看对家康必然是一大打击,但从根本上说,这对家康反而有利。现在他掌握了关东平原,这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地形稳固,其财政收入加起来高达250万石。但对于家康和他的家臣而言,这是个陌生的地方,这些家臣在当地没有根基,只能依靠自己的主君。家康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关东地区的开发上,而秀吉则集合日本西部的大名,准备入侵朝鲜。家康并没有掺和到这件代价高昂的蠢事当中,只是用委婉的方式力劝秀吉不要离开日本本土。

事实证明,德川家康治理关东地区的成绩,为他在关原之战后执掌国家权力奠定了最有力的基础。家康把最受信赖的家臣安排在战略要地。他设立一个机构负责地方的行政和税收工作。他没有重修小田原城,尽管这是大名北条氏的统治根据地,相反,他在新领地的中部选择了一座小堡垒作为统治中心。他选的这个地方就是后来的江户,即今天的东京。家康开始对江户进行大规模建设,这个计划需要1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人们要把沼泽地的水排干。雄伟的千代田城(今天的皇宫所在)处于中心位置,城墙由巨大的岩石砌成,石材来自南边伊豆半岛的岩壁。为了把石材运送到城里,沿海平原一带开通了一系列运河。但供水问题仍需要通过其他公共建设才能解决。大约不到一个世纪后,这里将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1598年,丰臣秀吉感觉自己命不久矣,于是任命德川家康为五大老之一。身处大坂城的秀吉之子秀赖年纪尚轻,五大老负责确保秀赖的福乐安康。家康等人发誓将效忠秀赖,如同效忠其父。但他们很可能并不打算这样做。不管怎样,家康手中握有一大片领土,正妻与侧室为他诞下众多儿女,还通过几段婚姻结下不少同盟,他的条件最有利,野心也最大。他很快就给一个儿子、一个养女、两个孙女安排婚事,与身居要职的家族进行联姻,巩固自己的势力。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一批家臣向家康发难,为此他采取一系列行动,最终引发关原之战并大获全胜。

关原之战并不是丰臣秀吉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一场较量。所有人都宣称自己对逝去的秀吉、对秀吉的继承人忠心耿耿。家康被公认为东部势力之首,没有人能比他更有优势,将这场战役的结果利用起来。家康既是这一战事的推动者,也是主宰者。打了胜仗的他需要解决一众事情。丰臣秀赖仍然在大坂活得好好的,他的存在让人想起家康立下的誓言。秀吉最重要的那些大名,有许多都待在自己的领地里。尽管秀赖只有八岁,但由于身份等级和朝廷职位的关系,他能够跟家康平起平坐。两人背后各有阵营维持着这一局面,直到1615年大坂城陷落为止。

1603年,德川家康受命出任征夷大将军,但这并没有解决秀赖的问题。家康觉得有必要在都城附近的伏见城待一年零九个月,以便监视京都和大坂城的动向。1605年,他将大将军一位传给儿子秀忠,然后隐居在东部的静冈骏府城,但他仍旧监管着新秩序的建立;大御所,字面意思是“雄伟的宫殿”,但实际上它指的是这座宫殿的主人,一个退隐的权贵。从家康的时代开始,“大御所”在日本口语里便用以指代事件的幕后推动者和引导者。大名被下令上交所辖地区的村落簿籍和地图。1606年,朝廷被告知,日后朝廷官职和军府职位的人选皆由家康来推荐。体制变革开始起步,主宰此后两百年的德川制度从此诞生。

每个统一者都站在前一位的肩膀上继续开拓。织田信长摧毁了旧秩序,推动了中央集权进程的齿轮;丰臣秀吉规范了大名制度,但他没有建立起一套稳定的家臣等级体系,反而依靠朝廷的威望来行事。德川家康在拿下最大的胜果后又活了16年,他一心要确保德川政权绵绵不息。为此将五个儿子分派出去,形成外围保护圈。他经历过秩序混乱、互相猜疑,从这些经验出发,他建立了一套相互制约但不均衡的机制。这套机制一直持续到了1868年。


*根据古代日本的律令制,从奈良时代开始到近代为止,日本全国分为数十个令制国,英语译为“province”。为避免歧义,“各国”后面加“(省)”以示区别。(如无特别说明,本书脚注均为译注)

“侍”在中文里也译作“武士”,这种武士与前文的“武士”(日语是ぶし)有所区别,“侍”一般指具有一定地位的军事贵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就设有侍所,统领家臣,负责军事、警备方面的工作;后者指所有武人。但在今天,日语中的“侍”成了“武士”的别名。

即现在的“大阪”,在1870年前写作“大坂”,讲述更名之前的历史时仍采用旧写法。——编注

§这种战术被称为“三段击”。

又称“一向宗”。

**长岛一向一揆。

††二条城。

‡‡即《丰臣秀吉“高山国”招谕文书》。

§§英制1蒲式耳相当于0.03637立方米,美制1蒲式耳相当于0.03524立方米。——编注

¶¶八条宫智仁亲王。

***清洲同盟。